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老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14-09-24郭慧陈敏
郭慧 陈敏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成千家万户的心头难事、民生大事,过去单一的养老院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银发市场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和活动空间,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的环境及脆弱的生态,他们需要亲近大自然,他们越来越需要一种更关注他们需求的养老模式,生态养老的兴起渐渐满足了老年人的这种需求。
关键词:养老社区生态环境社会因素
1 生态养老社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目的和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关系,在社会中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建设生态养老社区具有许多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1.1.1 解决敬老院与养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多,敬老与养老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养老项目可使6000位以上老人老有所养。一是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的建设;二是对于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问题,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1.1.2 推动生态合肥的建设
生态养老项目建设以当地生态条件为背景,充分依托现有生态环境,并不断完善与提升,对于加快该地区的开发,推动生态合肥的建设步伐。
1.1.3 提供就业岗位
建设、生态养老项目,可以直接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对于解决城乡就业,确保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2 生态养老社区建设的背景分析
2.1 目前的老年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不仅是世界第一,目前也是头号老年人大国。中国现状的老龄人口已经增长到1.6亿,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并且中国的老年人口还以每年约800万的速度增加,据相关推测,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14年将有可能达到2亿,2020年约达2.4亿,预计2025年超过4亿,达到峰值4.37亿的时间估计在2051年,即平均4人中有一位老人。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如何真正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是一个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建设适合老年人休养晚年的养老院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中国养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们存在的养老方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赡养老年人已成为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但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养老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另一种与家庭养老相对的是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使用社会上的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度过晚年生活。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当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政府投资主办的民政福利养老机构,二是投资的商业性养老机构,前者主要由政府民政福利机构敬老福利院,主要目的是给予广大老年人福利,盈利很少,大多数甚至由政府补贴经费来经营。后者主要由社会各种经济组织,个人投资的,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其主要目的为盈利。两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民政福利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于细致的生活照料和专业的医疗护理,同时集体生活的方式能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并减轻子女负担。但是由于有限的政府和单一的经济来源,使得该类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民政福利机构运行困难,大多数在苦苦支撑。这样使原本就数量不多的养老机构更加一床难求。
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各类政府福利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配套设施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和养老需求。
开发商投资的商业性质的养老机构虽然居住环境良好,项目内容丰富,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从近几年来看,机构养老虽然逐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重视,但是从建设和使用情况来看,仍存在种种问题:
①资源供求失衡。据数据显示,我国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仅与发达国家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差距很大,也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如罗马尼亚、巴西的水平。此外,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发展不协调,公办民办结构失衡。
②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大多养老机构只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并且服务方式单一。
另外,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人才更为匮乏。
③老年社区规划不合理。一些地方的养老机构,规模小,品质层次低,配套设施不齐全。养老机构从规划、户型设计到配套基础设施都与所推崇的老年社区有很大的差别。
2.3 老年人口市场分析
21世纪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蕴藏着潜在的巨大商机,并且与其它细分市场相比,具有更旺盛的生命价值和强大的潜力。
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很大部分将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整体购买力。仅仅以城市老年人口为例,他们的退休金、劳动收入、赡养费等,保守的估计,2000年就达到4000亿元,这是相当可观的购买力。仅仅以退休金来说,2010年已经为8400亿元,2020年能达到28150亿元,2030年为 73000亿元。据联合国的估算,年老型人口的消费比年轻型人口高18% 左右。在2000年,日本的老年市场占消费市场的24%,仅老年服务产业产值达6000亿美元。美国、法国老年人的消费也占本国总消费力的20%。
3 合肥市养老现状及优势
3.1 合肥养老机构现状
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4家,敬老院119家),床位数13581张。但是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到数百个床位,全市200张床位以上的仅4家,远远不能缓解养老床位的需求;档次普遍偏低,其主要设施与公立敬老院相当而已;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高质量服务人才,不能满足高端群体的需求,缺乏高品质,高标准的养老机构。
3.2 合肥市目前的优势条件
3.2.1 政策支持
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出台了社区建设、就业再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相关政策,从不同层面和环节对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进行鼓励扶持。
3.2.2 形势所需
在十二五规划注重民生领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全国各地都在对生态养生开展了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并且这种模式有望在上海市进行试水。根据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合肥市在未来发展中也有发展生态养老的部分条件。
4 建设生态养老社区提出推广的对策建议
4.1 建设的基本原则
老年人居住环境应从住区的整体去考虑,强调外界资源的共享,充分考虑到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方便性。创造良好的住区环境对老年人十分重要。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老年人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实施的基本原则,它主要表现在安全、舒适、方便、美观等几个方面。
4.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养老社区的建设也同样要对未来发展作出分析,针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规划,为突发的变化提供应急的预案,这样才可以给社区环境的发展留下弹性空间。
4.1.3 适时适地的原则
生态养老社区的建设要适应当地的各种条件,同时要注重地方精神,融入地方历史传统、地方文化传统和地方宗教传统。
4.1.4 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原则是目前环境设计中共有的原则,它主要分为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社会的生态是养老院中的“软环境”。良好的老年居住环境必须达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共同生态。
4.2 生态养老社区具体规划
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原则,重点要处理好自然环境-养老社区-人的关系。把养老社区的环境、养老功能、文化交流等作为规划重点,争取把养老社区规划成集养老、生态、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场所。
生态养老社区中主要分为的三个区:老年公寓区、综合服务区、休闲游乐区共同构成养老社区的整体空间,同时这三个区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
4.2.1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场所,主要包括入口广场、餐厅、茶室和接待中心。此区可位于养老社区的主入口处,全园的中部,服务区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视线和综合服务设施。这样既为园内的老人提供服务,也可为园外来者提供了充分的服务。
4.2.2 老年公寓区
老年公寓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同时作为老人的居住地点,动静分区尤为重要。
4.2.3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可以包括园区中的生态森林田园区、生态森林垂钓区和休闲游乐。该区建成后必将是养老园区中的天然氧吧和休闲场所,可使入住老人和其他人感受到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感觉。同时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环境是确保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洪艳,濮东路.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需求的老年公寓设计探索——以普陀颐乐山庄一期为例[J].华中建筑,2007.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J].建筑学报,2005.
[5]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59-
60,68.
[6]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7]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7):163-165.
[8]田雪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J].新视野,2003(2):70-72.
[9]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7):9-161.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57320)。
作者简介:
郭慧(1990-),女,安徽马鞍山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管理学。
陈敏(1992-),女,安徽宣城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