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谁会成为你的衣食父母
2014-09-23刘远举
文 / 刘远举
世间没有谁会成为你的衣食父母
文 / 刘远举
2014年2月9日,晴天,一名小女孩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外玩耍。
公民两个字,才是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唯一事实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带来自己的幸福与国家的进步。
以前有句广告语是这么说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在联想的基础上,人类会用比喻来解释世界。比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在启蒙之初会被大人以比喻来解释世界。不过,当这种“用比喻解释世界”延伸到成人社会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些误导。
最典型的莫过于“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亚当·斯密说过,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供应我们每天吃喝,并不是出于对我们的善举,而是因为他们要从买卖中得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在这个自利过程中,并未以对待父母、对待神的心态来对待消费者。
反过来说,消费者虽然是商家的利益来源,但在与商家交易的过程中,也是以经济理性追求自己的私利,同样没有以对待子女的心态为商家着想。
这种比喻的一个变形就是“纳税人养活了公务员”。
在现代化大分工中,秩序、法治、教育、医疗、交通这些公共品不可或缺,需由政府提供。所以,虽然公务员的工资由财政支付,但公务员实际上是靠自己的劳动生产出产品与服务,并以此换取报酬,并不是纳税人白白养活公务员。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公务员也是社会化大分工的一部分,这才是公务员与国家,与社会的真正关系。
遗憾的是,社会关系复杂多变,而人们讨厌复杂,喜欢简单。所以,人们会把学生当作教师的衣食父母,会把病人当作医生的衣食父母……最后,在这种错觉中,在大分工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逃避地成为被养活的对象。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感恩的比喻。
我们经常会听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公司、感恩同事,但是这种感恩只是关系的一种精简与比喻,并不代表个体与他人的真实关系,比如,个人与公司的关系。
身在职场,我们会经常听到“老板养活了员工”这类比喻。
这仍然是一个比喻。企业家调配资源,组织起企业,在这个企业中,员工可以获得工资。但是,员工,乃至任何一个靠自己劳动活着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不是靠企业家或他人养活。
亚当·斯密宣称:“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他从没有表达过人们只受私利激励这个意思,他只是简单地声称,私利要比心地善良、利他主义或牺牲对人的激励更加有力和更加始终如一。
毕竟,身处现代社会,每一种产品、每一种服务都是无数人合作的成果。但是,这种感恩只该是抽象的,在感恩的同时,并不代表个人不能与公司计较,索要自己应得的报酬。很多时候,感恩、团队精神、家庭被用来忽悠、压制员工索要合理报酬的努力。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最常见的比喻就是父亲、母亲,但这并不意味应该用比喻来严肃论证国家与个体的关系。
反过来说,祖国真的能像血亲之爱那么来爱护个体吗?会为一个国民倾尽自己所有,提供无上限的医疗保障吗?这都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国家也不该这么做,每一个公民应该得到的社会保障都应出于理性的决策。显然,用父母来比喻祖国仅仅只是一个比喻。
中国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依附于每一个公民的劳动。更抽象地说,个体与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组织因为个体而存在,每一个人在组织内部都是因为他的劳动,他的贡献取得合理的报酬与位置,正如国际歌中所唱,从来没有救世主。
所以,无需担心那些被热血的话语、巧妙的比喻所激起来的热血青年的情绪与激情。被比喻包裹起来的“政治童年”终会过去,青年终究会长大,进入现实,会打拼谋生,会生儿育女,会赡养老人,会面对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空气;会面对强拆、法治不公;会为子女异地上学而奔走呼号。
当所有的这些事实呈现在热血青年面前的时候,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会由比喻包裹的童年进化到事实裸露的成年,一切过往的比喻就会如太阳下的冰雪。他们终会明白,公民两个字,才是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唯一事实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带来自己的幸福与国家的进步。
来源 / 腾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