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追求实用、实在、实效
2014-09-25刘雪钦
刘雪钦
【关键词】实用 实在 实效 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03-02
伴随着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这三个阶段。一阵繁华过后,老师们终于能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课改,课堂教学也逐渐从单纯追求丰富多彩的热闹形式回归到讲求教学实效的层面上来。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必须具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情境创设——不求“浮华”,但求“实用”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知识和课堂教学的距离,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过分强调和盲目追求,设计了一些牵强附会或华而不实的情境。试问,这样的情境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式题”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要不要听?
生(齐):要。
师:那就得认真听,听完后还有问题等着你们去解答呢!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狂风过后,大道中间站着一个妖怪,挡住了唐僧师徒的去路,并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个牌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写着什么?
生:想!
师(出示):计算“68+120÷6×3”这道题中含有几种运算?
生:含有加法、乘法和除法三种运算。
师:请大家猜一猜,计算这道题要分几步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唐僧师徒吧!
生:两步。
生:三步。(意见不统一)
师:同学们,现在就来分小组讨论到底需要几步才能算完。
(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想不想继续往下听故事?
……
很明显,案例中教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但是我们不妨细细思考:学生感兴趣的是《西游记》的故事内容还是三步式题的计算呢?学生是否会因为《西游记》的精彩内容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了?离开了《西游记》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这种情境对教学内容有帮助吗?
笔者认为,要解决“计算教学呆板、无味、低效”的问题,我们还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动手试算,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每个人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组织集体反馈,形成一致的正确意见。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
二、合作交流——不求“形式”,但求“实在”
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认可,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着浮躁、盲从、形式化的倾向,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而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上例中,教师出示了算式68+120÷6×3后,让学生展开了“几步计算”的讨论。
其实,在学习68+120÷6×3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了,他们不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而发生争执,既然不存在多种思路和意见,在这儿安排一个小组讨论,明显多此一举,流于形式。
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恰到好处的运用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应用的前提:一是当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确实有困难,需要同伴的帮助时;二是当学生意见或答案不统一时;三是解答开放型试题时。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合作的必要和讨论的空间,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它真实的功效,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单项的信息传递,并不能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難以达到探究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摆正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前,学生首先要个体探究;交流前,学生要人人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
三、自主探究——不求“时髦”,但求“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似乎成了一个时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教师们都试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因此,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哪堂课不探究一下,好像就落伍了,于是教师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让学生探究。新课标虽然强调自主探究,但是并没有摒弃接受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时,一位教师从摆长方形入手,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导入了乘法算式3×6=18。教师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学生们却不能完整地表述因数和倍数,整个课堂陷入僵局中。而另一个老师也是从摆长方形入手,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呈现3×6=18,2×9=18等算式。老师大胆地点拨:“3×6=18这样的算式我们早就熟悉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它另外的一种特殊的含义。请大家看算式(教师指着3×6=18),根据3×6=18,我们就可以说:18是3的倍数,18是6的倍数。也可以说:3和6都是18的因数。”指名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师生在反馈中逐步完善对因数、倍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探究和怎样探究,把探究性与接受性教学有效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去伪存真,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愿今后的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实在,真正做到——不要人夸“颜色”好,但求“实效”惠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