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季化杂交中稻旱育中苗直栽秧高产栽培技术

2014-09-25那顺东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

那顺东

摘 要 “五改两抓”夺取一季化杂交中稻旱育中苗秧高产栽培技术是:一改旱育小苗为旱育中苗;二改标准培肥调酸法为多样培肥调酸法;三改粗放播种为精细播种;四改粗放管理为规范管理;五改单株栽插为双株栽插。一抓苗床期育秧管理技术落实;二抓本田移栽质量与管理。

关键词 杂交中稻;旱育中苗;“五改两抓”;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3

根据长期试验、示范和生产实际表明:一季化杂交中稻旱育中苗直栽秧具有增产、省工、节资、增效的效果,而且育秧安全、管理方便、成秧率高。

1 技术路线

围绕一季化杂交中稻地区旱育中苗直栽秧高产栽培的技术要求,提出了“适期精播、规范管理、宽行密株、早栽早管、配方施肥、科学除草、合理灌溉、防病治害、穗均高产”等技术路线,从1995年,开始不断探索旱育秧与高产栽培的技术研究,在1997年,四川省绵阳市建华乡就全面推广了旱育秧,经过近20 a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明确了水稻旱育中苗秧及高产栽培的技术规程。

2 旱育秧中苗直栽秧的表现

旱育中苗直栽秧与两段寄插相比,(1)苗床期出叶较慢、苗体偏小,但低位分蘖和根数上明显处于优势;(2)旱育中苗秧全株可溶性总糖、地上部茎鞘和叶片贮藏的碳水化合物、比两段秧显著提高;(3)同秧龄的旱育中苗秧根系鲜、干重的绝对值低,但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的指标均显著高于两段秧;(4)旱育中苗秧移栽时根系和叶片中的GA、CTK、IA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两段秧,而叶片中的ABA和根系中的ABA、IAA则极显著高于两段秧,移栽后3 d,旱育秧叶片和根系中的GA、CTK、IAA含量迅速增加,并极显著高于两段秧,而ABA含量大幅降低,有快速生长的趋势;(5)旱育中苗秧移栽后,根系生长具有暴发力,新根发生数和最长新根数均极显著多于两段秧,从返青至抽穗期都具有优势,但发根强度随时间椎移而减弱;⑥旱育中苗秧在移栽后出叶速度明显加快,移栽后35 d叶龄进程相当,最终,旱育秧总叶片数比两段秧多0.6张左右,尤其是低位一次分蘖优势明显。总的群体动态有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缓降的特点,利于提高大穗率。

3 增产节资增效

3.1 增产

据1995-2004年的实际测产表明:示范村8 a的613 hm2旱育秧中苗直栽水稻平均每667 m2产626.7 kg,比8年的8 hm2两段秧平均每667 m2产588.1 kg,每667 m2平增产38.6 kg,增产6.6%。其中2002年示范社4 hm2旱育中苗秧平均每667 m2产667.5 kg,比面上2 800 m2两段秧增产102.2 kg,增产18.1%。

3.2 省工

统计表明:每667 m2旱育中苗直栽秧比两段寄插水育秧节约用工5~8个,折合到大田(旱育中苗1∶(14~16),两段寄插水育秧1∶(7~9))每667 m2节育用工个1.3~2个;大田移栽时每667 m2节省用工1.5~2.2个工(即做秧田、寄插、拔秧、挑秧省工),合计每667 m2大田节育用工2.8~4.2个。

3.3 节资

(1)旱育中苗秧每667 m2大田成本比两段秧减少支出15元左右(主要减少了施肥量、农药费);(2)平均每667 m2大田节约用水90~120 m3。

3.4 增效

(1)每667 m2大田旱育中苗秧比两段秧节约秧田33 m2,小春油菜按建华乡平均产量和平均销价格计,增收19斤×2.6元/斤=49.4元;(2)节约用工4.2个,节支增收210元(按当地业主平均每人用工工资50元/d计);(3)减少肥料、农药投入15元;(4)稻谷增收38.6 kg×2.6元/ kg=100.36元。合计每667 m2大田增收374.76元。

4 主要配套技术

“五改两抓”:一改旱育小苗为旱育中苗;二改标准培肥调酸法为多样培肥调酸法;三改粗放播种为精细播种;四改粗放管理为规范管理;五改单株栽插为双株栽插。“两抓”:一抓苗床期育秧管理技术落实;二抓本田移栽质量与管理。

4.1 旱育中苗秧技术规程

4.1.1 改旱育小苗为中苗,选好备足苗床地

苗龄50 d左右,苗床要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管理方便的菜地或空闲地为佳。苗床与大田之比为(40~48 m2)∶667 m2,即1∶(14~16)。

4.1.2 改标准床土培肥调酸法为多样性

“临培法”是在播种7 d前,苗床施入50~70 g/m2壮秧剂;或每667 m2施入过磷酸钙100~125 kg、尿素7.5~10 kg、钾肥5 kg、人畜粪水1 500~2 000 kg(或腐熟的有机肥1 000~1 500 kg),利用酸根离子、或有机酸、腐殖质吸湿、调酸、保墒及培肥,或将过磷酸钙降为30~40 kg,每667 m2另施硫磺粉10~15 kg(即25 g/m2)调酸培肥,然后翻耕2~3次均匀混入10 cm深床土中备用。

4.1.3 床土消毒

在床土培肥调酸翻耕时,用敌克松或甲霜铜2.5~4.0 g/m2(每667 m2 1.7~2.8 kg)对成800倍药液均匀喷洒第1次,做厢时和播种覆土盖种后再分别用该浓度药液喷洒第2、3次进行床土消毒。

4.1.4 精细播种

按开厢→灌水→均匀播种→覆土盖种→除草(消毒)→盖膜进行。(1)按1.75~1.95 m开箱,厢面宽1.25~1.35 m,厢沟宽0.5~0.6 m,将厢面刮平,大土粒刮在厢与沟的交界处做成3~5 cm的小埂,大土块刮入厢沟内敲细,并取走沟内余土集中过筛,厢沟深8~10 cm,过筛细土盖膜保存留作盖种,大土粒还入沟内用作压膜;(2)播种前1 d必须用水灌透灌饱厢面,收旱后用光滑的平板轻压平整厢面播种;(3)旱育中苗最佳秧龄50 d左右,每667 m2大田备足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稻种1~1.5 kg,每0.5 kg稻种需厢面10~12 m2。根据前茬和当地气候特点确定适宜播期,要避开抽穗期的高温伏旱或灌浆期的低温阴雨。开始浸种时用强氯精按1∶1 000倍液浓度浸种12 h防治线虫、恶苗病,后用清水淘净、再浸种48 h后播种,或采用“干湿”催芽法待胚根露白(即白天浸水,夜晚沥干摊开保湿吸气,连续4~5 d胚根自然长出)后均匀播种。芽谷或吸足水的湿谷按50 g/m2播种;(4)播种后盖上一层过筛细土,以不现谷为度,再消毒一次。然后用新野(旱秧净)按l0 mL/67 m2对水5 kg的剂量均匀喷雾除草,对一年生杂草防除效果在93%以上,40 d秧龄无杂草;(5)盖膜保温保湿。一般拱条长1.85~2m,拱距0.8~1 m,拱高0.4 m,微膜宽2 m,膜拉伸压实,防止大风揭开薄膜。

4.1.5 规范管理

(1)播种后至二叶期以保湿保温为主,不揭膜;(2)二叶一心期开始揭开微膜两头换气、降温、降湿炼苗,1~2 d后厢面喷施800倍液的敌克松或甲霜铜防治立枯病,后用15%的多效唑1 000倍液喷施以促根壮苗、抗旱,操作结束盖膜时仍将膜两头拱开,秧厢较长的,可在两边每隔2~3 m对拱开窗,以通气、降温、保湿抗旱,保持膜内水汽的循环,防止大雨淋湿厢面而引发生理性立枯病的发生,拱膜的管理直至栽秧前1 d才能取走;(3)三叶一心后的管理上,一是在厢面发白,早晨叶片仍有卷曲时,就用清粪水浇灌,以浸湿4 cm左右深的土壤为宜,因腐熟的人蓄粪水含有大量的腐殖酸和有机质利于调酸保墒,但不能饱灌,更不能用清水饱灌;(4)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分别用吡虫灵、敌杀死和三环唑防治蚜虫、飞虱、螟虫和稻瘟病;(5)拔秧前1 d浇一次足水,利于起苗少伤根,并带土、带药,抢时早栽。

4.2 宽行密株,抓好大田管理

4.2.1 科学施肥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 m2用水稻专用复合肥总肥量40~45 kg,基肥、苗肥、壮秆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为4∶3∶2∶1。移栽返青后每667 m2用速效肥碳酸氢铵15 kg作追肥,能比尿素或复合肥提早见效4~6 d(尿素或复合肥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利于促进低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形成多叶大分蘖。

4.2.2 抢时早栽、宽行密株

小春收获后抢时整田栽秧,建华乡要求在6月5日前移栽结束为好。一般行株距为(27~30) cm×(13~17) cm,每667 m2 1.6万丛左右,每丛插2~3棵主茎苗,每667 m2基本苗12.5万~14万株。匀株浅插,注重质量,靠基本苗和第1次分蘖增加大穗的比重。试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主茎和第1节位分蘖结实粒数在180~320粒,第2次分蘖和第二、三节位的分蘖在120~230粒,分蘖次数越到后和节位越高,结实粒数越低,甚至成为无效分蘖。

4.2.3 科学管水

坚持“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够苗晒(晾)田”的原则。每667 m2苗数达到23万左右时开始排水晒田,控制分蘖再发,促长多叶大分蘖、壮杆、壮根,提高土壤透气性。长势弱、沙质田以迟晒、晾田、湿润灌溉为主;基本苗足、长势旺、施肥水平高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粘壤土田块根据情况早晒、重晒;孕穗期足水灌溉,避免影响减数分裂,减少空、瘪粒;齐穗后湿润`灌溉壮籽防早衰,蜡熟末期适时断水。

4.2.4 抓好病虫草防治

栽后5~7 d,每667 m2用46%的苄嘧黄隆(25%)及苯噻酰草胺(43.5%)80~100 g,结合第一次追肥拌泥混肥撒施,保持寸水5~7 d用于移栽或抛秧田芽前除草,同时,在植保或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抓好中后期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
高原无公害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浅议脱毒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中早3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