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然保护区看云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4-09-24柯珊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云南

柯珊

摘要:生物多样性对地球和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其弱化和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方法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众多保护措施中,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1 生物多样性及其发展

生物多样性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它涵盖了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使地球的气候稳定、温和;使洪水、旱灾、气温极限和风力趋于缓和;并帮助土壤肥力的产生和恢复——从而提高地球的适应变化的能力,使之成为唯一适宜人类栖息的场所。生物多样性还直接提供了大量支持人类生活的物质和服务,如食品、药品、能源和旅游休闲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却面对着极大的挑战。自然界的物种已经以50倍于自然灭绝的速度消失;商品化农业对特定经济物种的关注导致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多样性减少,有约30%的主要农业家养动物高度濒危;森林、湿地、珊瑚礁和其它生态系统的片段化、退化和完全丧失更是生物多样性毁灭性的威胁。在上个世纪,约45%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压力,例如臭氧层破坏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改变物种的栖息地和分布,把许多物种推向死亡的边缘。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不断的寻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生物多样性分为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由于三个层次属于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对于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划定保护区是现今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最流行的保护方法之一,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制度,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2 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39.4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1%。复杂的地形和季风的影响,促成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多的省份,拥有最多的植物种类,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近六成,约1.7万种,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

云南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余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3 云南生物多样性主要面对的威胁

第一,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和瓦解的威胁。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环境,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越有利于生物生存。云南出现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过度砍伐以及营造单一经济林而遭受威胁,湖泊生态系统由于污染而严重退化等问题。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较高,占全省面积的33.64%,但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热带雨林。近年来,人工林的覆盖率在增长,而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宝库的天然林在减少和退化。这一方面减少了森林群落本身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树林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引起动植物种类的消失和被迫迁移。此外,大规模地营造品种单一的人工林,使得森林病虫害将进入高发期。

第二,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也面临锐减的威胁。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规律,物种既在不断地产生,又在不断地灭绝,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选择和淘汰,但是由于如非法捕猎、乱砍滥伐等行为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灭绝速率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选择的速率,并造成生物多样性不可逆和不可弥补的损失。

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

云南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强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大执法力度等。在这些措施之中,自然保护区是其主要保护模式。自从1958年云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西双版纳勐仑建立以来,数量和面积在不断扩大,在过去的50多年来,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主要取得以下成就:

一是制定完成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开展基线调研和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二是制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建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专家咨询评审”二项制度。三是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发展。国家投资1.17 亿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四是举办各种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五是依托保护区开展旅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第一,自然保护区比例低。截止2009年12月,云南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61处,总面积298.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6%,低于世界12%以及全国14.7%的平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更大。这个情况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省的情况极不相称。第二,自然保护区多头管理制度。从2009年底的数据来看,云南省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部门共有6个,即林业、环保、水利、国土、农业和建设。多头管理导致了保护标准不一,权责不明,管理冗杂等问题。第三,省级及以下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偏低。根据2009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年报显示,云南省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明晰,100%达到了优良管理水平,而省级自然保护区仅有15.6%管理水平处于良好,有84.4%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等级为差。但是省级及以下级别的保护区在管理队伍、保护管理设施、经费投入、生态旅游管理和监督与评估等几个方面,都较为薄弱,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较大差距。第四,自然保护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分布表现出高比例的重叠,而保护区的管理却忽视了有效发挥其经济功能一面。云南省有43个自然保护区分布在73个贫困县中,而且它们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在省内亦属中、下游。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管理模式主要关注自然保护的一面,对其经济功能和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相对忽视,这导致了在没有恰当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的情况下,当地居民大多只能采用粗放式的损耗性地利用资源的方式,最终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俱失。

6 针对加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增加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管理水平。根据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增大其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并且尤其要加强省级及以下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第二,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重新进行行政定位,避免多头管理现象,并明确管理职能,使管理制度规范化,权责分明。第三,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既要重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不能只保护不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参与,保证经济发展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

7 结论

由于云南省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令这片土地出现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基因宝库”等美称。不过,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人类活动带来的种种威胁,针对这些情况,云南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了较多努力,这当中,自然保护区是其主要保护模式。本文探讨了云南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探讨了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匿名.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J].云南林业,2011,32(2).

[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http://www.biodiv.gov.cn/.

[3]云南自然保护区年报,2009,(http://www.ynnc.org/XZ/Wj

xzxxView.do;jsessionid=Np2JTSk0JkcTh1xZQmCFLLnM5Wns6c

2631dmXn5W8J3n4Qg6PrBQ!1924949783?xh=010&xzlxdm;=7).

[4]云南环境保护局 http://www.7c.gov.cn/color/default.aspx.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