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书院的痛与忧
2014-09-24李荣刚王乐然
李荣刚 王乐然
中国古代的书院,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
宋代是书院的鼎盛期,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写道:“国初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白鹿,天下所谓四大书院者。”800年过去,这四大书院依然存在,就是今天所说的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文脉不绝的千年学府
古代书院遗留至今的有上百所,岳麓书院在其中修复最好、实用功能最强。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就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1167年的一个秋天,朱熹造访已有191年历史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接待了他。两位理学大师论学过招,“三日夜而不能合”,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就在同一年,远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创立,剑桥大学比它们晚了42年。世界现存的大学之中,比岳麓书院创建更早的只有摩洛哥的加鲁因大学,它创建于859年。
中国古代将书院的负责人称为山长,岳麓书院现任山长是朱汉民。他介绍说,清末废书院改学堂,岳麓书院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省立湖南大学成立,岳麓书院为其中一院。1986年岳麓书院大规模复修后,成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目前,岳麓书院是惟一仍然进行高等教育的古代書院,有26名专职教师,设置了中国史和中国哲学的博士点,另有多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走到岳麓书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不少人认为这是湖南人自信甚至自负的表现,朱汉民却认为这是误读,他介绍说,上联出自春秋《左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清朝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将“虽”改作“惟”,出了上联;学生张中阶根据《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对出下联。意思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这个地方很盛。不过清代岳麓书院确实人才辈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都在此就读。余秋雨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作为岳麓书院的管理者,朱汉民将岳麓书院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研究中心。1999年,岳麓书院创建了“千年讲坛”。知名人士纷纷在此亮相:余秋雨、金庸、星云大师……每次讲座,都将只能容纳400多人的院子挤满。2012年,中国书院博物馆在岳麓书院旁开馆,将书院文化扩展到更全面的领域。不过,朱汉民认为,目前书院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很高的自觉意识,而现代教育有强制性,岳麓书院没有自主招生权,只能在体制内进行教学。”朱汉民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书院的长处和现代大学的长处相结合。继承岳麓书院的房屋、匾额、碑刻容易,如何将岳麓书院内在的文化遗产纳入到当今大学的现有体制中去,任务仍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