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生态理论,引导城市绿色生态化建设
2014-09-24贾泉
贾泉
摘要面对中国城市化的大课题,“城市绿色生态”已成为当今城市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与条件,摆在我们城市建设者面前。简要阐述“绿色生态城市”的实现离不开多种策略的支持,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绿化现状及误区,论述了西北区域城市多元化园林绿化发展的思路,秉承区域协调的理论,并提出改善措施,介绍了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作为补充形式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 策略:多元化园林景观、可持续化发展的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提:
近20年在西北大开发的中央政策的背景下,中国西部的快速城市化,城市数量的大幅增加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空间拓展使得农田被占用,湖泊、河流被填埋,山峦被夷平······一系列城市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新拓人居环境的开发造成城市的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空间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集聚。同时西北地区又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即生态环境脆弱,年均降雨量和蒸腾量不成正比,植物生长缓慢、绿化覆盖成型慢、自然生态自我修复性差,(以乌鲁木齐为例:乌鲁木齐年平均降雨为194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了2000毫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但同样面对城市扩张的巨大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其自然的空间结构和生态效益,在此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市的多元化园林景观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做为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设计师的理念和推进策略的科学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分析现状及误区:
1)占用城市集中绿化区域:随着城市快速扩大化,西北城市同样经历着和内地城市一样的核心区域不断扩大,原有绿化用地变更为商业、地产和开发区等。造成原有集中绿化区域被挤占或置换到城市边缘区域,造成城市绿色生态结构破坏与不平衡,核心区域“绿色生态中心”的原有功能性短期内无法恢复或完全丧失,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2)减少或置换城市绿岛面积:城市快速扩大化,城市建筑及商业的大量集中在城市局部区域内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城市结构空间和城市绿化分布空间,不断压缩城市绿岛面积,减少透水区域,并产生了大量硬质不透水地面,这些硬质地面不但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地表水的渗透,对城市地下水源补充地功能进一步丧失,大大增加了在全球厄尔尼洛高发和频发的情况下,形成城市地表水径流危害的风险。
3)城市绿化生态走廊的破坏:随着城市快速扩大化,西北地区的城市车辆以几何式速度快速增长,(以乌鲁木齐为例:根据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统计数据,2002年,乌鲁木齐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0万辆;5年后的2007年7月,突破20万辆;3年后的2010年6月,达到30万辆;1年两个月后的2011年8月,突破40万辆;仅仅10个月后的现在,急增到50万辆。)城市道路无限延伸扩张,把整个城市结构空间分割成无数的小块区域,打破了原有城市绿色生态走廊的组织,每个区域间缺乏绿色生态走廊链接,整个城市动植物生物链独立分割无法顺畅联通,生物多样性与平衡被破坏。
4)对城市绿道建设的缺失:城市的快速发展,即城市道路拥堵现象频发,为解决拥堵难题,城市管理者优先选择了拆除或“瘦身”原有道路中间或两侧的绿化覆盖隔离带,已扩充道路面积,满足暂时车辆通行需求。(以乌鲁木齐为例:据统计到2009年现有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街道中已经绿化的只有300余条,绿化普及率仅为25%。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现状距《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道路绿化普及率要达到95%的标准相去甚远,道路绿化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布局和降水量、蒸发量之间巨大的差距证明了绿化成本的昂贵,但是此做法对改造区域内的本已脆弱的自然生态植被的破坏了是灭顶之灾无法估量,更带来了城市绿量的不均衡及区域绿化覆盖率的下降,(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在西北地区夏季高温高辐射量少雨,植物生长周期漫长),加之城市的热岛效应,市民出行酷热难耐,无处遮阴,对于城市能否建立绿色低碳出行的先决条件,形成了巨大的难题。
5)忽视对生态湿地的保护:城市快速扩大化,城市边界无限扩大,城市开发用地、工业园区的设立延伸入原城市结构边缘的生态湿地保护区域,造成城市周边生态湿地系统被破坏,湿地特有功能性降低或丧失。(以新疆五家渠市区域为例:五家渠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与昌吉市、乌鲁木齐市相接,五家渠辖区在天山山脉河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中下游,沉积厚度大于400米,大致分为冲积洪积平原和北部沙漠两大地貌单元。地貌形态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坡降0.5‰~2.5‰,海拔420~530米。地下水源丰富,地下水流向东南至西北,水位坡降0.6%,总储量2.3亿立方米,动储量1.5亿立方米,潜水层水位埋深大于2米,厚度19~23米。作为乌鲁木齐后花园和“湿地生态肺”的五家渠市,据报道到2013年,五家渠工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3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3亿元,增长43.1%。围绕构建金属加工、煤电煤化工、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一批企业快速成长,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4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7.4亿元,增长41%。而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入的大量冶金、煤化工等重耗能、重污染行业对生态湿地生态的功能性降低或丧失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气候影响也逐步显现。)
“生态湿地”--城市的生态肺:
a)城市污染物净化作用: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加剧,使城市许多水体趋向富营养化,湿地系统对藻毒素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b)调节微气候,改善城市环境: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多,导致湿地区域气温越低。强烈蒸发导致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加,降低周围地区的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c)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d)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保宣传和对公众进行相关教育提供了场所。
6)城市新增设施的绿化补充方式的缺失:城市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更多的是新增的道路高架立交,但我们的管理者无暇顾及到这些新增设施的绿化美化措施,造成生硬的钢筋混凝土高架耸立在城市中心区域。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更不利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的建立。(以乌鲁木齐为例:2013年-2014年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开始新建“田”字型快速路工程的建设,大量高架桥路面快速建成,工程内容包括,一、将现状城市东西向主干道克拉玛依路——南湖东西路改建为高架快速路,形成沟通西外环与东外环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东外环高架道路改扩建工程,其中高架采用双向6车道。二、乌市西虹路至西山路高架工程,东起西外环西山立交西侧,西至乌奎高速西山立交东侧。三、克拉玛依路-南湖东西路高架道路东延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完成的同时,对高架的绿化工程成为未来城市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绿化的任务。)
(二)对策与建议:多元化园林景观、可持续化发展的园林绿化
1.确立城市绿色生态交换中心: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固着点,是一些核心区域的汇
总,这些区域可以为乡土的植物和动物提供空间,并为穿过系统的野生生命、人
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包括各种城市开阔空间和绿色区域。在西北地区的
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分别归类老城区与新建区域,老城区可以
已现有的形成良好的动植物共生生态链如开放式大型公园、大型绿地为基础,确
立了绿色生态交换中心;新建区应提前规划出绿色生态交换中心并保证此区域的
位置不被挪用、置换,避免被商业开发所侵占,以形成整个绿色生态城市各区域
的发展核心,并通过乡土景观(包含乡土植被与乡土生物物种)的园林绿化营造,
完成自然生态链的在修复。修复过程应该集合多个部门进行统一参议和规划,以
此规划更科学更具有长效性,真正实现工程的有效性。
2.链接城市绿岛:是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连接环节,这些环节是维系至关重要的生
态过程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作为城市快速发展中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城
市管理者应明确此区域的重要性,提前规划到位,避免被开发侵占置换。老城区应
通过园林绿化的多种形式补充完善区域城市绿岛的生态物种多样性,新建区域应遵
循自然生态方式通过园林绿化营造城市绿岛恢复建立的乡土生态系统,并与老城区
生态系统相呼应。
(1)城市绿化生态走廊的组建:将核心区域联系在一起的通道,能够让动物在这
些区域间运动,让种子和花粉通过通道而传送。在西北地区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我们
的城市管理者需保留或重新建立此区域的通道作用,避免链接断裂,各区域间形成
孤立状态。通过城市园林改造恢复建立每个区域的互通关系,完善各区间的生态物
种的互动关系。环境的改善源于各系统的观念的一致行动的一致。作为生态环境的
一份子,我们的社会组织是维护自然美好家园最重要的承担者和责任者。
(2)建立完善城市绿道:此区域是一些有着自然地土壤、植物和水景的开阔空间
的性质的通道,能够提供更多的吸收雨水的界面,减少市政排水设施的压力,绿道
中的树木减缓了水流,在地表流水进入排水管之前净化了水质。同时为市民绿色出
行提供了绿化覆盖率的通道。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留有或改造绿道的用
地,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进行有效的恢复连接绿阴覆盖率,以推动西北地区城市建设
的绿色出行中城市居民步行通道的短板。生态环境中用“绿色”过滤和净化我们的
生活空间,是一种既有效又节约成本的建立优质社会空间的方式,回归“绿色”势
在必行。
(3)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除了吸收和缓解城市来源的降水,调节城市温度湿度、
改善过滤城市来源的水质,湿地同时提供了宝贵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娱乐机会,湿
地保护至关重要。城市开发中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避免或减少对城市周边湿地的侵
占与破坏,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改造恢复生态湿地系统,恢复生物种群多样性。人工
再造湿地虽然耗时,但是却是园林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有事半功倍之效能,因
为湿地的再现意味另一个小生态环境的重塑,将为城市长效发展和相关产业(如旅
游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4)组建树林:树木防护林能够减少住宅供暖和冷却成本10%-50%。我们城市管理
者应保证城市居民居住区域的城市园林绿化林带的建立,既有利于城市的低碳节能
目标,又有利于向绿色生态城市的的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对于有沙漠化趋势的地域
意义更加深远。
(5)增加绿色屋顶:绿色屋顶就好像一顶帽子,保护建筑屋顶不直接接受紫外线的
照射以及自然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了屋顶防水层的寿命,它就像棉被盖在屋顶上
面,具有保暖隔热的作用,,冬暖夏凉降低了城市建筑的能耗,除此之外,在城市
中心高密度建筑群中,绿色屋顶也是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好办法,
根据降雨的强度和土壤厚度,绿色屋顶能够吸收15%-90%的降水这对于年平均降雨
量稀少的西北地区城市的雨水管理和在利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并可以减少潜在的雨
水带来的污染,同时对西北地区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上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屋顶设置
绿地不需要额外的土地,而且由于模仿自然的过程,所以屋顶绿化在提高建筑的审
美同时,具有良好的恢复自然生态的功能,在许多国家,绿色屋顶的建筑已经成为
法律被写入城市发展建设标准。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开发绿色屋顶的国家之一,
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标准。在过去几年里国内也出现了绿色屋顶的项目,如北
京已经有数百栋楼宇设置了绿色屋顶,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绿色屋顶技
术来完善我们国内的标准,推进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的绿色屋顶绿化广泛运用,推动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形式的多样性。
(6)增加渗透地面:减少不渗透地面面积,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减少雨水收集池的
需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集中城市用地界面内应增强对其开发区域内透水地面的
等综合指标的硬性要求和控制,增加城市园林绿植区域,以改善现有不透水地面对
城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补充的影响。增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从某角度就在于他的
独特性,此项规划如果能够实施,将改变城市园林的单一性,使园林布置和植被种
植规划相结合使城市面貌呈现多元性。
(7)垂直绿化的运用补充:目前城市绿化中广泛使用的垂直绿化的形式有壁面式、挑
台式、柱廊式、立交式、围栏式和棚架式等,根据地域特点我们这里重点介绍西北
地区城市垂直绿化中具可操作性的壁面式和立交式绿化。
a)壁面式绿化,是指在水平面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各种建筑物外表上进行绿化。攀援
类壁面绿化是利用攀援类植物吸附、缠绕、钩刺等攀援特性,使其生长过程中依附
于建筑物的垂直表面。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品质。由于蔓性攀
援植物随着物体外形变化而变化,从而软化了建筑生硬的轮廓并与城市绿化融为一
体,通过植物的叶面蒸腾作用和庇荫效果,可缓解阳光对建筑的直射,使夏季墙面
温度大大的降低。有资料表明。受阳光西晒时,绿化覆盖的墙面比无绿化覆盖的墙
面的温度低13度-15度。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的辐射热,其附着在
墙面上的枝茎又成了一层保温层,达到了调节室内气温的作用。垂直绿化还可降低
墙面对噪音的反射,并有一定程度上的吸附烟尘的效果。壁面式绿化在城市绿化形
式中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不占用土地的同时提高了城市绿量及绿化覆盖率,增强
了城市绿化的立体效果。从而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一到新的风景线。
b)立交式绿化,是指立交桥体表面的绿化,既可以从桥头上或桥侧面边缘挑台开槽,
种植具有蔓性姿态的悬垂植物,也可以从桥底开设种植槽,利用牵引。胶粘等手段
种植具有吸盘。卷须。钩刺类的攀援植物。同时还可以利用攀援植物、垂挂花卉种
植槽和花球点缀来进行立交桥柱绿化等。这种绿化形式属于低养护强度的空间形式,
要求植物具有一定的耐旱和抗污染能力。现阶段西北地区城市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
期,大量的城市立交、高架崛地而起,并快速建成,面对越来越对的城市高架系统,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应提前考虑新的城市空间园林绿化模式,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手段
美化弱化城市生硬的基础设施,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条件下,调节城市空气质
量。让我们的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包裹下的冷硬的灰色的居住地,让他成为被柔美
的绿色围绕成为充满温情的栖息地。
结语:“绿色生态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认同与参与,尤其是大众的参与,比如绿色屋顶、城市绿道的建立、透水地面的设置、垂直绿化的运用,使生态、环保、低碳、节水节能的概念能够在深入人心。促进大众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选择绿色低碳出行,从而为绿色生态城市建力贡献力量。“绿色生态城市的确立”。既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需要在实践中动态、科学地把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绿色的内涵不断地发展,让城市园林绿化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对接与搭配,让硬质无生命的基础设施披绿装添五彩,让园林绿化这个有生命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发挥美容师、节能器和环保卫士的作用。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性的共同努力,为此我将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红卫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中国园林2009(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