基于生态平衡理论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改革探讨
2014-09-25李卫宁王富强
李卫宁+王富强
【摘 要】运用生态平衡理论分析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现状,提出建立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保障措施,为研究课程标准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平衡理论 高职 专业课程标准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83-02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认为:“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由一系列与学生学习结果有关的目标计划和标准等组成的框架,它限定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标准。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各教育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动作技能、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存在不少的问题,符合高职课程需要的特色教材很少,课程标准的制订滞后。此外,高职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模块的比例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操作程序,导致部分高职课程标准只是简单的对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标准稍作修改,具有明显的本科化倾向。本文尝试运用生态平衡理论分析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现状,力图通过提出具体措施,建立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失衡分析
(一)系统中子系统间存在着发展失衡。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大系统,里面包含一些子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大系统保障子系统营养级依次转化,反之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资源正常地流通和发挥作用,促使大系统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
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万人以上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开设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教育部2012年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中,共核定2012年拟招生专业1073种,专业点51378个。《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新增1318个专业。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湖北省110余所招收高职高专层次高校新开专业1185个,平均每所高校新增10个专业。
但是,专业系统中子系统间存在着发展失衡现象,即开设的专业突出发展,而许多专业课程没有适合高职的课程标准,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理论体系仍然比较零散和抽象,一般都由本专业的几个教师内部协商决定。很少做系统的社会调研,从而充分考虑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的诉求,更常见的情形是参考本科院校同行专家的意见,对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计划稍作修改,甚至直接照搬,导致高职专业的课程标准具有明显的本科化倾向。
(二)“外生”与“内生”失衡。生态发展模式就是在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中。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也加大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该发展模式是外生模式。许多实验室归属于学院基层教学部门,它们只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规模、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申请、购置、效益等外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人造物都是设计的表达,生态观认为: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源自于事物本身。任何事物都内在地蕴涵着发展的胚芽。从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来看,“外生”为事物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内生”则或者只是有限地修剪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效果,为确保人造物与设计方案相符,会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例如,高职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一直是公路与桥梁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实验设备购置、精品课程建设等措施,“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许多与“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随着混凝土的发展和工程的需要,出现了膨胀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各种特殊功能的混凝土,课程标准中却较少提及。即使有些院校自己编写了课程标准,虽各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比较简单,新工艺、新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课程标准不够完善,这样势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和进行技能的训练。
(三)“静态”和“动态”失衡。生态系统是生物和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一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变化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处于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之中,即生态演替变化。课程标准从酝酿、制订、实验、修订再到正式颁布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回归环境,从而构成生态系统的“动态”循环。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经过发生、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课程标准在一定学段中是处于相对“静态”的系统。
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研究和建立新课程标准,而忽视修订工作。课程标准的实施没有具体的修订方案和流程。然而,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就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普及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新经验和新技术。导致课程标准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高职的课程目标不相适应。这就是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失衡。
二、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践:建立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一)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组织保障:保障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发展。课程标准生态体系统是人工系统,它的自然相对稳定性很弱,但其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可通过人的合理组织与调控得到增强。保障课程标准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发展,实现生态平衡的目标,需要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来支撑。否则,任何美好的目标都只是空想。成立课程委员会是不可或缺的有权威的课程标准管理工作委员会,以统一制定或实施课程标准工作。委员会采用矩阵制方式组建,使其成为跨部门的虚体组织;委员会领导由学校领导人或专业带头人兼任,成员来自各专业的主要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主要职能包括监察、服务与标准、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等等。委员会根据课程标准的发展形势与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职能或人员,灵活高效地处理相关事务,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可以促使课程标准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完整、无缝的组织保障体系。将课程委员会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的载体,把课程标准建设和实施列入议事日程,经常了解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生态体系运转。
(二)专业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需要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因而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运转效率,使配套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短缺。如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院校可自己编写课程标准。同时,学校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强化课程委员会的功能,重视学校的内部自我评价,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组织,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学校创造良好的“外生”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内生”的制度保障,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建立和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信息传递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推动学校与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重视学校内部信息建设,广泛收集信息,及时了解交通系统的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的最新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形成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学校的课程标准要在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下进行,同时用人单位又要成为学校对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实验、修订过程的依靠力量;二是谈判机制,如果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发生矛盾甚至对抗,也应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两个有效机制,使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相互增强形成正反馈机制,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
(三)专业课程标准经济保障:保障“静态”和“动态”生态平衡。重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平衡,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投入的方式有:开展激励试点、抓好教学一线人员的培训、深化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试点、支持课程标准重点科技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修订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体系发展规划、评比等。修订工作的核心动力是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促使集群内部知识、信息和人才三者间的互动与交换。例如,教学部门合理安排教师特别是高职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从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相关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通过绩效奖励、评比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了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改革创新的成果又被纳入新的课程标准中,实现课程标准的积累和再完善。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的保障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系统中子系统间发展失衡、“外生”与“内生”失衡、“静态””和“动态””失衡等。为此,应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3]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苏贵民.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3(1)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348)
【作者简介】李卫宁(197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王富强(1971- ),男,广西平乐人,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工程师。
(责编 黎 原)
(二)专业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需要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因而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运转效率,使配套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短缺。如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院校可自己编写课程标准。同时,学校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强化课程委员会的功能,重视学校的内部自我评价,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组织,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学校创造良好的“外生”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内生”的制度保障,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建立和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信息传递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推动学校与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重视学校内部信息建设,广泛收集信息,及时了解交通系统的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的最新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形成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学校的课程标准要在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下进行,同时用人单位又要成为学校对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实验、修订过程的依靠力量;二是谈判机制,如果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发生矛盾甚至对抗,也应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两个有效机制,使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相互增强形成正反馈机制,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
(三)专业课程标准经济保障:保障“静态”和“动态”生态平衡。重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平衡,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投入的方式有:开展激励试点、抓好教学一线人员的培训、深化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试点、支持课程标准重点科技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修订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体系发展规划、评比等。修订工作的核心动力是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促使集群内部知识、信息和人才三者间的互动与交换。例如,教学部门合理安排教师特别是高职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从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相关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通过绩效奖励、评比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了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改革创新的成果又被纳入新的课程标准中,实现课程标准的积累和再完善。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的保障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系统中子系统间发展失衡、“外生”与“内生”失衡、“静态””和“动态””失衡等。为此,应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3]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苏贵民.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3(1)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348)
【作者简介】李卫宁(197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王富强(1971- ),男,广西平乐人,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工程师。
(责编 黎 原)
(二)专业课程标准制度保障: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需要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因而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运转效率,使配套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短缺。如实验、实训相关的课程标准短缺,院校可自己编写课程标准。同时,学校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进程,强化课程委员会的功能,重视学校的内部自我评价,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组织,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学校创造良好的“外生”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内生”的制度保障,不断地加强对标准的控制。
建立和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信息传递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推动学校与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重视学校内部信息建设,广泛收集信息,及时了解交通系统的行业发展对学生技能的最新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形成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学校的课程标准要在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下进行,同时用人单位又要成为学校对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实验、修订过程的依靠力量;二是谈判机制,如果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发生矛盾甚至对抗,也应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两个有效机制,使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相互增强形成正反馈机制,保障“外生”与“内生”生态平衡。
(三)专业课程标准经济保障:保障“静态”和“动态”生态平衡。重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保障课程标准“静态”和“动态”平衡,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投入的方式有:开展激励试点、抓好教学一线人员的培训、深化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试点、支持课程标准重点科技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修订特色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体系发展规划、评比等。修订工作的核心动力是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促使集群内部知识、信息和人才三者间的互动与交换。例如,教学部门合理安排教师特别是高职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的工作,从经费和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相关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通过绩效奖励、评比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了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改革创新的成果又被纳入新的课程标准中,实现课程标准的积累和再完善。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平衡的保障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标准生态平衡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系统中子系统间发展失衡、“外生”与“内生”失衡、“静态””和“动态””失衡等。为此,应建立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5)
[3]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苏贵民.课程标准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3(1)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348)
【作者简介】李卫宁(197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王富强(1971- ),男,广西平乐人,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工程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