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诉求应该跟自己国家讲
2014-09-23
本报记者 吴 薇图片说明:叶刘淑仪 吴 薇摄出生于1950年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是香港政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香港首位出掌纪律部队的女性及首位女保安局长,她在很多方面都卓有建树,但在处理居港权问题以及《基本法》23条立法方面又饱受批评。19日下午,正在北京访问的叶太接受了《环球时报》和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联合采访。未通过23条立法“很不幸”环球时报:对于香港政改方案以及反对派的“占中”,您如何看?叶刘淑仪:中央政改决定对于推进香港民主非常重要,是根据《基本法》循序渐进的方针。其实香港作为殖民地的100多年,英国人都没有推动民主,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十多年,就落实根据《基本法》的民主制度。而“占中”的理论基础就是西方的公民抗命,其基本性质一定是违法的,因为他们的理论是用违法的行为表示对制度的一些不满。我认为,有不同意见很正常,泛民应该通过正常渠道,比如说特区政府很快启动第二阶段咨询,他们应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循合法途径表达意见。环球时报:您任保安局局长时,推动23条立法未果。现在回头看这给香港社会和您个人带来哪些后遗症?叶刘淑仪:23条是规定特区要立法禁止5个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叛国、颠覆、煽动、分裂国家和窃取国家机密。很不幸没能通过,后遗症不是说香港没有法例保卫国家安全,而是有些人以为只要鼓动很多人上街,进行街头抗争,就可以达到他们的诉求。所以十多年来,每年七一都成为大规模游行的日子。现在更有人以为反对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用街头抗争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是很可惜的。至于推动23条的过程,我承认我当年的经验不够,有时候发言不够稳重,给人一些话柄。所以我被对手妖魔化,这个条例也被妖魔化了,非常不幸。我现在成立的汇贤智库以及新民党在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国民教育的研究。现在香港学生不注重人文教育,我想内地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产生了一批不中不西的人,很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蛊惑。我们从长远来说希望透过教育来化解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一些误解。香港人应该多点包容环球时报:您怎么看待目前经济和政治环境下,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叶刘淑仪:今天(指19日)我们拜访张德江委员长,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推动民主当然重要,但我们还要留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因为所有政治制度最终目的都是改善民生。香港太政治化了,少数人骑劫了立法会搞“拉布”,使特区政府很难有成就。这样下去,我们将停滞不前,被别人赶上。我们比不上新加坡,很快将比不上珠三角城市,所以一定要把握机遇。香港应该发挥在东南亚的优势,因为东盟很多国家的大家族都在香港有后人和亲属,像我爸爸就是新加坡华侨。我们应该一方面瞄准内地,同时发挥跟东南亚的联系,为国家启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做一份贡献。环球时报:对于陆港增加互信包括人民之间的互信,您有何建议?叶刘淑仪:最近自由行发生的一些碰撞和摩擦,一方面是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政治问题。其实内地人民来港消费,是帮了我们的经济一大把,我们要明白他们的行为跟我们不一样,是因为发展程度不同。所以香港人应该用一种包容的态度,不要拥挤就投诉。谈选特首还言之过早环球时报:之前有很多人称您为“香港的铁娘子”,您喜欢吗?叶刘淑仪:我是念文学出身的,说我是铁娘子,我觉得是恭维,英国已故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是铁娘子。所谓“铁”是指钢铁的意志、坚定不移的立场,不是说我的人很凶。其实作为一个女性领袖,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懂得关爱和照顾属下,这一点对管理6万多人的纪律部队来讲很重要。离开香港政坛后,我2003年到美国读书,2006年考虑参选。过去很多人谩骂我,要是我得到选票,这就是一种民意授权,我就可以堂堂正正回到香港政坛,所以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环球时报:陈方安生曾是您的竞争对手,您如何评价她?叶刘淑仪:她比我年长10岁,是前辈。其实,当年的政务官没有什么政治立场,后来英国人离开之前、彭定康来了以后,就推销“政治中立,核心价值”,希望将来的公务员、将来的立法可以牵制中央政府。陈太因为是“末代港督”极力推荐的行政长官候选人,所以英国人给她恩惠,她现在还是唱英国人的歌。这是比较可惜的。我们是中国人,有什么诉求应该跟自己的国家讲,跑到外国就是不尊敬自己的国家了。环球时报:您考虑竞选特首吗?叶刘淑仪:现在言之过早,我跟香港市民都热切希望2017年能有普选,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是有两到三位候选人,要是三位候选人都是女性,就有百分之百的机会;要有一位就是30%的机会。我想香港很多女性都很优秀,女性应该有机会。在我看来,能够当选行政长官的人,无论男女都要有坚强的性格、钢铁的意志。我很佩服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她非常果断,也很有亲和力。环球时报:您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叶刘淑仪:我希望将来评价我是一个捍卫“一国两制”坚定不移的执行者,曾经协助“一国两制”在香港发扬光大。因为我上世纪80年代已经参与《中英联合声明》的幕后工作,也参与起草《基本法》,30多年来跟“一国两制”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