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避雨栽培模式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
2014-09-25夏咏梅
夏咏梅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顺县种植的主要水果种类之一,目前,共有8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点对其中3种进行讨论,分析它们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种植品质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发现,3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对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这3种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层的局部气候。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在泰顺县葡萄产区选择合适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调节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提高葡萄的生产品质。
关键词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层;温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试验设计
1.1 3种栽种模式的结构
第1种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方法:在搭建大棚时,首先,在距离水泥杆顶部约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横杆,横杆的长度以1.5~2 m为佳。所有横杆都固定完成后,再将每一行的横杆两头用铁丝连接起来,水泥杆也用1根铁丝拉紧后相连。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杆上用3根铁丝对拱形的竹片进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间隔距离为1 m,完成之后盖膜即可。第2种模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搭建1个连体的钢架棚,大棚的高为2.2 m,侧高为1.5 m,宽为2.5 m,然后在每一个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种1行葡萄植株。第3种模式的结构如图3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杆上搭建一根横梁,并在横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约为0.5 m。随后在每根支柱和横梁的两头分别拉上1根铁丝,然后在这些铁丝的基础上用竹片搭建出一个拱形的大棚,盖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规格可以根据植株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侧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两边修建排水沟,便于排水。
每种模式的试验点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进行对比,且每个试验区的面积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时要顺风而建,在雨季到来前完成所有盖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调查
病害出现后,对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数进行处理,然后对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葡萄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进行计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叶部病害可以使用统一方法。具体的调查方法为在每株上随机固定4个新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10片叶子进行调查,然后按照病变斑的面积所占比例对其进行分级,标准为:无病斑——0级;<5%——1级;5%~25%——2级;26%~50%——3级;51%~75%——4级;>75%——5级。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级标准为:无病粒——0级;≤5%——1级;6%~10%——2级;11~25%——3级;26%~50%——4级;>50%——5级。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病情基数-处理病情指数)/病情基数×100。
2 3种避雨栽培模式的结果
2.1 适当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显著效果
经比较发现,除了第1种模式之外,其他2种模式对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第1种模式对于各种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避雨栽种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围比较狭窄,当降雨为斜风雨时,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叶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湿,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国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这种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药物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种模式因为避雨棚比较宽,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湿,所以病虫防治效果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条件,提高葡萄品质
在上述3种模式中,植株冠层的温湿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气。由于我地属亚热带干燥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积温高、气候凉爽及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温也不会超过32 ℃,所以,不会对葡萄的生长造成影响,而且可避免果实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开裂现象。而南方高温湿热地区进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对或棚内通风不良会出现长时间温度超过35 ℃,引起果实灼伤。由于外界气候温差较大,浙江省泰顺县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层的昼夜温差也高于南方湿热地区,有利于糖份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
3 结语
本试验中主要研究了各种规格的避雨棚对棚内外植株冠层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选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变病原菌发生和流行的微生态环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质。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顺县种植的主要水果种类之一,目前,共有8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点对其中3种进行讨论,分析它们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种植品质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发现,3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对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这3种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层的局部气候。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在泰顺县葡萄产区选择合适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调节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提高葡萄的生产品质。
关键词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层;温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试验设计
1.1 3种栽种模式的结构
第1种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方法:在搭建大棚时,首先,在距离水泥杆顶部约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横杆,横杆的长度以1.5~2 m为佳。所有横杆都固定完成后,再将每一行的横杆两头用铁丝连接起来,水泥杆也用1根铁丝拉紧后相连。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杆上用3根铁丝对拱形的竹片进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间隔距离为1 m,完成之后盖膜即可。第2种模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搭建1个连体的钢架棚,大棚的高为2.2 m,侧高为1.5 m,宽为2.5 m,然后在每一个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种1行葡萄植株。第3种模式的结构如图3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杆上搭建一根横梁,并在横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约为0.5 m。随后在每根支柱和横梁的两头分别拉上1根铁丝,然后在这些铁丝的基础上用竹片搭建出一个拱形的大棚,盖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规格可以根据植株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侧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两边修建排水沟,便于排水。
每种模式的试验点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进行对比,且每个试验区的面积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时要顺风而建,在雨季到来前完成所有盖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调查
病害出现后,对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数进行处理,然后对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葡萄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进行计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叶部病害可以使用统一方法。具体的调查方法为在每株上随机固定4个新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10片叶子进行调查,然后按照病变斑的面积所占比例对其进行分级,标准为:无病斑——0级;<5%——1级;5%~25%——2级;26%~50%——3级;51%~75%——4级;>75%——5级。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级标准为:无病粒——0级;≤5%——1级;6%~10%——2级;11~25%——3级;26%~50%——4级;>50%——5级。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病情基数-处理病情指数)/病情基数×100。
2 3种避雨栽培模式的结果
2.1 适当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显著效果
经比较发现,除了第1种模式之外,其他2种模式对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第1种模式对于各种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避雨栽种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围比较狭窄,当降雨为斜风雨时,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叶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湿,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国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这种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药物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种模式因为避雨棚比较宽,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湿,所以病虫防治效果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条件,提高葡萄品质
在上述3种模式中,植株冠层的温湿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气。由于我地属亚热带干燥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积温高、气候凉爽及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温也不会超过32 ℃,所以,不会对葡萄的生长造成影响,而且可避免果实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开裂现象。而南方高温湿热地区进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对或棚内通风不良会出现长时间温度超过35 ℃,引起果实灼伤。由于外界气候温差较大,浙江省泰顺县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层的昼夜温差也高于南方湿热地区,有利于糖份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
3 结语
本试验中主要研究了各种规格的避雨棚对棚内外植株冠层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选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变病原菌发生和流行的微生态环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质。
(责任编辑:刘昀)
摘 要 葡萄是浙江省泰顺县种植的主要水果种类之一,目前,共有8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由此,重点对其中3种进行讨论,分析它们对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葡萄种植品质和植株冠层温湿度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发现,3种不同的避雨栽培模式都可有效避免葡萄植株被雨水淋到,对于控制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和白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这3种栽培模式都可改善葡萄植株冠层的局部气候。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在泰顺县葡萄产区选择合适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有效防治病害,调节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提高葡萄的生产品质。
关键词 避雨栽培模式;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植株冠层;温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试验设计
1.1 3种栽种模式的结构
第1种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方法:在搭建大棚时,首先,在距离水泥杆顶部约45 cm的地方固定一根拇指横杆,横杆的长度以1.5~2 m为佳。所有横杆都固定完成后,再将每一行的横杆两头用铁丝连接起来,水泥杆也用1根铁丝拉紧后相连。然后,在每一根水泥杆上用3根铁丝对拱形的竹片进行固定,每片竹片的间隔距离为1 m,完成之后盖膜即可。第2种模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搭建1个连体的钢架棚,大棚的高为2.2 m,侧高为1.5 m,宽为2.5 m,然后在每一个拱形的大棚下面栽种1行葡萄植株。第3种模式的结构如图3所示,具体的方法就是,每隔2行葡萄,就在水泥杆上搭建一根横梁,并在横梁上固定一根支柱,高度约为0.5 m。随后在每根支柱和横梁的两头分别拉上1根铁丝,然后在这些铁丝的基础上用竹片搭建出一个拱形的大棚,盖上塑料薄膜。大棚的规格可以根据植株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侧高在1.5 m或以上。在植株的两边修建排水沟,便于排水。
每种模式的试验点都需要和露天栽培模式进行对比,且每个试验区的面积不能小于40 m2。在搭建避雨棚时要顺风而建,在雨季到来前完成所有盖膜工作。
1.2 不同栽培模式的病害调查
病害出现后,对葡萄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白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基数进行处理,然后对葡萄采摘之前病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葡萄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进行计算。其中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叶部病害可以使用统一方法。具体的调查方法为在每株上随机固定4个新梢,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对10片叶子进行调查,然后按照病变斑的面积所占比例对其进行分级,标准为:无病斑——0级;<5%——1级;5%~25%——2级;26%~50%——3级;51%~75%——4级;>75%——5级。炭疽病和白腐病的果穗病害分级标准为:无病粒——0级;≤5%——1级;6%~10%——2级;11~25%——3级;26%~50%——4级;>50%——5级。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病情基数-处理病情指数)/病情基数×100。
2 3种避雨栽培模式的结果
2.1 适当的避雨栽培模式对于控制葡萄的主要病害具有显著效果
经比较发现,除了第1种模式之外,其他2种模式对于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第1种模式对于各种病害的防治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避雨栽种模式的避雨棚的范围比较狭窄,当降雨为斜风雨时,葡萄植株中的中部、下部的叶片和果穗都很容易被雨淋湿,所以,霜霉病和果穗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佳。我国南方有很多地方也采用这种避雨栽培模式,但都需要和套袋、药物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有效防治病害。第2、3种模式因为避雨棚比较宽,可以有效避免植株被雨水淋湿,所以病虫防治效果较好。
2.2 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善植株冠层的温湿度条件,提高葡萄品质
在上述3种模式中,植株冠层的温湿度在晴天要高于降雨天气。由于我地属亚热带干燥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积温高、气候凉爽及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各种避雨栽培模式中最高温也不会超过32 ℃,所以,不会对葡萄的生长造成影响,而且可避免果实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开裂现象。而南方高温湿热地区进行避雨栽培如果搭棚方式不对或棚内通风不良会出现长时间温度超过35 ℃,引起果实灼伤。由于外界气候温差较大,浙江省泰顺县避雨栽培后植株冠层的昼夜温差也高于南方湿热地区,有利于糖份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
3 结语
本试验中主要研究了各种规格的避雨棚对棚内外植株冠层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选用适宜的避雨栽培模式可改变病原菌发生和流行的微生态环境,有效控制葡萄主要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品质。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