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阳县小流域治理转型升级浅议

2014-09-24张玖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成效思路

张玖萍

[关键词] 生态建设;成效;思路;彭阳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彭阳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2%。自1983年建县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全力推进小流域治理的转型升级(由生态型向经济型、或者说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改善了基础条件,发展了地方经济。初步形成了果园型、草畜型、水资源高效利用型三种类型的流域治理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基本情况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528.65km2,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3万人。境内海拔1248─2418m,年平均气温7.4—8.5℃,无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mm。1983建县前,草地植被率为35%左右,森林覆盖率仅为3%,水土流失面积达2333 km2,占总面积的9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主要成效

2.1造就了“彭阳精神”。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改土治水,治穷致富,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机关干部职工每年春秋两季停止办公两周,义务植树造林雷打不动,乡村干部带头指挥在工地,干活在工地,全县上下广泛动员,形成了全县搞生态、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格局。

2.2创新了治理技术。总结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山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干支毛沟修建谷坊、塘坝、水窖,拦蓄径流发展灌溉,并适当开发沟坝地),山、水、田、林、路、梁、峁、沟、坡、塬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模式。创造了 “88542”(挖深、宽各80cm的水平沟,筑高50cm、顶宽40cm的外埂,回填后田面达到2m)的造林整地技术,实施了截杆深栽、树盘覆膜、涂保水剂、醮生根粉等旱作林业技术,配套了机修农田、集雨节灌、品种改良等实用技术,极大提高了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2.3 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大力推广机械施工,打破地界,集中连片治理,实行“宽、大、平”建设标准。二是以窖坝为主的“集雨工程”,围绕“天上水”“地表水”的合理利用,坚持新建与维修并举,截流与疏导同步,在干旱片带打窖,建蓄水涝池,在沟底河道筑库打坝,截流蓄水,解决人畜饮水,发展微灌农业。三是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立足涵养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大面积开展造林种草。并实施了生态建设“813”提升工程,即利用3—5年时间,在全县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0000个生态户,着力加强荒山荒沟、村庄庭院、机关单位、道路的绿化。四是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坚持流域治理到那里,道路就延伸到那里,形成了“三纵两横”流域路网络,将全县所有流域串接在一起。

2.4改善了基础条件。截止目前,全县治理小流域96条,新修基本农田59534hm2,流域道路68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2 km2,实际保存面积1423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11.1%提高到73.4%,林木覆盖率由3%提高到24%。建成治沟骨干工程52座,中小型淤地坝97座,小型水保工程4200座,打井窖6.17万眼,水土流失综合防御体系初步形成。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等荣誉。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将“关于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被列为1798号建议重点办理。2006年8月9日,《人民日报》以“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为题,对彭阳县的小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经验进行报道。

3 典型流域

3.1杨寨流域。位于彭阳县北部王洼镇杨寨村。涉及81户315人,流域面积5.88 km2,水土流失面积5.31 km2,年均降雨量350mm,农业综合区划属于农牧区。针对该流域干旱缺水,农业生态和生产条件恶化的特点,确立了“生态优先、综合防治”的治理思路,采用坝、池、窖(井)联用,以水定业。发展以林果业、庭院经济为主的集雨微灌面积60 hm2,种植优质牧草80 hm2,建暖棚63栋,养畜243头,羊405只,猪162头,鸡810只,建沼气池40座,新修流域道路17.2km,建蓄水涝池8座,骨干工程1座,井窖53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1km2,治理程度达到85%,农民人均有粮570kg,人均纯收入达到2010元。初步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坡地改造、集水、蓄水及高效农林牧复合型、多功能的防护体系和可持续经营的水土保持示范区。

3.2 麻喇湾流域。位于白阳、古城、王洼3镇交汇处,涉及4个行政村443户2068人,流域总面积28.5 km2,平均海拔1700米,年均降水量350mm,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从1999年开始,该流域坚持退耕还林(草)与荒山治理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林草建设与农田建设相结合,采取陡坡地退耕、缓坡地机修农田、荒山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和灌草间作、乔灌草立体复合配置的生物措施,累计造林1470hm2,新修基本农田567 hm2,道路15km,流域内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0%,治理程度达到86.9%。2007年底,流域内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16头、1720只、348头、1329只,输出劳务410人,人均纯收入达到2030元。

3.3 阳洼流域。位于白阳镇阳洼村,流域总面积3.92 km2,涉及4个村民小组184户833人,境内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400mm。1997年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项目试点流域。该流域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修农田、种草养畜、发展林果业,综合治理。累计完成基本农田179 hm2,退耕还林(草)219 hm2,建仁用杏果园14 hm2,新修道路3km,总治理面积3.85 km2,累计治理程度达97%。目前,该流域山绿、地平、草丰、林茂,生态恢复良好,2007年底,流域内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58头、688只、300头、1600只,人均纯收入2070元,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小流域达标验收,成为我县乃至黄土丘陵区半干旱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工程。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先后在该流域视察。

3.4 小虎洼流域。位于草庙、孟塬两乡交界处,流域总面积29.8 km2,涉及4个行政村550户、2622口人,年平均降雨量400mm。小虎洼流域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两个重点,将计委、财政、农林水牧等部门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坚持 “农田建设先行开路,林草措施镶嵌配套,水保工程截留补充,扶贫开发保障供给”的原则,以基础建设为根本,完成基本农田483 hm2,水窖1100眼,谷坊272座,涝池45座;道路99km,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处。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267 hm2,发展庭院经济林75 hm2。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暖棚489栋,青贮池361个,养牛521头,羊3548只,鸡13294只。深度开发种植业,植多年生牧草5413.5 hm2亩,种植地膜玉米、油料、黄花菜、药材等作物2460 hm2。加大科技培训,举办培训班28期,培训农民2147人(次),保证每户有1人掌握1-2门农业技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群众生产经营观念发生了转变,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治理程度分别由实施前的6.7%、12%提高到现在的60%、88.2%,农民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200元提高到1495元。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成效思路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