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4-09-23徐传谌周渤
徐传谌+周渤
摘 要: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然而面对的国内外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强,提高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竞争力考察后发现,多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明显提升,但是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产业竞争力;规模;效率;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3-0079-05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各个国家纷纷加快了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规划的步伐,以迅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希望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加强高技术产业的投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晚,且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落后,但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倾斜,在某些领域还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步。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4000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02万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9.5%上升到2007年的12.7%。从以上数据可知,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和所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因此,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现状,探寻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在全球产业和市场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内部压力,同时也必须接受来自外部日趋激烈的竞争。显然,保持高新产业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事关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从而部分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大局。那么,如何来科学全面地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呢?这正是本文的中心议题。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概念[1]和钻石模型[2]不难发现,竞争力概念在经济学领域至今仍然比较模糊。因此,本文选择结合两个理论的内涵,从三个方面评价产业的竞争力:(1)产业规模。从竞争力价值型特点来说,企业和产业的经营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即收益,它是钻石模型中各元素协调运作的最终目标,收益的增加和减少可以带动规模的增加和减少,因此产业规模大小是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元素之一。(2)生产效率。从竞争力延展性特点来看,它是企业或产业针对市场需求变动,结合自身所处产业特点,通过管理制度、企业结构等战略性调整,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利润,而企业或产业的资本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是其最充分的体现。(3)创新能力。难以模仿性是每个企业或者产业发展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优秀且独特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先进的产品工艺和卓越的产品质量等都会为企业和产业带来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从而实现品牌效益。而品牌效益为企业和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是难以衡量的,因此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上,所有顶尖的企业都从未松懈过。
综上所述,分析产业竞争能力状况,可以从规模、效率、创新三方面进行。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的统计方法,结合实际样本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以便于最终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
一、高新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上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的了解,以及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归纳,我们可以建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框架,即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划分为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规模竞争力方面包括企业数量和总产值两个元素;创新竞争力方面包括R&D投入比、科研人员比例以及有效专利数三个元素;效率竞争力方面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两个元素。依据以上结构,把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设为层A,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值设为a1;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为层B,其值分别设为b1,b2,b3;企业数、总产值、R&D投入比、科研人员比例、有效专利数、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设为层C,其值分别设为c1—c7。
采纳多位专家学者意见,构建权重矩阵,对各元素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得出c1、c2、c3、c4、c5、c6、c7的权重值,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此次评价体系中七个元素的权重以R&D投入比、科研人员比例较为重要,非常符合高技术产业的划分标准和产业特点,其后依次是总产值、资本生产率、有效专利数、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
2. 竞争力评价得分结果
在样本的选取上,为了体现多年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选取了从1995年到201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主要来源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各个样本数据的单位不一致,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我们采用无量纲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从各年的总体得分情况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从1995—2002年一直稳步增长,2002年后有急速回落现象,2004年回落较低水平之后恢复增长趋势,到2007年增长开始加速,2011年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强。总体来看,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但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波动原因同以下相关联的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在高技术产业的规模竞争力方面虽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是其得分增长情况并不明显,从1995年到2002年得分基本持平,2003年开始缓慢增长直至2012年;其次,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竞争能力得分结果来看,虽然整体得分上升,但在2002—2004年有下降的现象,反映出的曲线结果同整体结果十分相似,这充分说明创新竞争能力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影响;最后,在高技术产业效率竞争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产业效率从1995年至2001年缓慢下滑,2001—2002年有一定的增长,2003—2008年持续在最低得分情况,2009年后到2012年才开始增长,其间只有2002年有较明显的小幅改善,可见,多年来在效率竞争力方面并没有取得进步。
二、高新产业竞争力结果分析
1. 产业规模竞争力情况
从上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国内比较,得出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竞争能力逐年稳步增加,样本得分从1995年的0.014上升到2012年的0.220,提升了15.7倍,取得这样的进步同产值的增加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同国外先进国家比较当中,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为例,同美、日等国仍存在差距。美国、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2001到2007年一直稳定在15%以上,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2001年的9.5%增加到2007年的12.7%。
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目前以产业集群化的形式为主,因此具有区域化发展特点,我国高技术产业从区域分布上来说,主要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的发展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导致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3]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比较落后,东部地区的产业规模增速明显,中、西部较为缓慢,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是规模提升的瓶颈。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产业创新竞争力情况
本文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竞争能力的评估中,其增幅较大。虽然在2002—2004年间有明显波动,但是2012年相对于1995年得分提升了27.6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应满足于自身取得的进步,要让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应当首先在R&D投入上赶超领先的国家,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应当坚持的首要问题。中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比重仍远低于美、日等经济大国。从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部分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例情况来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投入比为1.48(2009年),美国为16.89(2007年),日本为10.64(2006年),德国为6.87(2007年),英国为11.04(2006年),法国为7.78(2006年),研发投入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美国为中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比的11.4倍,日本为中国的7.2倍。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科技创新为轴心的产业,在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即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保障,从R&D投入比为高技术产业划分标准来看就充分说明它的重要性,并且研发投入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4]有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依然不高,主要是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资金投入要求大是当前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高技术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直接导致我国高技术产业受到冲击。[5]还有学者指出高技术成果的依赖性直接表现为高技术R&D经费投入情况。[6]同样从评价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02年后随着创新竞争能力曲线的下滑,高技术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开始降低。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资金投入的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有的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分析中,就把技术研究人员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7]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人才流入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8]足见充沛的高技术人才数量,是企业和产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并且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更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两者的结合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和超额利润,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如今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国外R&D投入的不足成为了人才流失的根源之一,在没有更佳的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很难为企业人才提供比国外竞争对手更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人才的流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资金和人才的不足造成了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很多核心产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比如,在电子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生产方面仍然被美国Intel等公司垄断,在电子计算机操作平台方面,微软公司产品基本成为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唯一选择,在服务器应用和数据库搭建方面则是被IBM、Oracle等外企分割着世界市场等。我国至今仍未有成熟的可以与之相竞争的自主品牌。在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缺乏,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领域发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带来的较少收益,依赖于规模扩充效益支撑着企业和产业发展。
3. 产业效率竞争力情况
在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竞争力评分方面,1995—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效率竞争力基本持平,效率问题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1995年的得分为0.08,2012年的得分为0.07,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其中2006年的得分最低仅为0.013,不到1995年得分的1/5。效率竞争力成长缓慢,即是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运营等方面效率低下,这主要受到政策、生产工艺、管理方式、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等多方面影响。总体来讲,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个是技术生产方面,其中主要是技术工艺提升和产品质量提升,它们的不足在前文已经陈述,这里不加赘述;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升,即运营过程中相关事务的执行效率,目前我国经济改革没有彻底完成,对高技术产业宏观的调整上仍未有完善且成熟的政策措施出台,在微观层面,企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管理机制不够成熟,不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两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着企业效率的提升。
三、提升高新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完善高技术发展宏观、微观战略
在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制定方面,一直以来都提供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尽管政策性优势并未给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但明显的是政策优惠收缩一定减少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我国仍需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监察全球动态,依据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针进行指引,避免盲目以规模发展为目的的急速扩张,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不同行业应依据各自特点和自然条件以及物质、人力基础等现实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从政策上结合实际需求加以扶持。保障高技术产业从微观企业到宏观行业科学、有序稳步发展。企业和产业应充分、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国家下拨的发展专项基金,另外,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不足问题。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最大可能激发企业自身活力,特别是那些作为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更应该明确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领产业集群进步。
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产品研发生产
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虽然科研投入同其他种类投入一样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性,但是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收益递减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继续加大R&D投入仍是保证我国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加快追赶国外先进国家步伐的最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和吸纳方面要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同时优化毕业生的资源配置,加强优秀毕业生的吸纳和培养工作,提升优秀人才的待遇,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针对高技术产业中的战略性前沿关键领域,加强协调运作和效率运作,进一步推进重大科学专项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研究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研发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加快研发速度和缩短新产品研发收益周期。
3. 推动高技术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集群化的形式便于产业相关企业间相互渗透,学习交流、融合和默契程度的加强,同时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生产成本的无谓增加。并且,关键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科学推动”转变为“市场拉动”。[9]在“市场拉动”的前提下,作为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体,能较迅速地“感知”市场需求变动,并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发展对市场变化“感知”的灵敏度的提升都有利于自身抢占市场份额和谋得超额利润。因此,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1]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邹小燕等编,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熊英,汤亚非,邹纲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分析》,载《现代情报》2010年第8期.
[4]张同斌,高铁梅:《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与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5]汤碧:《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6]叶锐,杨建飞,常云昆:《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效率测度与分解——基于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7]魏守华,姜宁,吴贵生:《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8]王恬:《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9]崔志明,万劲波,施琴芬:《技术预见:高技术产业集群与集群式创新》,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国胜铁]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XU Chuan-chen,ZHOU Bo
(School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the posi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s promoted gradually, but due to the stronger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A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is promoted rapidly over the year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y;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scale;efficiency;innovation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资金投入的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有的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分析中,就把技术研究人员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7]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人才流入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8]足见充沛的高技术人才数量,是企业和产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并且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更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两者的结合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和超额利润,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如今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国外R&D投入的不足成为了人才流失的根源之一,在没有更佳的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很难为企业人才提供比国外竞争对手更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人才的流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资金和人才的不足造成了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很多核心产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比如,在电子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生产方面仍然被美国Intel等公司垄断,在电子计算机操作平台方面,微软公司产品基本成为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唯一选择,在服务器应用和数据库搭建方面则是被IBM、Oracle等外企分割着世界市场等。我国至今仍未有成熟的可以与之相竞争的自主品牌。在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缺乏,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领域发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带来的较少收益,依赖于规模扩充效益支撑着企业和产业发展。
3. 产业效率竞争力情况
在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竞争力评分方面,1995—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效率竞争力基本持平,效率问题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1995年的得分为0.08,2012年的得分为0.07,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其中2006年的得分最低仅为0.013,不到1995年得分的1/5。效率竞争力成长缓慢,即是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运营等方面效率低下,这主要受到政策、生产工艺、管理方式、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等多方面影响。总体来讲,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个是技术生产方面,其中主要是技术工艺提升和产品质量提升,它们的不足在前文已经陈述,这里不加赘述;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升,即运营过程中相关事务的执行效率,目前我国经济改革没有彻底完成,对高技术产业宏观的调整上仍未有完善且成熟的政策措施出台,在微观层面,企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管理机制不够成熟,不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两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着企业效率的提升。
三、提升高新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完善高技术发展宏观、微观战略
在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制定方面,一直以来都提供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尽管政策性优势并未给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但明显的是政策优惠收缩一定减少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我国仍需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监察全球动态,依据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针进行指引,避免盲目以规模发展为目的的急速扩张,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不同行业应依据各自特点和自然条件以及物质、人力基础等现实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从政策上结合实际需求加以扶持。保障高技术产业从微观企业到宏观行业科学、有序稳步发展。企业和产业应充分、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国家下拨的发展专项基金,另外,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不足问题。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最大可能激发企业自身活力,特别是那些作为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更应该明确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领产业集群进步。
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产品研发生产
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虽然科研投入同其他种类投入一样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性,但是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收益递减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继续加大R&D投入仍是保证我国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加快追赶国外先进国家步伐的最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和吸纳方面要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同时优化毕业生的资源配置,加强优秀毕业生的吸纳和培养工作,提升优秀人才的待遇,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针对高技术产业中的战略性前沿关键领域,加强协调运作和效率运作,进一步推进重大科学专项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研究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研发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加快研发速度和缩短新产品研发收益周期。
3. 推动高技术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集群化的形式便于产业相关企业间相互渗透,学习交流、融合和默契程度的加强,同时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生产成本的无谓增加。并且,关键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科学推动”转变为“市场拉动”。[9]在“市场拉动”的前提下,作为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体,能较迅速地“感知”市场需求变动,并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发展对市场变化“感知”的灵敏度的提升都有利于自身抢占市场份额和谋得超额利润。因此,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1]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邹小燕等编,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熊英,汤亚非,邹纲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分析》,载《现代情报》2010年第8期.
[4]张同斌,高铁梅:《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与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5]汤碧:《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6]叶锐,杨建飞,常云昆:《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效率测度与分解——基于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7]魏守华,姜宁,吴贵生:《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8]王恬:《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9]崔志明,万劲波,施琴芬:《技术预见:高技术产业集群与集群式创新》,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国胜铁]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XU Chuan-chen,ZHOU Bo
(School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the posi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s promoted gradually, but due to the stronger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A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is promoted rapidly over the year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y;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scale;efficiency;innovation
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资金投入的保障,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有的学者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分析中,就把技术研究人员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7]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技术人才流入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8]足见充沛的高技术人才数量,是企业和产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源泉。并且优秀的管理者可以为企业带来更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两者的结合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和超额利润,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如今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国外R&D投入的不足成为了人才流失的根源之一,在没有更佳的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很难为企业人才提供比国外竞争对手更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人才的流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资金和人才的不足造成了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很多核心产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比如,在电子计算机中央处理芯片生产方面仍然被美国Intel等公司垄断,在电子计算机操作平台方面,微软公司产品基本成为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唯一选择,在服务器应用和数据库搭建方面则是被IBM、Oracle等外企分割着世界市场等。我国至今仍未有成熟的可以与之相竞争的自主品牌。在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缺乏,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领域发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低附加值产品带来的较少收益,依赖于规模扩充效益支撑着企业和产业发展。
3. 产业效率竞争力情况
在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竞争力评分方面,1995—2012年间高技术产业效率竞争力基本持平,效率问题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1995年的得分为0.08,2012年的得分为0.07,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其中2006年的得分最低仅为0.013,不到1995年得分的1/5。效率竞争力成长缓慢,即是企业或产业的生产、运营等方面效率低下,这主要受到政策、生产工艺、管理方式、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性等多方面影响。总体来讲,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个是技术生产方面,其中主要是技术工艺提升和产品质量提升,它们的不足在前文已经陈述,这里不加赘述;另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升,即运营过程中相关事务的执行效率,目前我国经济改革没有彻底完成,对高技术产业宏观的调整上仍未有完善且成熟的政策措施出台,在微观层面,企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管理机制不够成熟,不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两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着企业效率的提升。
三、提升高新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完善高技术发展宏观、微观战略
在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制定方面,一直以来都提供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尽管政策性优势并未给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但明显的是政策优惠收缩一定减少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我国仍需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监察全球动态,依据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针进行指引,避免盲目以规模发展为目的的急速扩张,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不同行业应依据各自特点和自然条件以及物质、人力基础等现实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从政策上结合实际需求加以扶持。保障高技术产业从微观企业到宏观行业科学、有序稳步发展。企业和产业应充分、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国家下拨的发展专项基金,另外,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不足问题。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最大可能激发企业自身活力,特别是那些作为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更应该明确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领产业集群进步。
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产品研发生产
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础,虽然科研投入同其他种类投入一样具有边际效益递减性,但是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收益递减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继续加大R&D投入仍是保证我国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加快追赶国外先进国家步伐的最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和吸纳方面要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同时优化毕业生的资源配置,加强优秀毕业生的吸纳和培养工作,提升优秀人才的待遇,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完善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归属感,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针对高技术产业中的战略性前沿关键领域,加强协调运作和效率运作,进一步推进重大科学专项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研究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为研发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加快研发速度和缩短新产品研发收益周期。
3. 推动高技术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当中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集群化的形式便于产业相关企业间相互渗透,学习交流、融合和默契程度的加强,同时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生产成本的无谓增加。并且,关键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科学推动”转变为“市场拉动”。[9]在“市场拉动”的前提下,作为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体,能较迅速地“感知”市场需求变动,并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而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发展对市场变化“感知”的灵敏度的提升都有利于自身抢占市场份额和谋得超额利润。因此,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1]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邹小燕等编,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熊英,汤亚非,邹纲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分析》,载《现代情报》2010年第8期.
[4]张同斌,高铁梅:《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与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基于美、英、日、中、印、巴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5]汤碧:《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6]叶锐,杨建飞,常云昆:《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效率测度与分解——基于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7]魏守华,姜宁,吴贵生:《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8]王恬:《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9]崔志明,万劲波,施琴芬:《技术预见:高技术产业集群与集群式创新》,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国胜铁]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
XU Chuan-chen,ZHOU Bo
(School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the posi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is promoted gradually, but due to the stronger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A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industry is promoted rapidly over the year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y;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scale;efficiency;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