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日一拍

2014-09-24洛故

中国摄影 2014年9期
关键词:滤镜跨界摄影

洛故

凭借手机摄影的分享,王治钧在海内外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上赢得许多拥趸,在推特(Twitter)上,他的“粉丝”甚至有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韩国青瓦台官方账号,在最火爆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他拥有数万“粉丝”,他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还曾被《麻省理工科技博览杂志》、TED.com、德国German National Fulbright Association等多个海外杂志和机构采用。

Q: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手机摄影产生兴趣?

A:2011年我买了一台单反开始拍照,最初就是对记录感兴趣,还称不上摄影。2011年后半年,我开始用手机和单反共同拍摄一些有想法的东西,这时才意识到我可能是要玩摄影了。这年我在国内外社交网站上分享照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用Instagram。

Q:您拍摄了很多建筑题材的照片,为什么会对建筑情有独钟?

A:首先,因为我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抬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建筑,所以不得不拍。其次,拍建筑对一个摄影爱好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特别是在构图方面。

Q:但建筑拍久了容易千篇一律,您是怎么保持手机摄影的创造性呢?

A:我同意,建筑拍多了我也会感到乏味。您拍成这样,别人也能拍,除非有特别的建筑。比如我在陆家嘴拍的一张,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一张建筑照片。因为我会随时分享到社交网站上,所以这张照片很快就被《麻省理工科技博览杂志》挑中了。

Q:您的“每日一拍”是怎么开始的?

A: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生命短暂,每个人每天都应该有一个特别的时刻,一个值得分享和记录的时刻,如果每天都只是疲于奔命,那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每天都拍一张照片。后来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网络也成为个人品牌的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这些人是我坚持每日一拍的重要因素。

Q:您尝试过按照某个主题进行拍照吗?

A:我通常没有刻意遵循某个主题,大多都是随手拍的,随机性比较大。我也尝试过主题拍摄:去年12月份,尝试过拍一些圆形元素为主的图片。这是因为生活随处可见一些图形,当时我就选择了圆形作为拍摄主题,连续拍了10天。但后来我觉得这种方式太限制自己了,我的“每日一拍”只是想记录最值得记录的时刻,非要去套一个固定主题的话,就要牺牲很多东西,后来就没有再去想什么主题了。

Q:除了刚提到的那幅建筑照片外,您还有过拍摄(或制作)出一张很优秀的手机摄影照片后,觉得这就是我的代表作一种感觉吗?

A:有几张。很奇怪的是,这些大家和我自己都感觉好的照片往往都是随手拍摄的,没有太多设计;反而那些想了很久的照片拍出来却平淡无奇。随手拍也是手机拍照的一个特点,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决定了它精彩不精彩。除了那张被麻省理工选中的建筑照片外,我还经常拍摄下雨天的场景,雨天拍照特别有感觉,手机摄影真的要有灵感。

Q:您觉得相机和手机摄影的区别在那里,在习惯于用手机拍照后还会再回头使用相机吗?

A:单反还会用。虽然过去这几年时间手机摄影的软件有很大提高,但很多方面还是不行的,比如夜景、细节方面的把控,还有景深等方面差别很大,手机不太可能完全替代单反。

但是说实话,我拿单反拍不出比手机效果更好的照片。我其实是半路出家的,玩摄影时间不长,在手机上占很大便宜是大家对像素等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在构图这方面,单反和手机都可以做得很好,甚至说这方面是手机最能挑战单反的地方。手机在细节表现上可能比不上单反,但在构图上跟单反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差别的。此外,从2012年开始我就觉得手机摄影会成为一个主流,因为单反不可能每天都带,而手机就可以。

Q:手机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您认为这对职业摄影师是否会构成威胁?

A:会。摄影师面临这样的挑战:跨界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厉害。我本身一直主张跨界,各行各业的人我都在结交,我其实是学金融的,但却转行到互联网数字媒体这方面。我本身喜欢跨界,而且跨界是无处不在的,将来我想摄影行业也是这样的。在器材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买到,手机更是如此,只要您有特别好的角度和感觉,就很容易拍出职业摄影师也拍不出来的东西。摄影师这个职业也会改变的,海外一些传统媒体已经没有专职摄影师了,或者是雇佣式的,或者是记者本身既要会写东西也要会拍照。就像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一样,很多职业都会发生变化。但职业摄影师有他特别的地方,非常好的摄影师还能在行业里打磨出一些比较好的东西,但是这个行业本身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Q:您有想过成为职业摄影师吗?

A:目前还没想过,其实我通过卖照片有过一些收入。包括给国外一些网站、基金会,海外作者写书也联系过我,但我觉得我还是玩票的,职业程度较很多职业摄影师而言相差很远。我现在加入了很多职业摄影师的圈子,他们真是很职业,有非常职业的设备和职业的训练,把它当饭碗。和他们比职业性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偶尔玩玩,一些主题如果能胜任的话我也想去试试看。

Q:在使用苹果iPhone之前有用过其他手机拍照过吗,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有过比较吗?

A:2011年用三星手机,觉得并不随心。虽然iPhone的摄像头有些是不如三星的,但如果比拼软硬件结合程度的话,苹果iPhone是最好的,包括它的后期处理软件。

Q:您怎么看滤镜的使用?在真实和实验性的创新之间您是怎么把握平衡的?

A:通常来讲,图片拍完了我会把所有滤镜都试一下,哪个感觉最好我就用哪个。

真实性和实验性这也是很多职业摄影师们一直在纠结的事,修图修到什么程度才是摄影,包括单反在内,很多图片也是要经过处理的。我觉得手机摄影,滤镜对后期处理只要没有改变大的框架结构或者光线,就还是摄影的。我拍过一些圆形全景的照片,这可能就不是摄影了,是玩酷的东西,但大家却都喜欢。这个偶尔玩玩可以,但不能算摄影。虽然我不是职业摄影师,但我可以标榜自己是手机摄影师,所以什么是摄影什么是玩酷的区分还是要做的。endprint

Q:您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吗?因为看到您在知乎网上谈到玩设备、拼文化、拼互联网玩法、拼源源不断的创意、拼手快、拼坚持、拼兴趣爱好和长久学习能力。

A:我不是好胜心很强的,但我是一个特别喜欢鼓励“屌丝逆袭”的人,我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我原来是做金融的,跨行到数字媒体,做营销广告行业,算一个新手,进来后我发现大家做得并不怎样,我这个菜鸟做出来要比老手还好。后来拍照也是这样的,我是一个新手或普通玩家,也能玩出比他们好的地方。一直觉得这里有一个“逆袭”的心态,不过我见识得越多就越心虚。

Q:您在Instagram上很有名,有一半的“粉丝”来自国外,那么您和国外优秀的手机摄影师有过交流吗?

A:很多,不光是摄影师。我有很多不错的线上朋友。一个也坚持每日拍的巴西摄影师,他每天都会拍一张肖像,坚持了三年多了。他希望中国人能通过Instagram看到巴西。去年9月我去北京出差刚好路过央视,就拍了一张央视大楼,并加了一个CCTV的标签,一个街舞大师看到后说他在那边跳街舞。我觉得这个人能在CCTV跳街舞很厉害,于是就跟他联系。聊了几句后发现,他原来是和朗朗有过合作。我觉得在这上面常常能够遇到一些有趣的人物,现在有70%的“粉丝”是中国人了,这让我很受鼓舞。

Q:如果排除手机摄影的及时性和社交性,那手机摄影本身的意味会不会打折呢?

A:社交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如果没有分享这个因素的话,很多App会沦为简单的滤镜处理工具。Instagram在中国曾经遇到过一些问题,但我曾在低潮时预测使用人数依然会大增,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支持了我的判断。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如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但只是简单的处理而已。国外的软件不同于微博和微信,很多明星都是真人在使用,这促使很多年轻人去看他们喜爱的明星,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很直接的。这也是手机摄影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Q:考虑过进一步出画册或者办影展吗?

A:去年我曾经夸过海口,想要做一个影展,后来我见识了太多高手后,反而觉得底气不足了。

Q:是否特别在意手机的成像质量?

A:无所谓,现在大家都是玩手机,手机拍出来也都是两三兆,比不上单反。但我会打印出来。前段时间在家里做了一个多媒体墙,把一些拍得不错的照片挂在墙上。虽然不大,但也很好。

Q:您觉得自己下一步希望完成的突破是什么?

A:我的“每日一拍”肯定要继续下去。我本身对互联网的分享文化很推崇,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拿起手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社区,共同完成一些特别的项目。6月份在上海我们曾经参与过全球Instagram用户的见面,这是Instagram自己发起的,今年是第9次。这能拉近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之间的距离,通过照片能够交到一些朋友,而且这些朋友都非常有创意的,人们能学到很多东西,结识一些高手。endprint

猜你喜欢

滤镜跨界摄影
跨界
跨界
“绿瓤西瓜”横空出世 是滤镜合成还是“确有其瓜”
材料作文“滤镜与生活”导写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渐变ND滤镜套装
跨界之道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