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霁翔:加强大运河利用保护,再现“文化长河”丰富内涵

2014-09-24徐新军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8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徐新军

记者: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从启动到成功,历时漫长的8年,您认为申遗工作的难点主要在哪里?

单霁翔:大运河申遗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难度就大。在申遗过程中,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难点。

⑴对于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认识长期不到位。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同为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但是,长城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京杭大运河长期游离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之外,与国外一些古代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形成反差。

⑵运河保护工作滞后,基础工作薄弱。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多重价值。对京杭大运河主干河道和沿线文化遗产的家底调查不清,缺乏完整的保护方案,运河的利用管理、综合整治和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统筹协调。

⑶重经济效益,轻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地方忽视文化综合效益对经济建设的转化。人为因素破坏成为京杭大运河遗产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运河流域环境被严重污染,文物本体年久失修;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保护性开发或者破坏,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运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退化与消亡,给历史文化遗存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⑷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京杭大运河沿线几十座城市曾经见证了运河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和特质内涵,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立性格。但是,许多城市由于对文化遗产的忽视和放弃,造成了今天沿线城市形态、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的趋同化。

⑸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交通、水利、环保、国土、建设、规划、文物等多个部门,同时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水路商货运输的黄金水道,但保护管理体制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大运河的文物保护工作,也不利于航运和地方建设的协调发展。

⑹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与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工作的开展。

⑺相关研究不够,对运河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对大运河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到大运河及其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明确界定,这也是制约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和开展,对加强大运河遗产利用和保护工作有哪些作用促进?

单霁翔: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我以上提到的申遗过程中的大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2009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建立了省部协商机制,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各省、直辖市积极协商与通力合作下,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6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协调机制初见成效。2010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确定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两项工作,作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重点工作,并同意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分别作为牵头实施单位,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和预备名单遴选工作。

二是推进保护规划编制。一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推动《京杭运河航运综合治理发展建设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专题调研,积极听取文物领域专家的意见,做好与相关保护规划的衔接工作,妥善处理好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大运河沿线省级和地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推动专项保护立法。国家文物局由局领导带队,赴沿线省市实地开展大运河保护管理立法的专项调研,并组织专家对立法工作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深入探讨。

四是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国家财政继续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同时,国家文物局协商相关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对“十二五”期间大运河保护管理资金需求进行了全面调研,争取国家加大对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投入。

五是加强遗产相关研究。为解决大运河的遗产构成、突出普遍价值陈述、适用标准、申遗点段遴选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国家文物局通过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技术攻坚。

六是社会效益不断扩大。自2006年6月国家及运河沿线各地秉承民意正式启动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各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扬州市坚守运河城市的文化传统,坚持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运河遗产保护的矛盾,在探索与实践中保住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凸现了扬州的文化魅力。无锡市政府投入16.9亿元,搬迁了清明桥街区16家企业,面积达1060亩,并利用企业腾退的厂房建设了无锡丝业博物馆、窑业馆、运河艺术馆和1955创意产业园等。济宁市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引入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保护展示,目前正积极筹备专家研讨会,寻找该枢纽工程作为大遗址保护展示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法。

记者:您认为大运河成功申遗将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带来什么?

单霁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意味着大运河突出的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几代人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创了历史新篇,使人振奋,令人深思。

大运河的保护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启发,为我国如何保护线性文化遗产带来可资借鉴的经验。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线性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且今天仍然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广泛作用,这也是其他文化遗产类别难与比拟的特点、功能和价值。因此,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文化长河”、“百科全书”的丰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

记者: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处理好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单霁翔:大运河的保护难度与其价值所在是一体两面的事情,线路长、文物集群多、仍在使用中等特性一方面使得大运河称为“活着、流动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使其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保护难度。

在大运河保护方面,还应尽快落实和执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10月开始执行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运河遗产提供了专门的保护法规。立法之后,执法为重,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该办法的执行力度的监督和推进工作。

同时,大运河的保护连接着沿线众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维系着沿岸千百万民众的记忆与情感。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定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保存起来,而要使文化遗产积极地融入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大运河的保护要有利于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维护沿岸城市的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要使沿岸民众在保护工作中真正受益,这样才能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得到社会民众的衷心拥护和持续支持。在运河沿线城市的保护、展示以及建设过程中,应当用文脉延续的手法融合各类已有的城市空间,使新旧城区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历史城市的发展强调的正是这种城市空间的连接和融合,表现在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以及建筑与建筑的对话上,通过对话、融合创造出宜居的城市文化空间。大运河的合理利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搞旅游,也不能为了开展旅游,在运河边上搞很多大广场、大绿地,这是不对的。另外,大运河情感价值的开发也很重要。

由于大运河的“线性”特征,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省市政府进行更加紧密的通力合作,并在全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动员。

事实上,自2006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至今,各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热情持续高涨。一些河段两岸民众自觉保护运河,参与清理垃圾、打扫运河。正如前面提到的,扬州市、苏州市、无锡市、济宁市等都在探索与实践中保住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凸显了运河城市的文化魅力,让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妥善处理了城市发展与运河遗产保护的矛盾。

为保护大运河完整的人居环境体系,应尽量避免原住民大量迁出,避免对传统民居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模式。应通过加固维护和内部改造,改善住户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这既是维护大运河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维护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是责任,也是契机,将带给大运河沿线城乡及其千百万民众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未来,大运河应当尽可能地恢复和保留历史风貌,保持它的健康状态,延续它数千年来不曾断绝的生命活力,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形态,发挥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生命力。大运河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应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置于首位,同时关注经济功能的发挥和生态系统的维护,使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三者并举。

记者:您为什么把大运河称为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单霁翔:运河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物质载体,其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大运河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它流经20多座城市,构成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的水利大动脉,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大运河涉及长江与黄河这两个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代人类生活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的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的价值,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都非同寻常。据不完全统计,运河沿线6省2市文物遗存包括古建筑类遗迹227处,古墓葬类遗迹229处,近现代遗迹15处,石刻及其他类遗存合计60处。

大运河流淌的文明滋养着相关地域的传统文化,构成沿岸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山东济宁以南的京杭大运河仍在通航,济宁以北则已断流,但有的段落还发挥着行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大运河的千年流淌,造福了一方百姓,给民众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和交流之畅。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老北京有“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的说法,这是对大运河经济、文化大动脉连接作用的形象概括。自元代定都北京后,就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现象,为保证元大都的物资供应,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的航线,元初先后挖通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运河改道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江南的粮食、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顺着大运河来到北京。历时14年营建的紫禁城,所用砖石木料大多从南方运往京城。这些砖石木料许多体量巨大,唯有走水路最为快捷省力,因此京杭大运河成了首选。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乃至以后的岁月里陆续修建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就这样从京杭大运河“漂”来了。明清两朝皆定都北京,同样因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大运河在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地区因傍依水系而充满了变化和生机,凭托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经济得到发展,商品得到交换,文化得以传播。运河流淌的文明成为影响两岸传统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现的灿烂繁华的历史文化,构成岸边凝固的时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子在一条遗存水系的流淌中再现,形成相互关联的文化遗存范围,书写着特定地域的发展历史,孕育了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和习俗。

所以说,大运河是一条经济之河、文脉之河、生态之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记者:申遗成功,将对大运河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带来哪些新挑战?您认为国家和地方等有关方面应该如何主动应对?

单霁翔: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必将引起民众更多的关注,如何处理遗产保护、遗产开发与城市建设、民众生活间的关系,将是大运河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申遗成功后,伴随知名度提升而带来的游客量增加,也为大运河的利用与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国家层面,2006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长城保护条例》,不仅为长城保护构建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更为大运河等地域广、体量大、情况复杂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也应当尽快落实2012年执行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为遗产保护提供保障。

我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据我所知,早在申遗阶段,就有多件政协提案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建议,使沿线文化遗产在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呼吁下得以保护。政协委员针对文物保护现状而提出的意见建议,可以号召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引发文物保护的全民思考和社会热议。这是一个公民接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教育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汇聚民智的过程。而这样一个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过程,将更有力地促成提案的落实、隐患的排除和问题的解决。

对于地方来说,在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积极作用,环境整治工作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与民生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好大运河保护的宣传工作,向民众介绍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意义和影响,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将民众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将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当地民众生活的改善结合起来,在恢复古运河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使运河保护真正地惠及民众。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京杭大运河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