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出发 听“花开”声音——Logo语言下的《画星星》教学漫谈
2014-09-25王苏明
王苏明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Logo 语言是一门专为儿童设计的计算机语言,它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能较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使儿童在认知与技能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它本身形象直观,功能强大,能将理性思维可视化,易被儿童接受,但它毕竟是一门计算机语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爱心与智慧,坚持一切从儿童出发,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启迪思维,体验成就,悄然“花开”。
一、定位课堂教学的原点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第6 课《画星星》,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和第5 课《画正多边形》都是repeat 语句的单次运用,在运用难度上并没有递进,只是在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在Logo 语言知识的习得上不存在困难;而支撑本课repeat 语句运用的基础:“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教材只是作为常识简单陈述,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也是将之作为常识一带而过,那么,五年级小学生对这一“常识”到底了解多少呢?笔者在任教的五年级做了调查,结果是:全年级了解这一“常识”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忽视学生这一前在状态,仅仅直接告知学生,无疑会对学生后面的运用留下疑惑,时间久后,极易与画正多边形的公式混淆,产生错误,而将这一“常识”作为学生本课探究的起点,既动了脑筋又解了疑惑,效果颇佳。
【片段一】
师:有同学知道五角星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纸五角星,请小组内讨论,是否有方法推测?
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
师:(巡视,关注小组讨论进展,及时点拨)
(3 分钟后,有小组开始举手要求汇报)
生A:老师,我们小组有发现:将每个角剪下,锐角向内拼齐后发现是平角。
生B:老师,我们小组和A 组方法不同,我们发现将每相邻的3 个角向内折,正好可以填满一个五边形的内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求得五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08°,这样的话每个角就是36°,内角和就是180°。
生C:老师,我们组的方法有点让人头晕,但也可以求出。
师:哦,这么神奇的方法,请介绍,我们洗耳恭听。
生C:请大家注意我的铅笔头所对的方向,(学生开始沿五角星的边移动铅笔,在每个拐角顺时针转动),大半圈、半圈多一点、一圈多一点、一圈半多一点、正好两圈!我的铅笔在“走”五角星时一共走了整两圈,720°,我们知道每次铅笔转动的都是五角星的外角,一共5 次,每个外角是144°,每个内角就是36°,内角和也是180°。
师:掌声!太棒了,你们组怎么想到的?
生C:在学习画正方形时,老师您请了我们组的黄欣玥沿着正方形地板走了一圈,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推算呢?
一个看似颇难的问题,在孩子们的集体智慧下,竟然找出了3 种不同的方法完美解决了,也使这一知识点真正变成了亲手验证过的“常识”,在后面的运用中没有一名学生将公式中的180°混淆为360°。
二、寻找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千万莫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告诉”和机械重复,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
【片段二】
师:刚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五角星的内角和是180°,其他的多角星呢?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可能还是180°/360°/……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间关系,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虚拟实验室——多角星的秘密”,请打开自己探究。
生:(打开软件,自主探究)
生D:还是180°
生:同意/同意/对,180°
师:看来大家一致同意,来个小竞赛:各小组依次完成7、9、11、13 角星。
生:(迅速完成)
师:大家完成的真棒,能大胆推测一下正多角星的公式吗?
生E:repeat 角数[fd 边长 rt 180-180/角数]师:我们集体验证一下。
生:23 角星,对!/15 角星,对!/19 角星,对!生F:老师,8 角星,不能完成!
师:(广播该生屏幕)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不完美的8 角星,会是什么原因呢?来看公式,可能是哪个参数不正确?
生:(短暂沉默)应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有可能的是旋转角度不对。
师:不错,能发现问题不容易,能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更不简单,看来我们暂时要在刚刚推导的公式前加上“奇数”2 字了,偶数正多角星的公式将是我们新的挑战!
从推测到枚举归纳,再从验证到破除定势,一切都在孩子们自己的探究中完成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那些美丽的图景和意外的通道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而墨守成规与毫无激情都统统被抛弃。这一切只有从儿童出发,让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得到发展,让知识“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让课堂教学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善待课堂教学的差异点
马克斯·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儿童,同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允许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给他走弯路的机会,通过对比,使他一步步到达最佳目标。
【片段三】
师:请大家把书本翻到23 页,观察书上的这个组合图形,谁来分析一下,怎么画这个图形?
生G:可以画一条竖线,再画一个五角星,然后再后退,右转,继续画。
生H:可以将竖线和五角星看做一个整体,命令写一行,这样可以画得简便。
生I:我觉得可以分成两块:是4 个五角星和一个十字。
师:OK!请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这一图形。
生:(尝试完成)
师:请大家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并说说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生H:我先来,我早就画完了,我将画竖线、五角星、后退及右转的命令写在一行,这样我只需写一遍,其他的命令只需按回车就能得到,非常便捷。
生G:我也完成了,就是我的命令行数比较多,不太简便。
生I:我还没能完成,原来的设想,先画一个十字,再画4 个五角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小海龟总是来来回回走重复的路线,有错误时,很难找到修改的地方,有点乱。
师:三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H 同学整体模块化的思维比较清晰,完成起来也比较快,其他两位同学的自我分析也很到位,这种有规律的组合图形,最好能找到重复的最大公约结构,模块化完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分析,是断然阻止直接告知,还是耐心等待自我顺应,教师还是应把握从儿童出发的原则,善待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差异点,让学生自己体会,自我升华,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言:“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在逻辑严谨的Logo 语言教学课堂中,更应该增加这些温情:善待差异,等待“拔节”。
做一个能让孩子走得近的老师,低下身子去和孩子交流,用心去察觉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做一个能让学生走得远的老师,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远比单纯教给他更多的知识有意义,一切从儿童出发,我们的教育才最具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