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

2014-09-22王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

王英

摘要: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和高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9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政治老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启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相关内容,有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注意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为学生今后尽快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做好充分准备。

一、更新教学理念,告别“告诉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就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学政治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作为教学的目标,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为此,要适应这一转变,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应把教学看作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告别“告诉式”教学。教师应在师生交往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才智,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争辩、质疑,哪怕是标新立异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互动交流、沟通理解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学模式由“告诉式”变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出发,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模拟行为、体验情感。教师也应转变角色,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当好学生的“参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给予充分的实践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所学之得与所思之疑发表见解。例如:八年级教材中有《可爱的中国》一课,当时电视剧《大长今》正在热播,我就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第二天,上课前我先问大家,你们在家看电视剧吗?学生胆怯的地不敢回答。我又鼓励大家说:“今天,我们讲中国的国粹,但我们要从《大长今》这部电视剧讲起。”这下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此时,我启发同学们说:“你们在看《大长今》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关中国的内容?”话音刚落,同学们抢着发言。很多学生谈到电视剧中的人物穿着上有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子。这堂课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到震撼,爱国热情被点燃,在以后看电视剧剧情变化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寻找有关中国的影子。这堂课没有说教,没有强硬的灌输,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将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加以正面的引导,不但使孩子们都能深刻了解我们的国粹,而且长时间来同学们都沉浸在民族自豪感之中,没有强迫,但同学们都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爱国教育大课……学生兴致很高,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造人格,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指出:“对于世界上的每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于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因此,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心理基础,是创造者所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可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物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品格。事实上,现在的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众多的信息、极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老师要少讲;学生能自己发现得出的结论,老师要让学生讲;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做的事,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前提。在九年级教材中有《保护环境》这一课,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就保护环境这一内容让学生设计公益广告。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学生设计出不少有创意的图画:①一江污水向东流:一条龙状的大河流过,里面污水滔滔,一人指着河水说:“这是黑龙江吗?”②口渴难耐:蜂拥的人群,手里高举着钱:“给我们一口纯净水吧!”③进化:骆驼本没有驼峰,生活在绿草地上,后来草地逐渐沙化,骆驼的背脊渐渐地隆起,最后骆驼耸起高高的驼峰生活在一片沙漠上。可见学生的联想能力是何等广阔,创新意识是何等的奇特。

三、坚持主体参与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文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为:“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即让所有学生的潜力、能力、信心得到加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哈佛采用教师提前布置论题、课堂教学有赖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学不注重是否有正确答案,而是注重结论的思考过程。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50﹪。哈佛认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总是留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形势变化,寻找更好的方法,而不应该只重视结果,应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加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哈佛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如讲八年级《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课,教师可预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青年李某,有一次乘公共汽车不买票,售票员验票时要他补票,他不但不交钱补票还振振有词:“国家还缺我这几块钱呀?不买票又能怎么样?”李某的言行当即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责。讨论题:①李某的上述言行为什么会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责?②日常生活中类似“乘车不买票”的现象还有哪些?③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教育自己。课后我又布置了探究性调查课题,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事例,然后,写出小论文,上台演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参与中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形成教学自主化的局面,达到生动活泼、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创新,不断探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创新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