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4-09-25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4年2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编号:H1(2014)4-03-02

作者:张亚荣

教育要站在远处,以人生目的、意义为中轴,再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塑造人格,努力使学生变得完美。所谓文以载道,就是通过文字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处世哲学或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体现并渗透人文教育便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1.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分数制度的制约,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被教师肢解开来,按照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音乐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剥离,语文教学出现了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沦为考试机器。

2.人文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育片面理解“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甚至传声筒,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

二、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教学既要体现人文关怀,也要教会学生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乐的同时还有所学才能找回语文学科的魅力,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1.让学生回到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参与。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他们要敢于对学习内容发表出与教师不相同的观点,如孔子所说“各言其志”,大胆地呈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基于此,《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渭城区八方高级中学 7120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