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为何感慨“物以希为贵”

2014-09-23杨忠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仙台衬托藤野

杨忠平

《藤野先生》第五段的开头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先生为何为作此感慨?通常有三种理解。

一是感激说。这种观点认为,鲁迅用这样有猜测语气的话来解释受优待的原因,除了有点自谦、自喜,也明显有感激的意思,只是说得比较含蓄而已。

二是自尊说。这种观点认为,鲁迅眼中的“优待”,也只不过是“物以希为贵”,谈不上真正的尊重;因此,慨叹“物以希为贵”就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三是衬托说。这种观点认为,“几个职员”之所以为我的食宿操心只不过是因为“物以希为贵”,这衬托出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是没有民族偏见的。

这三种理解,其实都有管中窥豹之嫌。

理解一段话或者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必须放在整段文字、整篇文章中去才能真正弄明白,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藤野先生》一文开头有一句“实在标致极了”,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方能懂得这是一句反语,“标致”实质是“丑陋”的意思。要正确理解鲁迅为何慨叹“物以希为贵”的本意,必须将这句话放在全段、放在全文的背景下去考察。

《藤野先生》一文的在抒发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虽然两种感情有主有次,但毫无疑问全文是在不断地流露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作者来到东京,是因为他抱着一腔的爱国之情。然而东京的氛围实在不让他满意: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要么是看樱花,要么是学跳舞。于是作者离开东京来到了仙台,这才得以见到藤野先生。可以说是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才得以见到藤野先生。而到了仙台之后,条件是如此艰难,东京的生活条件肯定比这里好多了。但是鲁迅是抱着“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理想来到仙台的。因为在这里可以“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所以就留在了仙台。之后由于发生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作者的爱国情感,于是作者又选择了离开了仙台,也就告别了藤野先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是第五段的段首句,之后有一个类比:以北京的白菜和福建的芦荟被尊为胶菜与龙舌兰的情形,类比作者有仙台受到的优待。再后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两个颇为“有趣”但又有些矛盾的情形:住在监狱旁客店,蚊虫很多,但似乎饮食还不错;搬到离监狱远一些地方,“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我们看到,作者在还是有优待的前提下,吃住却是如此的不堪。这正是本段的真正内容,并非是写受到优待,而是写初到仙台物质生活的艰难。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作者依然能认真学习,这不正是一腔爱国心的流露吗?

既然是以艰难的条件来凸显爱国的情怀,那么即使有一点点对仙台“优待”的感激,那也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物以希为贵”这句话颇有幽默调侃之味,在这样的语言风格下谈论条件艰苦,并不是计较,因此何谈有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之说?所谓的“自尊说”实质是不成立的。

而把“物以希为贵”理解为“衬托说”,也没有把此句放在爱国情感中去把握作者的真正用意,只是一味地以为此句是为了写藤野先生服务的。有一则旁证也可以证明“衬托说”的漏洞。

邱文治先生在《〈藤野先生〉析疑》一文中引用了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木逸太的推测:一位认为住在监狱旁的客店不相宜的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因为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而在搬到别一家公寓里的保证人就是藤野先生。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既然“一位先生”就是藤野,那么就谈不上“衬托”了。之所以在这里没提及藤野先生的姓名,邱文治先生也给予了解释:“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

综上所述,结合全段去并放在爱国主义情感下去品味“物以希为贵”,我们就能品出作者慨叹的真实用意。它和写离开东京的用意一样,之所以着力表现仙台条件之差,正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满腔爱国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猜你喜欢

仙台衬托藤野
早春
践行幸福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三仙台
高树标 《仙台》 190cmX290cm 纸本水墨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