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英国
2014-09-24李文漪
李文漪
在英国,走在街道上,几乎看不到招摇的现代建筑,几百年以前的古堡或教堂几度维修之后,仍能看到旧时的模样。路两旁独门独栋的别墅样式十分古老,门前花园里鲜花常开不败,空气里飘散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
英国人热爱乡村生活,英国人的乡村情结在英国文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称英国是“另一个伊甸园,半个天堂”,莎翁戏剧和诗歌中从不缺乏对这个伊甸园里草木花卉的赞美。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诗人则不断地在田园中寻找安慰、归宿和理想,在田园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民众和英国工人来说,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初的城市是炼狱。白天他们在嘈杂的工厂里像机器一样疯狂地运转;晚上他们睡在拥挤、潮湿、没水没电的房子里。粪便、垃圾和污水在街道上肆意流淌,骨瘦如柴的孩子和饿得半死的猫狗一起在垃圾堆里找食,霍乱和疾病频繁出现。恩格斯当时亲自去调查英国第一个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状况,平均两百多口人才有一个厕所。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也相差无几,由于污染造成的雾都至今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狄更斯在他大量的作品中详细描述了贫困阶层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所承受的被统治阶级忽略的巨大痛苦。随着政客、文人和民众的呼喊,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开始了改革,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住房法、健康法、公共卫生法、减少烟灰污染法、工业废物处理法等等。但等到这些法令最终执行下去的时候,英国的乡村已变得千疮百孔,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已荡然无存。
在英国人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场上士兵们最渴望收到的礼物是印有教堂、田野和花园,尤其是村庄的明信片。他们从带有浪漫色彩的乡村明信片中所受到的鼓舞远胜于无数次挥动的国旗。
如果说英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有钱之后在乡村买房置地,过绅士生活。大工业和商业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的途径,而享受乡村的乐趣才是生活的真谛。2002年,英国某超市巨头打算在紧邻韦伯庄园的“格林汉姆村庄”的空地上斥资1亿英镑修一座巨型仓库。如果仓库按计划修好,每天就会有700辆大货车24小时不停地奔驰在庄园附近。于是,一场格林汉姆居民们与超市巨头之间的田园保卫战打响了。居民们寻求各方支持,向地区自治会递交了60多条反对意见。 尽管超市巨头强调一旦仓库建成,将会给该地区提供750个就业机会。居民们反驳说,本地就业机会已经充分,新就业机会势必带来外地招募人员,为这些新居民修建住宅,环境会变得更加脆弱。英国人对于乡村的热爱与坚守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条件过乡绅生活,選择童年的故乡或者是风景优美的乡村租房度假也是英国人所钟爱的,而对乡村假期的喜爱不限制于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已经融入了英国人的灵魂和血脉。从工业革命后期,英国人就开始了每年到乡村定期度假的习惯。他们坚信乡村是肮脏城市的避难所,自然是烦嚣世界的伊甸园。从广袤的苏格兰高地、英格兰中部诱人的湖光山色,到南部沿海岸线绵延不断的国家自然保护区,都是英国人度假的好去处。他们逗留于大小村庄,游览城堡别墅、农房村舍,漫步园林,沿树篱和青葱小道缓缓而行,流连于乡村教堂。在英国牛津留学时我也爱极了乡间漫步,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英国的步行径,规划悉心,管制娴熟。比如我去湖区度假,旅客中心有售各种步行径的介绍图册,标注详尽的起点、终点、沿途的各个景点、每一站所需的步行时间、英里数、附近的交通和公共设施等等。对英国人来说,背着午餐和水壶,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从这条步行径体验到另一条步行径,是最亲切、惬意的假期安排了。
我的英国朋友,伊莎贝拉曾对我说,她的理想是有一座带私家道路的宅子,院子里花木修剪整齐,坐在屋前游弋着天鹅的小池塘边,可以看到远处高地上积雪的山顶。“清晨挤羊奶、吃自家制的黑莓果酱,那太棒了,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