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4-09-22王富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产线自动理论

摘要: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的现象,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实施校企合作教学,解决了以往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字:校企合作教学;自动生产线;模拟+实战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07-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往往是分开的,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活动对人才的质量需求。[3]“一体化”教学正是为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引入的。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现今高职教育正在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为指导,高职的课程教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那么不管是“任务驱动”还是“项目教学”,其大部分的教学实施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通过“实践操作→理论总结→实践”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今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使得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仍然是对实际操作以及应用无从下手;一体化教室里的教学由于理论与实践同时传授,使用的是来自企业真实的或者是相类似的载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快上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所选用的载体又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设备与教学载体不一致,都会使得学生无从下手。《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教学针对这样的弊病,对实际教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实施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每个学习情境(或子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均设计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任务。“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模拟教学阶段。在此阶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教室完成,主要是实施模拟训练项目,将自动生产线上的各种控制方式独立出来,以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原理、操作运行、维护保养以及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意义,将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课程按照“实践—归纳—推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授课,将讲课与实验台合二为一:教师“在讲中做,在做中讲”,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执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更利于学生在项目实训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和各项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建设精神。

2.“模拟+实战”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针对校内实习工厂柔性自动生产线来实施,我院柔性自动生产线设备除了肩负着教学功能之外,还是一条对外生产真实产品的机加工自动生产线。该自动生产线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某轴承挡圈为加工对象,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需求而研制的挡圈自动生产线,可实现毛坯供给、数控机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废次品回收、合格品入库等多个工序,自动完成从毛坯供给到成品入库的全套工艺流程,此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师配合校内工厂技术员来实施。从教学内容上划分,专业教师主要从自动生产线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构架,各种控制模块的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校内工厂技术员则侧重于讲授自动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监控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诊断,除了加强模拟训练的教学内容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3.“实战”阶段。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线岗位上实施,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任务安排,学生操作、维护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的真实自动生产线,并与一线维修工一起分析解决自动生产线的日常故障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配以一名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和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对各种生产线进行分析对比,将模拟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岗位中进行印证和拓展,达到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4.课程的教学评价遵循鉴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334”考核方式,即:期评成绩=职业素养考核评分(占30%)+平时考核评分占(30%)+期末测试评分(占40%)。职业素养考核评分由校内工厂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打分,平时成绩由各个阶段的指导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进行打分,期末测试采取“理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期评成绩由各项成绩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后相加获得。经过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从模拟训练一步步走上真实自动生产线工作岗位,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教学训练合理地放在学校以及企业真实现场实施教学,在校内侧重模拟,在企业现场侧重实战教学,通过“模拟+实战”的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获得螺旋式迁移和上升,学生能自我建构工作过程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上岗的零距离。

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两地专业教师、技术员以及一线操作维修工三方共同实施教学,学生理论和实际技能得到了提升与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部门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方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的分散也对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寻求出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该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3]徐少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4]王克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0JGB162。

作者简介:王富春,男,广西玉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endprint

摘要: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的现象,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实施校企合作教学,解决了以往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字:校企合作教学;自动生产线;模拟+实战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07-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往往是分开的,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活动对人才的质量需求。[3]“一体化”教学正是为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引入的。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现今高职教育正在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为指导,高职的课程教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那么不管是“任务驱动”还是“项目教学”,其大部分的教学实施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通过“实践操作→理论总结→实践”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今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使得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仍然是对实际操作以及应用无从下手;一体化教室里的教学由于理论与实践同时传授,使用的是来自企业真实的或者是相类似的载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快上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所选用的载体又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设备与教学载体不一致,都会使得学生无从下手。《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教学针对这样的弊病,对实际教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实施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每个学习情境(或子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均设计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任务。“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模拟教学阶段。在此阶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教室完成,主要是实施模拟训练项目,将自动生产线上的各种控制方式独立出来,以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原理、操作运行、维护保养以及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意义,将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课程按照“实践—归纳—推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授课,将讲课与实验台合二为一:教师“在讲中做,在做中讲”,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执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更利于学生在项目实训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和各项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建设精神。

2.“模拟+实战”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针对校内实习工厂柔性自动生产线来实施,我院柔性自动生产线设备除了肩负着教学功能之外,还是一条对外生产真实产品的机加工自动生产线。该自动生产线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某轴承挡圈为加工对象,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需求而研制的挡圈自动生产线,可实现毛坯供给、数控机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废次品回收、合格品入库等多个工序,自动完成从毛坯供给到成品入库的全套工艺流程,此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师配合校内工厂技术员来实施。从教学内容上划分,专业教师主要从自动生产线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构架,各种控制模块的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校内工厂技术员则侧重于讲授自动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监控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诊断,除了加强模拟训练的教学内容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3.“实战”阶段。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线岗位上实施,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任务安排,学生操作、维护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的真实自动生产线,并与一线维修工一起分析解决自动生产线的日常故障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配以一名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和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对各种生产线进行分析对比,将模拟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岗位中进行印证和拓展,达到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4.课程的教学评价遵循鉴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334”考核方式,即:期评成绩=职业素养考核评分(占30%)+平时考核评分占(30%)+期末测试评分(占40%)。职业素养考核评分由校内工厂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打分,平时成绩由各个阶段的指导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进行打分,期末测试采取“理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期评成绩由各项成绩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后相加获得。经过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从模拟训练一步步走上真实自动生产线工作岗位,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教学训练合理地放在学校以及企业真实现场实施教学,在校内侧重模拟,在企业现场侧重实战教学,通过“模拟+实战”的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获得螺旋式迁移和上升,学生能自我建构工作过程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上岗的零距离。

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两地专业教师、技术员以及一线操作维修工三方共同实施教学,学生理论和实际技能得到了提升与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部门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方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的分散也对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寻求出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该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3]徐少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4]王克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0JGB162。

作者简介:王富春,男,广西玉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endprint

摘要: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的现象,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实施校企合作教学,解决了以往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施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字:校企合作教学;自动生产线;模拟+实战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07-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往往是分开的,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活动对人才的质量需求。[3]“一体化”教学正是为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引入的。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现今高职教育正在实施教学改革,课程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为指导,高职的课程教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那么不管是“任务驱动”还是“项目教学”,其大部分的教学实施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通过“实践操作→理论总结→实践”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今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割,使得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仍然是对实际操作以及应用无从下手;一体化教室里的教学由于理论与实践同时传授,使用的是来自企业真实的或者是相类似的载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快上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所选用的载体又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点,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设备与教学载体不一致,都会使得学生无从下手。《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教学针对这样的弊病,对实际教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实施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遵循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每个学习情境(或子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均设计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任务。“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模拟教学阶段。在此阶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教室完成,主要是实施模拟训练项目,将自动生产线上的各种控制方式独立出来,以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原理、操作运行、维护保养以及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意义,将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策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课程按照“实践—归纳—推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授课,将讲课与实验台合二为一:教师“在讲中做,在做中讲”,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任务执行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更利于学生在项目实训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和各项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反思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建设精神。

2.“模拟+实战”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针对校内实习工厂柔性自动生产线来实施,我院柔性自动生产线设备除了肩负着教学功能之外,还是一条对外生产真实产品的机加工自动生产线。该自动生产线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某轴承挡圈为加工对象,结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需求而研制的挡圈自动生产线,可实现毛坯供给、数控机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废次品回收、合格品入库等多个工序,自动完成从毛坯供给到成品入库的全套工艺流程,此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师配合校内工厂技术员来实施。从教学内容上划分,专业教师主要从自动生产线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构架,各种控制模块的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校内工厂技术员则侧重于讲授自动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监控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诊断,除了加强模拟训练的教学内容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3.“实战”阶段。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生产线岗位上实施,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任务安排,学生操作、维护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的真实自动生产线,并与一线维修工一起分析解决自动生产线的日常故障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配以一名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和理论角度上帮助学生对各种生产线进行分析对比,将模拟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岗位中进行印证和拓展,达到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高度。

4.课程的教学评价遵循鉴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334”考核方式,即:期评成绩=职业素养考核评分(占30%)+平时考核评分占(30%)+期末测试评分(占40%)。职业素养考核评分由校内工厂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打分,平时成绩由各个阶段的指导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进行打分,期末测试采取“理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的期评成绩由各项成绩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后相加获得。经过以上三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从模拟训练一步步走上真实自动生产线工作岗位,将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教学训练合理地放在学校以及企业真实现场实施教学,在校内侧重模拟,在企业现场侧重实战教学,通过“模拟+实战”的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获得螺旋式迁移和上升,学生能自我建构工作过程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上岗的零距离。

通过对《自动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总结了“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两地专业教师、技术员以及一线操作维修工三方共同实施教学,学生理论和实际技能得到了提升与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部门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设备,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方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的分散也对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寻求出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完善该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陈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

[3]徐少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7,(2).

[4]王克武.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0JGB162。

作者简介:王富春,男,广西玉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线自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方便小米粥亿级生产线投入运行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16000t锻造压力机生产线将交付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动捕盗机
基于STM32的自动喂养机控制系统
生长在生产线上
Stefan Greiner: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