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汇小溪以成江海 积跬步以志千里

2014-09-22葛兆远

音乐探索 2014年3期

葛兆远

摘要: 杨和平撰写的《浙江音乐史》是迄今见到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浙江地区音乐文化历史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依靠丰富的史料、严谨的构思、开拓性的研究视域和新颖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浙江地区音乐历史文化发展的史实和魅力,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本著作将浙江地区的区域音乐文化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经过长时间的考究、分析与写作实践,其著作的完成为日后中国音乐通史的写作汇聚了新的材料。通过这种对区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的汇集和知识学术的点点累积,才能够使中国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更加的深入,更加的接近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浙江音乐史;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杨和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3-

中国音乐史的著述多以通史性的较多,像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王光祈先生的《中国音乐史》、孙继楠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袁家浚的《中国音乐通史 (上、下)》等书籍都是隶属于音乐通史性质。相较之而言,地方性质的专门史研究相对较少,笔者通过文献的检索与梳理,与中国音乐相关的历史研究有将近500多套著述,而以地方性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却只有:《扬州音乐文化简史》《近现代广东音乐家研究》《广东流行音乐史》《20世纪湖南音乐人才群体研究》《闽台乐海钩沉录》《福建音乐史》《西藏音乐史话》《乐舞新疆》《东北地区音乐家及音乐史料研究》《台湾音乐史》《西藏音乐史》《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台湾音乐史纲》《哈尔滨音乐志》《东北现代音乐史》 《东北音乐史》《台湾音乐史》《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 等这十几部著述。音乐类通史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发展的各个方面,但由于时间的跨度长、文本篇幅和出版成本的限制以及史料的缺损、个人精力等方方面面原因,使很多的音乐事件写得十分简略。而地方性的专门史则可以大大的缓解上述的问题,弥补音乐类通史的许多遗憾。正如历史学家梁启超所言:“因为作通史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专史没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专史的一部分,大家合起来,便成一部顶好的通史了。”

基于此,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区域音乐文化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深,愈发地认识到区域音乐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从区域性的音乐文化、历史着手研究具有实证性质的个案,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文化、历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这种新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意味着将需要更多地史料来佐证其研究的内容和计划。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杨和平的专著《浙江音乐史》 弥补了浙江地区音乐文化专门史研究的空白,为浙江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浙江音乐史》的研究,着眼于浙江地区人民长期以来共有的民族风情、语言特性、文化背景、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这一基础,去寻觅、研究这一地区所形成的音乐品种、剧种,音乐审美趣味和音乐文化现象以及浙江地区与音乐艺术相关文化的传播、传承、发展、创新,以及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思想、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的研究。拜读全书以后,有以下几点感触,与后读者分享:

一、开拓性研究视域

在对中国音乐历史的研究中,基本上是以整个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为其研究范畴,而悠久丰厚、意蕴充足的浙江音乐传统文化,作为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和开拓未来的重要文化资源。对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序的、扎实的研究,在《浙江音乐史》未面世之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将浙江这一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世人,让人们知道浙江音乐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意义和价值,《浙江音乐史》较为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这本著述开拓性地梳理了浙江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和音乐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浙江这一地区的当代音乐文化活动,对浙江地区的现当代音乐文化发展起到借鉴、引导作用。因此,《浙江音乐史》的出版填补了浙江地区音乐史研究的空白,为浙江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浙江音乐文化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为区域性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可鉴的成功范例。

二、丰富的史料依据

《浙江音乐史》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史料丰富、资料齐全。从其文章的著述材料中都能够有所体现:像所涉及的“上山文化” “小黄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等等,都是从考古中发现的文化史料。这些考古挖掘的物证,对于浙江音乐文化历史、历时的存在时间有了一个让人得以信服的理由。著述中“隋唐时期的音乐”中对描述浙江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诗句大量运用,像金华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杭州刺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胡旋女》 《余杭形胜》 《钱塘湖春行》等。这些诗词在文中巧妙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著述内容的文学性,同时也旁证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面貌,不失为历史文化叙事的别样风格。砖雕与图画的并用,使著述有了图文并茂的感性效果,同时,图画中的内容也是对历史中音乐文化发展情况的一种间接反映。如图3-2、3-3砖雕中对北宋年间“优戏”人物的模拟,再根据配有的诗句,可以佐证出这一时期的参军与苍鹊角色,对于还原历史中这一人物群体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著述中,历史典籍运用丰富如:《梦梁录》 《西湖老人繁胜录》 《武林旧事》 《都城纪胜》 《东京梦华录》 《词源》 《梦溪笔谈》等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从不同的角度证实历史过程中浙江这一地区音乐发展的状况,给人以信服的例证。

对历史的研究和记述,始终要以史料作为整个研究的支撑点,通过史学家对真实史料的客观分析与理性研究,从而达到以史为鉴、为我所用、传承知识和传播文化的目的。音乐的历史亦是如此。因此,对音乐历史的记述与研究,就应该建立在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并伴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写作方式。通过对《浙江音乐史》整本著述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众多史料的汇集和整理。如隋朝“七部乐、九部乐”与唐“十部乐”的乐队编制和所用乐器比较的一览表;元代南戏与杂居的比较一览表;近现代中对钱君匋、缦纶、邱望湘等人发表在《小学生》以及其他杂志的音乐歌曲创作一览表;陈啸空歌曲创作一览表等等。这些史料和新材料的运用和解析,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作者不为其扰,完成了这部庞大且复杂的整理与编写工作,并将这种研究成果以著述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务实服务精神、严谨的写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行为。这些翔实资料的运用,为我们当下研究浙江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资源。同时,这些史料,也为我们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起到了一个积极的验证和校勘作用。

三、唯美的修饰用词

汉语的词语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形容词是众多词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能够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对所修饰的词语具有着特殊的表现意义,这种词语的运用,在文学类作品中尤为重要。《浙江音乐史》的巧妙之处即源于极具感染力的修饰用词的运用,从文章中的标题如“远古音乐的断想” “音乐产生因子” “乐器踪迹寻觅” “越族民歌遗存” “歌舞百戏争妍”中我们可以感受这一点。作者把音乐历史的各个阶段用以巧妙的修饰词语,使文本更加的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吸引力,使文本的内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事的效果。这些修饰用词的运用,在不失历史史实的前提下,不但可以使枯燥的历史史料文本变得具有诗意性,而且还可以吸引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更大范围的对浙江历史文化传播的目的。

四、新知识的汇集

新知识的汇集是《浙江音乐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些新的知识在明清时期的主要体现:对舟山渔民号子、嘉善田歌、浙东锣鼓的历史记载和浙江代表性的琴家、琵琶家的曲谱的记载;在近现代时期的对婺剧、甬剧、睦剧、杭剧、越剧发展的流变研究,对地方说唱音乐四明南词、温州鼓词、金华道情、浦江乱弹、奉化吹打的记载。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将浙江地区的民间历史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历史整合和推动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同时,将这些地区性的音乐文化通过《浙江音乐史》的著述纳入到更加广阔的公众视域内,提高浙江音乐文化的知名度。

对活跃于浙江这一地区的音乐家的记载,是对新知识汇集最好的例证。如对近现代专业的音乐家的研究有李叔同、刘质平、丰子恺、邱望湘、陈啸空、钱君匋、应尚能、陈田鹤、沈知白、李芳园、顾西林、俞绂棠、周大风等人,研究涉及他们的音乐著述、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教育,这些人作为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引领者,在历史的记载中并未给予相对的历史文化地位。浙江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对“新音乐文化”实践层面的解释最为贴切。但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特性和社会的政治环境,这些重要的音乐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浙江音乐史》在尊重历史、尊重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这些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的作品、思想、价值进行论述,为中国通史音乐史的今后修订提供了资料参考。对民间音乐家的尊重在《浙江音乐史》中也体现得非常确切:如对魏淇园、陈茂金、王贤龙、钱小毛、高如兴、孙文明等人的研究,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民间音乐艺人的尊重和认可。对这些人的专门性研究之前有一些文论有所涉及,但是将其纳入区域性的音乐史书中,这应该是首例。特别称道的是对一些民间音乐家的研究与整理。

不过,《浙江音乐史》著述内容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比如像绪论中第二段关于“现代浙江”的阐述过程中有一点重复。此外,关于浙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历史记述较少,浙江地区除了畲族这个少数民族外,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回族、满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侗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在规模上虽然不及畲族,但他们的音乐作为一种历史中存在的文化现象,理应纳入浙江音乐历史发展的范畴。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在著述中很少有涉及。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开山鼻祖似的地方性音乐文化史,在其一开始的研究中不会穷尽所有的研究内容。

对于《浙江音乐史》这样一本具有开拓性的著述而言,随着作者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对浙江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研究日臻完美。文本中所展现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将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为浙江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史料和文献,为中国区域音乐文化史的学科建构和研究深化了方向,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文本叙述采用科学的、系统的、多维度、客观、公允的叙述方式,充分地解读了浙江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为浙江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随着中国音乐史学学习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增扩,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诸如山东音乐史、江苏音乐史、北京音乐史、新疆音乐史、安徽音乐史等等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历史专著会不断地涌现。基于此,笔者对近年来提出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看到了希望。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通史的写作非一人的精力所能胜任,中国历史上需待考证的问题又太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分工合作,先做断代的研究,使其精力集中于某一个时代,作专门而精湛的考证论文,如是方可以产生一部完美的断代史,也可以产生一部完美的通史。” 我们将顾先生的话中的“断代”换成“区域”,对于中国音乐通史的写作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也期待着其他地区的区域音乐史的不断的问世出现,这样就可以为“重写音乐史”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史料,使“重写音乐史”从话题转向具体的实践层面。

结语

《浙江音乐史》的研究,是对浙江音乐形成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一个全方位研究,对这一地区历史中的音乐文化发展背景、音乐现象、音乐思想、音乐流派、乐器与器乐、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音乐作品与呈现方式、音乐文献与乐律学、表演方式与表演场所、音乐家个人与群体、音乐品种的流变的研究。《浙江音乐史》将卷帙浩繁的音乐文献和考古发掘的音乐史料进行有序的搜集和梳理,为浙江音乐历史文化的发展理清了脉络。同时,也为中国音乐历史中的区域历史研究提供了范例。百川汇流以归其大海,跬步积累以志其千里,《浙江音乐史》作者对浙江地区音乐文化的研究目的,相信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奚劲梅

参考文献:

1. 吕钰秀.台湾音乐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2. 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3. 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薛宗明.台湾音乐史纲[M].台北:高雄市国乐团 ,2000.

5. 于裴中.哈尔滨音乐志[M].哈尔滨:哈尔滨市文联 ,1999.

6. 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7. 凌瑞兰.东北音乐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8. 许常惠.台湾音乐史[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 ,1991.

9. 杨和平.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0.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 顾颇刚.当代中国史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0.

12. 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 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14. 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15. 李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M]. [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16. 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 (1917-1970)[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7. 海震.中国戏曲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