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三五年后见分晓
2014-09-24赵炜
赵炜
“我的母亲本身有高血压方面的问题。我希望有这么一个技术,能够让我在异地也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康康血压仪创始人刘菁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走进了可穿戴设备领域。
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中,刘菁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如今,不仅是新兴的创业公司,还有国内外不少科技巨头,都在纷纷抢滩可穿戴设备市场。
不论是三星智能手表Gear、谷歌智能眼镜Google Glass,还是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的智能手环Jawbone Up,每一个新型可穿戴产品的出现都能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反响。然而,不少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依然持观望态度,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发烧友。面对这样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创业者们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
正方: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主角
当智能手机将人们需要的外界信息成功集中在这个小小的掌上设备里之后,开发者们又在探索如何将人体有关的数据传递出去。
可穿戴设备就是这样一个载体:Google Glass可以记录下人们看到的一切;Nike+运动鞋可以记录人们到过的地方;咕咚手环不仅可以监测运动量,还可以利用配套的软件平台与朋友分享;康康血压仪可以让身在远方的子女随时监测父母的身体状况。采集到的这些数据经过云端处理后,能让人们的生活轨迹变得有迹可循,将人们的感知数字化。
“用户要的是可穿戴设备,而不是可穿戴手机,邮箱、拍照等功能就不是穿戴设备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可穿戴设备最直接的作用是把人体数据化,实现数据的读取和反馈。”易到用车CEO周航这样定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主要集中在娱乐、运动、健康等领域。Google Glass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期待“不掏出手机”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方便与乐趣。就运动领域而言,不单Nike、Fitbit等运动健康品牌在致力于开发运动检测仪器,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也在试水这一战场,纷纷研发智能手环与手表。健康监测类的可穿戴设备人气也很高,创业者们并未满足于如何让设备记录并传递数据,解读数据并给出医疗建议的配套服务也在进一步发展中。此外,主打家庭市场、注重儿童和老人安全领域的产品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也预测,2017年全球将售出7000万台可联网的穿戴式设备,而今年销售量仅为1500万。
Evernote的CEO菲尔·利宾(PhilLibin)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与iPhone出现之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类似,“在面市之初的两三年,智能手机曾经是不起眼的小众市场,现在的可穿戴设备也是这样。但三到五年之后,这一领域将创造出不菲的收入,这是一次长线投资。”如今,这家云笔记应用公司中,有二十多名工程师正在研发无线手表、心率监测仪等可穿戴设备。
反方:很难得到用户的心
“有些可穿戴设备看起来是机遇,但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实际上是陷阱,它会让你花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消费者不会为它买单。”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说到。
尽管前景一片大好,但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原始状态,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是功能设计不够专注。在这样一场激烈的抢滩赛中,为了抢占未知市场,不乏没搞清楚用户需求就盲目开发相似产品的跟风者。
“中国企业做手表,一定是功能导向的,短信、日历、天气预报、微博、微信什么的都往里头加,实际盘面和续肮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我觉得,智能手表除了戴着装酷,没有太多作用。”周鸿祎评价到。反观2013年荣获红点设计概念大奖的手语翻译环Sign Language Ring,它的功能就相当简单,就是识别手势动作并翻译为语音。
其次是用户体验不好。虎嗅网作者奥德赛发在其文章中描述过他与小米CEO雷军的对话,在谈到对可穿戴设备的看法时,雷军提到了Google Glass,并说同行张宏江博士也用过,但随即表示可以戴两个礼拜,要是一直戴下去,目前仍然受不了。
用户接受度低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突出问题。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将原因归结于相关硬件技术、电池技术、通讯技术等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就电池续航能力,博通公司分销商管理总监梁天波分析称,可穿戴设备信号检测消耗的功率很低,只要几个毫安,但是数据传输消耗的功率就非常大,这对以记录和分析大数据为主要卖点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无疑是个硬伤。此外,有些产品在社交层面上的体验比较弱,时、司一长,用户可能会对产品逐渐失去兴趣。
再次是模式不清晰。刘菁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都不够成熟。
以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的明星项目Pebble智能手表为例,该产品售价为150美元,发行两个月内售出3万件,照这样的速度来看,其筹得的1000万美元用不了多久就能回本。但不是所有产品都能成为Pebble,单靠销售产品并不一定能带来盈利。“因为按照互联网发展的轨迹,硬件会按照成本价来销售,这个时候就要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来获得规模性收入和利润。”周鸿祎说。
“纯粹做移动互联网软件离钱太远,大多数都找不到盈利模式。”发布了inWatch智能手表的映趣科技创始人王小彬坦言,“将来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会更好一些。”
美国移动医疗设备供应商CandioNet就采用了与健康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为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服务。鉴于医疗体系的不同,这种模式目前无法在国内复制,但付费医疗在国内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康康血压仪在服务模式上就有所创新:用户可以将病例信息发布至汇集了大批专家的医疗资源库里,然后选择就近或者信赖的医学专家进行病情咨询。“康康血压仪打破了地域问题导致的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让很多偏远地区的用户在千里之外也能享受‘名医坐诊。”刘菁说。
从可携带设备到可穿戴设备,再到未来或许会流行的可嵌入设备,人们从未停止过探索,挑战也无处不在。正如一位百度的项目负责人所说,目前许多硬件领域的公司还处于数据收集阶段,这些数据如何造福用户,还没有哪家知道该怎么做。百度希望先做技术积累,为创业者提供百度移动云的服务。四个字概括就是: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