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何在
2014-09-22离子鱼
离子鱼
中国台湾海军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与中国大陆海军的近海对抗中,旧式慢速护航舰遭后者鱼雷艇和炮艇沉重打击,被迫从大陆沿海退却到海峡中线。随着中国大陆海军装备技术的发展,鱼雷艇开始被导弹艇取代,炮艇和导弹艇的新组合杀伤效果更加明显。即使引进美国二手驱逐舰作为主力,中国台湾海军依靠舰炮也难以对抗反舰导弹,加之没有美国海军航母那样的远程打击能力,迫使其寻找新的手段以抵御中国大陆海军快艇战斗力的发展。中国台湾海军在西方尚未重视反舰导弹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将反舰导弹作为对海作战装备发展的重点。
中国台湾海军反舰导弹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代,均以“雄风”命名,英文编号为HF。首代HF1为成品引进仿制的近程型,第二代HF2则是引进设计技术和关键成品,在国外技术支援下发展的中程型,第三代HF3则是利用引进成品组合设计的超音速中程型。这三代反舰导弹装备在中国台湾海军自产作战舰艇上,应用技术与性能指标基本跟上了国际发展主流,实际装备时间也与国际同类装备大体相近。
HF1在海峡对抗中的战术优势
中国大陆海军导弹艇和反舰导弹来源于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技术转让。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同样面对类似的武器,其装备的“伽伯列”反舰导弹在海战中战果突出。为了应对中国大陆海军的快艇威胁,中国台湾海军从以色列引进了“伽伯列”1/2反舰导弹和导弹艇技术,并在引进“伽伯列”2成品基础上制造了HF1和配用的“海鸥”级导弹快艇。排水量47吨的“海鸥”级导弹快艇装载2枚HF1,作为中国台湾海军主力导弹快艇,先后生产了超过50艘。
“伽伯列”是以色列海军在遭遇苏联“冥河”反舰导弹打击后,专门以对抗小型快艇为目标开发的反舰导弹。“伽伯列”导弹开始研制时,主动雷达制导头的小型化和灵敏性都不高,对抗快速机动目标的能力也有限,尺寸和性能都不适合对抗快速小目标,并不能满足以色列海军的作战需要。以色列为了对抗阿拉伯国家的导弹艇,选择了小型化弹体和短射程的设计思想,导弹本身和发射装置的结构都比“冥河”简单。“伽伯列”导弹采用平直翼常规布局,为适应导弹的外形,采用前开盖的特殊宝石面发射箱。“伽伯列”导弹的有效射程在舰载雷达作用范围内,采用技术较为简单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由舰上雷达照射并引导导弹攻击。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的灵活性比较差,但对海面目标的测量精度高,结合“伽伯列”导弹大尺寸的翼面布局,对高速度且外形低矮的小目标的杀伤效果较好。根据技术指标分析,“伽伯列”2导弹正常情况下的脱靶量小于2米,能够有效攻击运动中的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其战斗部对小目标也有足够大的毁伤威力,但却缺乏对抗中型水面目标的能力。
“伽伯列”导弹在l968年开始装备以色列海军,饱受大陆反舰导弹威胁的中国台湾海军在l971年决定引进“伽伯列”1,并装备在改装的美制驱逐舰上。而此时距离“伽伯列”导弹大放异彩的1973年海战还有两年的时间。中国台湾海军在1971年引进了50枚导弹和18具发射箱,但直到l977年才进行首次发射试验,同年又开始引进性能更好的“伽伯列”2,并在后者的基础上开始仿制HF1。HF1与“伽伯列”2外形和尺寸接近,战斗部和制导系统也基本相同,但HF1的重量比“伽伯列”2略大。HF1的有效射程只有36千米(“伽伯列”1射程为20千米),装备“海鸥”级导弹艇时由于受雷达高度限制,有效射程进一步减至30千米以内。
HF1弹体长3.43米,弹径0.34米,翼展1.37米;全弹重537千克,高爆战斗部重量只有90千克。HF1采用与“伽伯列”2相同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本身的尺寸小,战斗部威力不大,对护卫舰等级目标的毁伤效果有限,但对导弹艇这类轻防护的快速小目标则比较有效。“伽伯列”2发射后首先进入100米高度,在距离载舰7~8千米处降低至20米高度水平巡航,接近目标后启动制导头搜索雷达反射信号,末段可选择低空水平或小角度俯冲攻击方式。
HF1的命中精度较高,但射程相对有限,导弹艇必须逼近目标才可发射。根据作战环境,“海鸥”级导弹艇将在地面和空中引导下接近目标,在进入导弹射程后,首先用舰载SPG-21A雷达搜索并跟踪目标,然后发射导弹并由雷达持续提供目标照射。HF1的制导方式与“海麻雀”类似,后者同样具备打击小型水面目标的能力。但“海麻雀”和HF1都必须依靠舰载雷达引导,从发射前到命中期间都必须提供持续雷达照射,限制了导弹艇的机动范围和导弹射程。HF1的飞行速度只有M0.7,虽然目标特征较小,需要高频照射的时间也比较短,但导弹发射的特征比较明显,发射平台在进入发射位置前就容易受到阻击,而且导弹抗电子干扰的能力相对较差。最严重的问题是,当发射平台受攻击被迫规避时容易中断照射,致使飞行中的导弹失去有效引导。
“伽伯列”导弹对抗小型目标的性能比较好,以色列海军在使用中对其评价很高。即使在得到美国提供的“鱼叉”导弹后,“萨尔”5轻型导弹护卫舰仍然混装“伽伯列”导弹。中国台湾海军在与以色列的军事交流中获得了“伽伯列”2导弹技术和仿制许可。中国台湾海军装备的HF1专门以小艇为目标,相比中国大陆海军导弹艇当时装备的SY-1/2反舰导弹,在海上对抗时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优势。中国大陆海军装备的SY-1/2的威力虽然远大于HF1,但这两型导弹是以驱逐舰这类大型战舰为预定目标,攻击100吨排水量小艇的脱靶量较大,即使不采取软、硬对抗手段,仅依靠快艇本身机动就存在摆脱攻击的可能。
中国大陆海军装备的SY导弹不容易命中“海鸥”级导弹艇,021和037快艇缺乏电子侦察和对抗能力,在近距冲击中又很难发现和对抗HF1的攻击。中国台湾海军在引进“伽伯列”和装备HF1的20世纪70—80年代,在海峡对海导弹对抗中占有战术优势。HF1总共生产438枚,大部分装备该型导弹的台湾舰艇目前都已退役。
山寨“鱼叉”的HF2
HF1毕竟是仿制20世纪60年代末期标准的“伽伯列”,而后者本身就是以色列面对特殊的海战环境,用最简单技术手段实现基本目标的应急装备。HF1是一型较特殊的近程反舰导弹,其作战目标太过偏门,技术局限性也比较大,只适合于小艇之间的近距搏杀,并不适合装备护卫舰或大型导弹艇。以色列海军在装备“伽伯列”l/2的同时,也引进了美国“鱼叉”导弹作为远距反舰武器。HF1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台湾海军还有价值,但在80年代开始明显暴露出技术简单和射程不足的缺陷。导弹艇还可以依靠灵活性打海上拼刺,而“阳”字号驱逐舰与射程有限的HF1组合,面对使用SY改进型导弹的中国大陆海军则没什么希望,新型YJ8更是可基本无视台湾驱护舰的防御火力。endprint
事实上,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海上对抗中,中国大陆海军很难在导弹艇对抗中获得优势,但驱护舰载中程反舰导弹的射程优势比较明显。采用单脉冲雷达制导头的SY改进型在低空突防和抗干扰方面的进步相当明显。中国大陆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收新型驱护舰,051/2/3系列战舰的装备规模扩大,反舰导弹也开始更新,在保持SY-1/2的大射程和大威力外,又开始装备相当于“飞鱼”的YJ-8中程反舰导弹。中国台湾海军面对中国大陆海军的发展,通过从美国和欧洲获得的新技术和成品,在国外技术支援下开发了HF2型反舰导弹。
中国台湾海军在利用HF1建立基本反舰导弹火力后,为了改善驱逐舰级中型水面舰的作战能力,在美国拒绝向台湾提供“鱼叉”的时期,利用美国的隐蔽技术支持和欧洲成品,“自行研制”了符合主流装备思想的HF2中程反舰导弹。HF2从1982年开始利用引进国外成品和技术研制,到1985年实现首次发射,舰舰/岸舰型在1988年开始试验,生产型HF2在1991年投产。空射型HF2C在1993年开始研制,1994年与AT-3一起公开展示。该型导弹原计划装备AT-3和IDF,但在引进AGM-84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HF2采用与“鱼叉”基本相同的布局和规格,弹尾串接固体火箭助推器,巡航动力为组装的法国ARDIZONIV型涡喷发动机,弹体中段翼面后下方安装有皮托管式进气道,弹体前上方设置独立的红外制导系统光学探头。HF2弹体长4.85米,弹径0.4米,翼展1.2米,弹翼采用了折叠结构以适应边长较小的矩形发射箱。HF2弹翼的翼面折叠线距翼根约0.15米,翼面折叠后的弹体截面边长约0.67米。HF2雷达制导头天线罩直径约0.39米,红外制导头光学窗口直径约0.07米,含红外制导头的弹体最高点直径约0.5米。HF2的弹体直径较大,突出的红外制导头使弹体外形不规则,弹体的外廓尺寸已接近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的直径,发展潜射型的技术难度较大。
HF2主发动机在亚音速稳定巡航时的燃料消耗率低,液体燃料维持动力系统运行时间也比固体火箭长。HF2弹体虽然比HF1更长更粗,战斗部和制导头重量也比HF1大得多,又有独立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但其全弹重只比HF1多160千克,最大射程却比HF1增加了110千米,有效射程也增加了44~74千米,并在80千米距离上可实现射后不管,具备HF1完全无法满足的火力圈外攻击能力。
HF2发射时首先启动火箭助推器,工作4~5秒后于100米左右飞行高度脱落,喷气发动机启动以维持飞行速度,并降高至巡航飞行高度。HF2导弹在20米高度进行巡航,接近目标后降低到5~7米高度突防,制导头的开机距离为10~15千米,扫描偏转角度为30°~45°。HF2的最大理论射程可达150千米,但因其巡航飞行速度只有M0.85,无中继修正时的有效射程只有12~80千米,采取中继修正后的最大射程可以增加到120千米,基本达到后期引进的RGM-84D“鱼叉”的射程标准。不过,“鱼叉”制导头的扫描范围较大,无中继有效射程要明显超过HF2。HF2的理论数据相当好,大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RGM-84D。但在引进RGM-84D后的几次协同打靶演习中,频繁出现“鱼叉”命中目标而HF2脱靶的难堪效果。
采用冲压发动机的HF3
HF2的技术性能比较平衡,综合性能达到了“鱼叉”和YJ-82的标准,杀伤威力和突防能力均较突出,在同类导弹中属于较有特色的先进型号。其技术状态比较稳定,装备规模也比较可观,只要根据技术变化调整成品性能,应用到2030年并没什么大的问题,装备寿命与SS-N-25、YJ-82和“鱼叉”基本相同,中国台湾海军理论上并没有替代该型导弹的需要。不过,HF2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巡航飞行速度低,从发射到命中所需时间较长,一旦战场环境不利于发射舰占位就容易影响作战效果。中国大陆海军通过引进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得到了具备超音速飞行性能的3M80反舰导弹,较新型的051C/052B/C和054也开始服役。这些新舰的攻、防火力都有跨越性提高,航空兵作战能力更是迅速得到加强。台湾海峡的力量对比已经形成失衡状态,中国台湾海军失去了空中优势和规模优势,已经难以继续采用20世纪80年代规划的对等对抗战术。面对中国大陆海、空攻势作战力量的迅速发展,中国台湾海军的任务已经由控制海峡制海权,转变为防御性的抗登陆和维持东岸交通线。面对中国大陆海军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HF1发射平台的生存能力有限,HF2的突防有效性也大幅度削弱。从提高突防能力、建立体系对抗和对等装备因素出发,确实存在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需求。中国台湾地区以此目的开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HF3。
HF3作为中国台湾海军装备的最先进反舰导弹,采用了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和液体冲压巡航发动机的组合动力,理论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与HF2相当的标准,低空巡航飞行速度也能够达到M2,其基本作战性能可以具备与3M80抗衡的能力。HF3的弹体上、下方都有整流罩,不但可以连通舱段间的缆线和导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弹体进行加强。有外刊资料宣称HF3采用了雷达+红外复合制导,但公开展示的弹体上没有明显的红外制导头光学窗口。考虑到整流罩高度较低和弹体气动加热温度较高,很难保证整流罩前端设置的红外制导头的工作效果。因此,目前还没有证实HF3有红外制导系统的切实证据。
HF3研制项目在1996年首次公开,1998年“擎天”发动机样弹开始试验,样弹在2000年开始性能试验。根据目前得到的数据资料,HF3的巡航飞行速度约M2,巡航飞行高度为20~200米,最大射程宣称可达到130千米。据称,HF3可以选择低空突防+末段俯冲、低空发射+高空巡航+低空突防以及全程掠海这三种不同的飞行弹道。按照现有数据和同类弹标准估算,HF3宣称的130千米射程应是低空巡航+末段俯冲的指标,全程采用掠海高度飞行的射程估计在90~l00千米,至于曾经的所谓300千米最大射程,即使是采用12000米高空巡航也基本不可能实现。endprint
严格说来,中国台湾海军并不需要超音速反舰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突防性能比较好,但以现有的技术标准,满足超音速性能的弹体尺寸和动力要求都很高。台湾研制HF3的基础是所谓的“擎天”超音速载具,技术来源则是引进自美国的超音速靶弹。理论上,超音速靶弹与导弹的技术指标相同,动力和姿态控制方式也基本相同,差异只是后者有制导系统和战斗部。如果得到比较可靠的动力系统,在靶弹基础上改造导弹的技术难度不大。但靶弹毕竟不需要考虑导弹的战术指标,普遍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应用技术落差。
美国海军很重视苏联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但却缺乏真实模拟的手段。美国利用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难,引进Kh31的靶弹改进型MA31以模拟3M80。投资改造MA31证明美国当时的靶弹性能无法模拟3M80,而当时的公开资料又已经证明MA31仍然无法模拟3M80。美国在使用中发现MA31虽然是标准战斗弹的基础,动力系统也比较先进,却仍然不具备真实模拟3M80弹道的能力。尤其是3M80低空高速反拦截机动弹道,更是反辐射导弹出身的Kh31无法实现的模拟要求。由此可见,超音速靶弹和真正的反舰导弹并不是一回事。HF3动力系统依靠引进的美国冲压发动机技术,该发动机的技术性能和成品标准较好,但原型发动机的功能只是作为超音速靶弹的动力装置。
HF2研制时可利用西方丰富的导弹成品和技术,但美国和欧洲并没有实用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现有的几个项目还处于技术开发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没有现成技术和经验可供台湾参考。由此推测,利用性能还不如MA31的靶弹动力为基础的HF3,相比真正意义上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依然存在性能差距。“擎天”超音速载具所采用的冲压动力系统,在动力工作时间和推力标准上都能够满足要求,但很难满足低空工作稳定性和机动过程中的动力控制要求。很多例子都已经证明,半路出家的改装远不能和专门研制相比。至少到目前为止,HF3的实际性能还要先打个问号才好。
平庸背后的威胁与对抗
HF1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国台湾海军装备的该型导弹也已开始淘汰,其实际作战价值接近为零。HF2的技术和战术性能比较平衡,尤其是采用了雷达/红外复合制导系统,在同时代反舰导弹中是很有特色的型号,理论上也有较好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反舰导弹的制导方式比较丰富,雷达、红外甚至电视制导都有应用。电视和毫米波制导的作用距离短,目前只应用于射程不大的近程导弹,红外制导方式的隐蔽性好,却因为探测距离和全天候搜索能力的限制,也主要用于近海作战的近程反舰导弹。雷达制导方式的探测距离和全天候效能好,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远程反舰导弹的制导形式。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作用距离受照射雷达限制,无法实现远程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现有反舰导弹基本都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方式。复合制导可以综合多种制导方式,具备比较好的抗干扰能力,雷达制导型号大都选择主/被动复合制导。HF2的整体性能与“鱼叉”、YJ-82类似,但却采用了同类导弹中较少应用的雷达/红外复合制导,红外制导系统应用的还是先进的红外成像技术。
HF2制导系统集中安装在弹体前段的引导舱中,前段是全弹径的雷达制导头天线罩,在天线罩后方的弹体上方突出舱体内安装红外制导头。HF2的红外制导头采用钝圆面透光罩,制导头的尺寸与单兵导弹的弹径类似,红外搜索系统则采用了红外成像方式,对海上目标具备比较出色的搜索与跟踪能力。HF2雷达制导系统采用了单脉冲和变频技术,红外制导头的成像跟踪方式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HF2复合制导的应用技术比较好,但受装备阶段电子技术水平和成品性能限制,雷达与红外制导方式都是独立系统,制导装置的数据也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在技术上属于转换式双模制导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复合制导,但仍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难对付的制导武器。
根据公开资料,HF2的雷达制导头作为导弹的主制导系统,红外成像制导头在俯仰方向与雷达锁定,水平方向也与雷达系统随动。HF2在发射后进入掠海突防阶段,在到达末制导开机距离时,雷达制导系统开始在水平方向搜索目标,红外制导头也同步进行目标搜索。雷达制导头在跟踪到目标后进行锁定,红外制导头随动雷达进行跟踪,在雷达系统未受到干扰时始终采用雷达制导,只有在雷达跟踪状态被破坏后,通过自动转换开关更换为红外制导方式,当雷达再次跟踪到目标后再执行系统转换。HF2制导系统的工作方式比较简单,同时只有一套系统承担跟踪任务,两套系统互为备份却不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制导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工作环境比较简单,效果虽无法达到最佳,仍然能够在技术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HF2雷达制导头采用了单脉冲加频率捷变技术,脉冲宽度较窄,工作体制可有效对抗点源式、距离拖引和瞄准式干扰,窄脉冲宽度还能够有效消除质心干扰效应,应用边扫描边跟踪方式时,通过对比干扰与目标的速度差,也可对抗常规的箔条冲淡干扰。红外制导头采用扫描式成像方式,红外工作波段8~12μm,通过目标与背景的红外差进行跟踪。根据HF2红外制导头的工作特点估算,即使在距离目标10~12千米处开机搜索(掠海飞行的有效距离),制导头单个单元的对应反射面积约40平方米。常规水面舰艇的红外面积远大于这个标准,这就能保证红外制导头在开机时接收到的就是成像信号,使红外制导装置的跟踪距离与雷达系统基本同步。
HF2雷达制导系统应用了80年代后期较先进技术,数据处理系统有专门的反干扰程序,技术指标和抗干扰能力都比较好,具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较先进水平,与中国大陆海军装备的YJ-82处于同样的标准。HF2雷达制导头应用的抗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对抗冷战末期的常规电子对抗手段,常规电子干扰机和箔条对其干扰作用有限。抗干扰系统可以通过变频对抗主动干扰,并依靠对箔条速度和密度的识别,区别箔条与真实目标的不同反射特征。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的优势是跟踪稳定,并可对抗常规点源红外干扰弹形成的干扰。HF2通过雷达和红外制导系统的组合运用,实现了比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以上世纪中国大陆海军驱护舰装备的电子对抗系统来看,在缺乏有效的电磁和红外信号预警的情况下,很难在正常作战条件下对HF2实现有效的软杀伤。endprint
HF2制导系统的理论技术优势比较明显,干扰难度较大,但其设计年代制约了技术发展的潜力。现代海军电子对抗系统已经完成了换代,由对抗圆锥扫描雷达发展成可对抗先进的单脉冲变频雷达,尤其是质心干扰弹、投放假目标和投放式主动干扰机的装备,更是从根本上改善了电子对抗的手段。
质心干扰通过与遮蔽干扰结合使用,在舰艇面向导弹方向快速布设箔条云,通过箔条云的遮蔽冲淡目标RCS回波强度,同时在箔条云范围投放其他种类干扰弹,形成复杂的电子环境以破坏雷达制导头的跟踪。箔条干扰背景下,共同作用的其他雷达干扰手段中,消极假目标和主动干扰机的效果比较突出,也是目前新型电子对抗系统的主要手段。投放式假目标是有强发射效应的角反射体,释放后可以形成比箔条云更真实的目标特征。当雷达制导头抗干扰系统比对排除箔条干扰时,假目标的特征将会迷茫制导头的窗口信息,使制导头跟踪目标向假目标转移,如应用得力则可使制导头直接跟踪到假目标。投放式主动干扰机是利用先进电子技术,系统集中度较高的小型化转发干扰机。干扰机直接转发放大接收到的制导雷达信号,基本不受照射雷达变频的影响,又没有舰载固定干扰机被动诱导的危险,小尺寸和低成本也有利于大量投放。结合采用箔条弹和其他种类雷达对抗手段,可以在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前就开始实施对抗,分阶段对应制导头搜索、跟踪和末段瞄准的不同状态。HF3的雷达制导头技术与HF2相似,巡航飞行速度较大虽然压缩了反应时间,但依靠红外监视和早期预警系统综合作用,对HF2有效的干扰措施对HF3同样有效。
对HF2的红外成像制导系统进行干扰是个大麻烦。雷达制导技术的干扰方式比较传统,技术来源和储备丰富,但舰艇本身的红外信号与背景差异明显,可干扰点源式制导的红外干扰弹,很难对成像红外制导装置有效发挥作用。红外对抗同样要结合遮蔽和诱骗:利用干扰弹施放红外烟幕遮挡目标信号特征,如制导头对目标信号接收效率为70~80%,红外烟幕遮蔽效果只要达到80%,就能使制导头接收信号强度降低至20%以下,基本能够破坏远距搜索状态的点信号红外成像。红外烟幕施放同时再投放红外干扰弹,利用多发(或单发多枚)红外信号源的燃烧辐射,可在制导头视野内产生多个明显的红外信号源。由于红外烟幕遮蔽了真实目标的主要信号,干扰物燃烧的信号就成为制导头可跟踪的信号源,如雷达制导头同时已经受到干扰,红外制导头接替工作后同样将指向假目标。由于HF2雷达与红外制导头数据并未综合,也就无法通过比对红外和雷达信号特征来排除干扰,在切换过程中出现的位置误差还会增加导弹自控的变动量。
研制HF3的动力与局限
HF3的具体技术性能参数还没有公开,不过即使沿用HF2的雷达制导头,也能够获得比较突出的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虽然低空超音速巡航不大可能设置红外复合制导,台湾也未必有能力实现HF3的末段有效机动,但如其末段巡航飞行高度控制在10米左右,仅接近M2的速度就可以形成很大的威胁。如果说SS-N-22的高速度低空突防被认同,SS-N-26也被看成是了不起的武器,那么HF3即使存在末段机动和威力这样可能的缺陷,仅速度一项就会使其成为中国大陆海军舰艇的重要威胁。
不过,中国大陆近年来在海军装备上的投资很大,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速度也很快,舰载电子对抗系统已经先后发展了三代,并普遍装备了中、短距防空/反导导弹和近防炮,从单舰到编队分层构建了细密的反导火力。中国大陆海军舰队增强防御能力的同时,不同平台的系列导弹也广泛装备,对海作战范围和火力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台湾海军,对不同排水量舰艇目标都有针对性的导弹武器。中国大陆海军攻防作战力量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台湾海军的装备更新则长期停滞,对海和防空/反导系统已处于全面落后状态。中国大陆海军新装备体系建设是以最强者为对手,中国台湾海军虽然处于海峡对抗的一线,但现役舰艇完全失去了对等海战的实力。
中国台湾海军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还试图在海峡作战中阻击中国大陆的两栖舰队。但经过跨世纪近20年的实力消长后,中国台湾海军水面舰队在海峡已无生存和有效作战的机会。中国台湾海军失去将主力舰队投入海峡的能力,但海峡防御又是海军所无法摆脱的任务。为了能够抵御大量海军力量在海峡的存在,中国台湾海军只能拣起当时苏联和中国大陆海军装备的思想,发展目标小又火力强的快艇以强化近海作战能力。
中国台湾海军试图发展的“光华”6号导弹艇,最初的规划要建造30艘,每艘规划装备4枚HF2导弹,也是HF3服役后的基本装载平台。“光华”6号称有30节最大速度和隐身外形,单舰反舰火力能够满足打击单艘驱逐舰的要求。但HF2的射程虽可观,毕竟速度太慢,大射程时还需要得到其他平台的目标指示和修正。台湾导弹艇在海峡有效作战必须保证突然性,在制空权很难保证的海峡战场,S-70C和S-2T提供目标指示的条件并不可靠,沿海高地雷达站的指示引导精度也不够高。面对实际作战环境,台湾导弹艇需要具备快速突击和迅速撤退的能力,反舰导弹尽可能不需要中继修正,一击脱离才有在中国大陆海军反击下生存的可能,HF2显然不能满足这样高标准的要求。
HF3能够满足反舰导弹的基本技术要求,更具备接近M2的低空巡航飞行速度。HF2的无修正最大射程只有80千米,在制导系统技术指标相当的情况下,HF3理论无中继修正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20千米,在距台湾本岛30~40千米位置就能够基本封覆海峡。导弹艇发射阵地位置处于岛上“天弓”-1/2和“爱国者”的火力范围内,撤退时还能得到岸防导弹和火炮的配合,比较适合在海峡内阻击中国大陆海军编队的任务,生存能力也比目标明显的护卫舰更高。中国台湾海军开发HF3的主要意图是打造近海小型化的“毒蜘蛛”,采用类似冷战苏联海军对抗北约海军的战术,强化海峡战区的近海反舰作战能力,超音速反舰导弹自然就成为3M80的“影子”。
中国台湾海军导弹艇任务目标的转变促进了HF3的发展。从战术和协同作战的角度分析,HF3并不是用来替代HF2的后继型号,而是与HF2构成体系配套的装备组合,类似于前苏联同时发展SS-N-25/26的战术目标。HF3的战术性能与HF2确实有很好的互补作用,理论上确实可以大幅增强中国台湾海军反舰攻击能力,无论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忽视这个威胁显然是不对的。endprint
软硬结合的对抗系统
自从反舰导弹雏形在二战后期开始应用,相应的对抗措施就已经开始发展。但从导弹与对抗技术的交替发展情况对比,反导防御始终没有真正达到有效对抗的标准。反舰导弹只要成功发射,留给目标的反应时间就非常紧张,无论多先进的反导对抗系统,都无法做到对导弹武器的全面拦截。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落后的HY-2反舰导弹一度突破了西方中、远程舰队防御,在逼近目标后才被拦截。如果当时的HY2换成3M80,结局又会如何?!HF2的雷达开机时与目标的距离在20千米左右,红外制导头可作用距离约10千米,即使以M0.7速度作为依据,留给目标舰的对抗反应时间也仅有不足2分钟。HF3的末段飞行速度设定为M1.8,留给目标舰的反应时间还会再降低50~60%。如果依靠目标舰自己的传感器和电子支援系统,即使是拥有现代化的舰载全自动电子对抗系统,反舰导弹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仍然非常紧张。
反舰导弹拥有完善系统的制导装置,目标则是特征明显又缓慢运动(相对导弹巡航速度)的战舰,单纯依靠电子对抗和末段拦截手段并不可靠。从国外海战战例来看,“飞鱼”两次给当时的先进战舰以重创,技术落后的HY-2在海湾战争中也曾经突破至目标的近距离。现代战舰依靠自身C3I系统对反舰导弹往往只能获得几分钟的预警时间,对超音速掠海导弹的理论预警时间只有不到1分钟。预警机和电子侦察这样的技术措施虽有效果,但在现代战争中的及时性和覆盖范围都有缺陷。因此,战舰在进入反舰导弹威胁海域后,被动防御根本无法保证反导防御的效能,积极行动和主动应对才是反导弹的核心手段,软、硬反导对抗方式只能作为最后防御的措施。
现代海军在进入战区后必须融入C3I系统,利用战场C3I获得战区的战场环境,对可能出现威胁的目标进行早期反应和准备。如果以HF2作为例子,其无中继有效射程在80千米左右,这就要求战舰在进入作战海域后,首先就要通过C3I系统提供的数据,利用导弹或引导其他武器对威胁目标进行攻击,争取在装载HF导弹的目标进入发射阵地前,通过主动打击消灭目标或迫使对方脱离接触。中国大陆海军舰艇装备的YJ-82/83系列弹的射程较大,具备与HF2对等攻击的射程要求,但在争取先发攻击的同时也必须进行防御准备。
根据中国台湾海军反舰导弹装备条件,中国大陆海军护卫舰在进入战区后,首先就必须以150千米距离为警戒半径,依靠空基C3I系统和舰载直升机进行预警识别,并将本舰的对海火力杀伤范围扩大到120千米以外。这种侦-搜-打击一体作战构成的作战目标是实现主动进攻,通过远程探测和远程打击将敌人消灭在形成威胁前,YJ-8系列和3M80不断增大射程就是为此目的,YJ-6的增程设计要求也是为了提高远程打击能力。
防御手段则是利用舰载电子对抗系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遮蔽干扰,破坏导弹发射平台的目标数据装定。远程干扰不适合采用主动电子对抗手段,除了依靠直升机或其他飞行平台投放干扰物外,战舰本身应该要尽可能利用远程消极干扰弹,通过在较大距离上投放干扰弹来迷惑对方的搜索系统。根据近年来国外电子对抗系统的发展趋势看,远程干扰弹的发展速度和装备范围扩大的也相当快。
从导弹制导方式分析,除被动跟踪方式外,导弹与目标的距离越大,制导头接收到的目标特征就越小,干扰所发挥的诱骗和遮蔽作用就越明显。依据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水面舰艇采取反导弹干扰措施时,距离战舰越远发挥作用的干扰弹,所需要形成的信号干扰强度就越低,发挥的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干扰弹作用距被保护目标越小,干扰物的信号模拟强度就越高,干扰所产生的作用就越低,失败后能够采取的补救措施就越难发挥作用。随着导弹与目标距离的接近,真实目标暴露的信号特征就越强,干扰对抗手段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按照正常作战环境要求,当敌方导弹平台进入发射阵地前,舰载作战系统就将会开始防御程序,实施侦察警戒并进行适当的反跟踪机动,舰载电子支援和对抗系统也要开始准备,并在远距离上投放箔条或施放假目标干扰瞄准。如果对方可能已经发射导弹,则必须利用舰上传感器尽早发现目标,争取在HF-2/3制导头开机前的30千米距离外开始投放干扰,远距离布设箔条云和雷达/红外假目标,投放的干扰物在导弹距目标25~20千米距离上发挥作用,并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舰载干扰机强化干扰效果。反舰导弹如果已经进入制导头搜索距离,在5~20千米距离范围投放中程雷达/红外假目标,并发射主动干扰弹和采用角反射假目标,同时施放近程红外干扰烟幕和发射红外干扰弹。电子对抗手段如果没有对反舰导弹发挥作用,在接近的最后5~7千米距离上仍然要加强干扰。但电子干扰和对抗同时也必须为近防系统留出窗口,以便依靠拦截导弹或近防炮进行最后一搏。
中国大陆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很重视中国台湾地区军事装备的发展,其海军和空军二代装备的更新,尤其是在90年代中期台湾分裂趋势最危险的时期,给中国大陆海军装备任务和目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大陆为保证两栖作战需要,在军事装备和整体战斗力还存在弱点的时期,还被迫试验并准备了很多应急的“土”办法。但仅仅不到十年后的本世纪初期,中国大陆军队的目标已经转向了更强的对手,中国台湾军队则由强敌退化成可以顺便收拾的替补。中国大陆军队在按最严重情况准备的现在,对中国台湾的军事行动只是辅助性方向,绝对不能过于分散力量或在战争中承受过多的消耗。中国大陆军队一旦在海峡地区开展军事行动,对中国台湾必然会采用“大锤砸鸡蛋”的速战方式,但在具体作战方式和战斗消耗规划方面,也要重视后者可能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在宽度有限的海峡战区进行两栖作战的过程中,压制和对抗中国台湾海军反舰导弹将是个绝对不能忽视的任务。
(编辑/笔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