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4-09-25张凡迪范立国
张凡迪, 范立国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张凡迪, 范立国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采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等问卷对1 171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态度较积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
“90后”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理健康
价值观具有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必然在其价值观的认知上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审慎的思考,在情感上怀有积极满意的态度,才能在行为上积极践行。就本质来说,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历史运动和社会制度,也具有价值观的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及其价值目标的体现[1]。
心理学关于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
(1) 不同价值取向是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Dressler研究认为:不同价值取向中,个体的价值观影响其社会支持网络,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亚洲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更有益于社会个体心理健康。相比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中更多抑郁、焦虑症状,更高的自杀率[2-5]。国内李祚山的研究也取得了与上述较为一致的结论[6]。
(2) 关于价值观冲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为移民。Handy等人对亚裔美国青年的研究发现,亚裔美国青年与父母价值观的疏离及被美国价值观的同化是其家庭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引发其各种心理问题[7]。研究者也发现,坚持母文化传统价值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2007年10月十七大召开之前主要集中于历史、理论根据、结构、哲学基础等理论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以这‘三个倡导’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心理基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笔者认为,价值观是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个体及社会有了核心价值观,就为事物的评判、行动的协调和利益的取舍提供了准绳和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的继承与发展[9],是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支柱因素。因此,本研究重点调查“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并进一步研究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时,根据2012年辽宁省教育年鉴,考虑学校性质、专业、年级分层,从辽宁省内8所大学整班抽取全日制在校1~3年级大学生1 200人,回收有效问卷1 117份,回收有效率93.08%。男大学生565人,有效率51.4%;女大学生534人,有效率48.6%。1年级学生 518人,有效率36.5%;2年级学生479人,有效率33.7%;3年级学生424人,有效率29.8%。
2.研究工具
(1)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该量表为余林、李征澜等人编制,共75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描述。采用5级计分,1为完全不认同,2为比较不认同,3为不确定,4为比较认同,5为完全认同。得分越高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越积极明确。由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国家价值观、荣辱观5个分量表组成,共18个因子。经检验,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和其他10个因子。涵盖较为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问卷为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症状越严重。
3.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处理。
二、 研究结果
1.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
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均为1990年以后出生,平均年龄21岁。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量表总分)结果为M=3.98,SD=0.612,得分结果说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较积极明确,见图1。
数据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
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分量表接受程度
心价值观5个分量的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发展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荣辱观>政治价值观,各维度认同程度均较积极明确(均值在3.69~4.04之间)。
“90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18个因子中认同程度高的前3个因子为诚信守法(M=4.25)、和平统一(M=4.24)和团结互助(M=4.22);认同程度低的3个因子为邓小平理论(M=2.81)、崇尚科学(M=3.24)和热爱祖国(M=3.72)。
不同性别的“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程度有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总体认同程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t=5.109,p<0.0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 考察“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总分与其心理健康问卷总分的相关性。相关结果为两者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552,p<0.01),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分数越高,其心理健康问卷分数越低,即其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 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总体及各方面情况的关系。将“90后”大学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程度分为高认同组(得分高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上)与低认同组(得分低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下)。对不同认同程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SCL-90总分)及各方面情况(SCL-90各因子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认同组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续表1
因 子低认同组均 值标准差高认同组均 值标准差t值显著性(双侧)抑郁2.03570.904321.37320.5152412.978***0焦虑2.02100.900671.37350.5296612.534***0敌对2.01090.937851.40630.5642611.061***0恐怖1.91430.950191.26470.5132412.543***0偏执1.99310.901961.34620.4966813.004***0精神病性1.97990.896891.33710.4824513.182***0其他1.94580.930001.36470.4970711.520***0
注:***为P<0.001。
表1说明,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总分还是各因子分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同组与低认同组间的得分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认同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方面的状况均显著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认同组的大学生。
三、 讨 论
1.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特点与意义
本文的“90后”是指出生于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的中国公民。目前我国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都超过2 000万,他们绝大多数属于“90后”。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主导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探析“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总体较积极明确。尤其在发展价值观、国家价值观及社会价值观方面,均值都在4分以上(4分为比较认同),荣辱观及政治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相对稍差。此次调查结果表明:
(1) 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辉映的精神成果,经过多年社会发展实践的验证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已较好地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方面认同程度有所变化。“90后”对发展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排在第一位,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10],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体主义取向的弱化。生长在现代化的以人为本氛围下的“90后”,价值观中的人本化取向更为鲜明和强烈,他们在朝着一个更强调个人取向的方向发展。
(3) 以往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中最含糊的为政治价值观,这也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构建与实践践行中最需要加强和完善的部分。
2.核心价值观引导心理与社会和谐
价值观是引导个体心理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就个体而言,价值观主导着人的行为倾向,决定着从知到行的转化;就社会而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嬗变上。个体心理问题及疾病、心理矛盾与冲突常常是价值观念错误和价值观迷失造成的。因此,如果个体有明确和积极的价值观,则其知、情、意、行诸方面就会是和谐的;同样,社会有了核心价值观,在处理冲突矛盾时便容易达成共识,消弭冲突。
四、 结 论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高的“90后”大学生在SCL-90量表中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都显著地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差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养分[11]。积极探索种种现实路径,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12],微观上有助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谐与健康,宏观上有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 1 ] 钟明华, 黄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14-18.
[ 2 ] Chen C N. Anxiety and Depression:East and West [J].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1996,3(1):3-5.
[ 3 ] Eckersley R.That’s All Well and Good[J]. Sydney Morning Herald, Spectrum, 2001,30:2-3.
[ 4 ] Vandervoort D J, Skorikov V B. Physical Health and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s Determinants of Mental Health Across Cultures[J]. Curr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Learning, Personality, Social, 2002,21(1):50-67.
[ 5 ] ScottG, Ciarrochi J, Deane F P. Disadvantages of Being an Individualist in a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Idiocentrism, Emotional Competence,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J].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004,39(2):143-154.
[ 6 ] 李祚山. 大学生文化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3):291-294.
[ 7 ] Handy S, Chithiramohan R N, Ballard C G. Ethnic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Self-Poisoning: A Comparison of Asian and Caucasian Group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1,14:157-162.
[ 8 ]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广西日报, 2013-03-19(10).
[ 9 ] 罗文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12):5-8.
[10] 张凡迪,范立国.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J]. 沈阳大学学报, 2011(2):39-43.
[11] 顾友仁,方爱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 伦理学研究, 2011(2):17-23.
[12] 张文华. 80后价值观教育的三个环节[N]. 中国教育报, 2008-10-23(11).
【责任编辑李艳】
AcceptanceofSocialismCoreValuesandItsInfluenceonMentalHealthofPost-1990CollegeStudents
ZhangFandi,FanLiguo
(Normal School,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1 171 post-1990 college students’ acceptance of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using The Scale of Young Peoples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data shows: The acceptance of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of post-1990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On this ba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ceptan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and mental health is proved. The data shows: The higher the acceptan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the better on their mental health.
post-1990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m core values; mental health
2014-03-10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272)。
张凡迪(1972-),女,辽宁辽中人,沈阳大学教授。
2095-5464(2014)05-0677-04
B 84; G 41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