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就是风投

2014-09-22薛涌

新民周刊 2014年37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起跑线学业

薛涌

最近有则消息说,中国留美的学生,已经超过33万。另外来自中国的高中生,也已经取代了韩国学生,成为留美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我个人在美国大学执教十年,最近也开始辅导一些中国学生进行留美的准备,亲身体会到了“第一线”的炙热,也看到了学生和家长们在留美问题上重大的误区和盲点。

我最近有个学生准备两年后出国,就确定目标学校的问题向我咨询。他的家庭年收入大概就三四十万。我算了笔账:留美即使挑便宜的学校,一年学费也快3万美元(也有少数2万左右),加上1万美元的生活费,一年开销4万美元,也就是24万人民币。如果上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都市“名校”,学费4.6万美元上下,大都市生活费昂贵,1万下不来,一年全部费用大致要6万美元,相当于36万多人民币。也就是说,上贵的大学,要花光家里的全部收入,父母只有靠积蓄生活。即使便宜的大学,也要花掉家里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

然而,这还不是个头儿。大学后面还有研究院。毕业后要想说服美国的雇主花钱给你办工作签证,你至少要拿到一个专业职位,没有人会为雇佣司机、售货员、前台接待而去为一个外国学生办工作签证,即使办也难有成功的可能。如今拿个大学文凭,能干的大致就是这些低端职业。因此,两年研究院,成了在美起步的必由之路。这样屈指算来,是六年的投入。取个中间数字,假设一年投入5万美元,六年就是30万美元,接近200万人民币。

这么多钱砸下去,没有结果怎么办?事实上,最近就有报道说,70%以上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在美国根本站不住。如果是大款的子弟倒还无所谓。但对于普通中产家庭,孩子留学多年只能当海归、回国拿3000元的月薪,那可真叫赔得血本无归了。

有些急着忽悠父母让自己啃老出国的小年轻,曾愤怒地在网上和我辩论,称我这种观点是把教育当生意。他们豪迈地说:出国是为了开阔眼界、不能用钱来衡量。可惜,那些毕业后站不住的,大多英文阅读都不过关,和美国学生基本没有来往,不过是几个中国学生在美国合住一套房子、吃了四年中餐而已。这算开阔什么眼界?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年收入几十万的中产家庭来说,留学就是风投。把留美比作风投,并非劝阻大家留学。恰恰相反,风投如果成功,往往回报巨大,值得冒险。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认识到留美的风投属性,然后才能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战略。

我看最关键的就是大一的学业能否成功。中美教育体制和哲学有天壤之别。大一初来乍到,仿佛降落到外星,语言和文化障碍交加,最不适应。如果大一成绩单上一串都是B和C,这个风投基本就失败了。所以,步入美国大学前,学生至少要有把握:在经过短期的适应后,功课不输人,第一学期跟上班,第二学期开始出头。等步入第二年,则基本是个优秀生了。这样,你有响当当的成绩单,有教授的推荐信,申请好的研究院不成问题。一言以蔽之,早出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出去,就要保证自己在起跑线上占尽优势。

可惜,中国学生和家庭的普遍病症,就是不管准备得如何,出国从来是争先恐后。今年我辅导一些已经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学生,其中几个程度比较低,很难适应美国的学业。我都对他们提出推迟一年入学的建议。然而,没有一个家庭接受我的建议。在一个把“起跑线”当作“抢跑线”的国度,大家心里焦躁到不可能多想的地步。大家硬着头皮回避的是这样的现实:假使第一年一串C的成绩,留美生涯就算是地地道道地“输在起跑线上”了。结果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耽误的恐怕不是一两年。起跑时抢出来的时间,会加倍地丢回去。如果晚出去一年,把学业准备好,第一学年的功课主要是A,有少数几个B,日后越来信心越足,表现越佳。这样的风投,是否更靠谱儿一些?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起跑线学业
艰苦的学业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35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