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文澜与贺延光:站在船头瞭望

2014-09-24

中国摄影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澜本专题摄影家

普利策新闻奖创立者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王文澜、贺延光拍了一辈子照片,在他们都已过六旬的人生中摄影占据了超过40年的时间,而他们几乎都没有办过个展。今年3月和6月,他们两人分别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学生举办了《生活的肖像》《延伸的视点》与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影像对话展。前辈摄影家与青年学子的联展,颇有些意味,自然也引起了颇多的关注和不少的话题。由此,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两个人身上。

不知从何时起,摄影界习惯把王文澜、贺延光并置在一起,或许他们的年龄、经历、为人、作品等方面有太多相似,抑或是他们在摄影界旗鼓相当的影响力,或者他们是长久的同道和朋友。不论怎样,摄影界的不少活动诸如展览、评选、讲座,甚至吃饭喝酒,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本刊一直也在筹划一个关于王文澜、贺延光的专题,这次他们的展览成为了契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领一代风骚,王文澜、贺延光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成为旗帜性的人物。对他们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是有关40年来中国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毫无疑问,是以王文澜、贺延光为代表的一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努力,让记录历史重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回归中国新闻摄影的主流,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我们解读近40年来诸多重要历史节点的线索,也是我们触摸历史肌理的视觉文本。如今,器材的革新和传媒方式的多样,新闻摄影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他们的经历以及工作方式似乎已不可复制,但是如何借外在环境之势,破视觉规训之禁;如何把人生的阅历转换为观看的智慧,王文澜、贺延光的职业生涯仍然可以为当下的新闻摄影者提供诸多启发。

王文澜、贺延光以摄影记者的身份作为平台,成为站在历史航船上的瞭望者。如今,在他们身后千万只张望的眼睛里,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当代历史景观中不可回避的前景之一。

本专题选刊了王文澜、贺延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和新近的作品,其中部分为首次发表。同时,邀请1980年代中国摄影“陕西群体”的骨干、摄影家潘科撰写了《历史的节点》一文,他把王文澜、贺延光的分析置于新中国摄影历程进行解读和分析。财讯传媒副总裁杨浪作为老报人,曾是贺延光在《中国青年报》的同事,他从贺延光的成长经历谈起,讲述贺延光如何成为“这个人”。本刊编辑马夫,作为王文澜的发小儿,撰文谈到了王文澜作品背后作为支撑点的个人生活及精神世界。海南摄影家协会主席、《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助理王军则从当下新闻摄影一线从业者的角度思考了王文澜和贺延光的借势与抗争;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也是前文提到的两个展览的策划者邓维专门撰文介绍了展览。

特此向本专题所有的作者鸣谢。

—编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澜本专题摄影家
大摄影家
瓯江,千帆过尽繁华处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Society
“文澜杯”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佛罗里达,花和阳光的国度
文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