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2014-09-22谭建上
谭建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中,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井冈山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奠基时期,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桂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8年4月,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制定并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质内容第一次做出有血有肉的阐述,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具体化诠释和第一次制度性规范。当时,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不久,便到了湘南地区,首先进驻桂东。毛泽东等人到桂东后,针对如何巩固、发展和壮大工农革命军的问题,特别是党和工农革命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处理、党和工农革命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做法,争取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始积累起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比如工农革命军进入桂东沙田墟时,毛泽东、朱德等人发现偌大的墟场冷冷清清,家家店门紧闭,户户门上落锁。通过向几位老人了解,才知道在工农革命军到达之前,国民党桂东当局和土豪劣绅大肆造谣,污蔑工农革命军是“土匪”“赤匪”,群众不明真相,所以非常害怕。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泽东亲自到一线了解情况,采取上门宣传、集合报告、广刷标语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思想,消除群众误会、疑惑和顾虑,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向群众多次宣讲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革命主张和革命宗旨,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同时组织部队到农村访贫问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着手桂东红色政权的建设。在发动群众和建立桂东县工农兵政府过程中,毛泽东对如何处理党群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十分注重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并由此形成了一些做群众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产生了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善于通过坚决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支持。关心群众生活,就是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为群众办急事、难事、小事、麻烦事。在桂东期间,毛泽东在万寿宫中厅主持召开了工农兵代表会议。会上,毛泽东对“马日事变”后湖南革命斗争形势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指出:“只有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权和工农武装,才能夺取革命胜利。”并对怎样去争取群众,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兵政权,组织赤卫队等重大事项,作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讲述。要求把土豪劣绅的土地、财物、粮食等分给农民,解决贫苦农民目前的生活困难,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会后,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带领工农革命军从维护群众利益的点滴做起,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舂米、推磨,与群众促膝谈心、交友,消除群众顾虑。在地方党组织和原来的农运骨干、积极分子的协助下,很快地就把那些进行过反攻倒算和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又揪了出来。群众很快被发动起来,躲在外地及深山老林里原先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误会的人,都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中,投入到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潮之中。不几天,沙田一带就传开了这样一首歌谣:斧头砍断寄生柴,革命军专打反动派;工友农友团结紧,革命胜利来得快。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壮大。
善于用群众化的语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在桂东,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多种通俗的形式,如标语、口号、图画、演戏、红色歌谣、化装讲演、讲解报纸等,来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毛泽东经常到沙田墟同益布店门前与群众拉家常,他用学来的“老表”这个湘赣边界平辈间的称谓称呼群众,和气地与群众交谈,使人感到格外亲切;用“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的比喻,启发群众团结起来闹革命;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形容国民党和各地土豪劣绅都一样地压迫穷人,剥削穷人;用李闯王闹革命、农民不纳粮的事例号召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土豪劣绅。在沙田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中,他亲自到田间地头为群众分田插标。这些最通俗的语言、最贴近穷苦群众的实际措施,使群众倍感亲切,从而营造出群众参加或帮助工农革命军的热潮。
善于通过率先垂范,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发动群众。毛泽东等带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桂东后,要求全体官兵行动听指挥,和老百姓说话要和气,不得随便拿老百姓东西,睡了老百姓的门板要给上好,用了农民的稻草要给捆好,损坏了东西要赔,不能强买强卖,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当时,吃饭问题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毛泽东等断然采取了相应措施,号召全体官兵勒紧裤带,节约开支,渡过难关。毛泽东等红军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吃野菜。毛泽东时刻想着贫苦农民,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送给农民;为了节省一滴油,毛泽东只用一根灯芯办公和写作;毛泽东亲自嚼烂草药给伤员和群众敷伤口,并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许多党员干部看到饭不够时不声不响地走开,让战士们尽量吃饱。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深深感染着战士和工农群众,使之自觉投入到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中。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毛泽东在桂东沙田颁布的《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实际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突破性探索和具体化诠释。
1928年4月3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共桂东县委书记陈奇的陪同下,登上沙田万寿宫临时搭起的讲台,向党的干部和工农革命军进行纪律教育。他在强调了加强纪律的重要性后,扳着手指逐条逐条地向干部和工农革命军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其实质是以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官兵关系的行动指南,它的颁布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突破式探索。《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前,尽管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但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对以往群众工作经验特别是在桂东的经验进行了规范化、条理化的阐述,成为党和党领导的军队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南。1928年4月2日晚,在万寿宫后殿右边一间简朴的小厢房里,毛泽东夜不能寐。他在反复思考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将前几个月曾在革命军宣布过但未系统成为条例的军队和群众工作纪律,反复地斟酌、修改、补充。将1927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荆竹山宣布的“三大纪律”中的第二条“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改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将1928年1月在江西遂川李家坪宣布的“六项注意”中“上门板”“捆铺草”由第五、六项提写到第一、二项,最后形成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和思考党群关系、军民关系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具体化诠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前,尽管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在党的二大至六大通过的许多决议案中都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争取群众等方面的部署和要求,但却没有对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阐述,更没有具体内容的诠释。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则以条文形式对军民关系、对党的群众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具体化的诠释,使群众观点从空洞的概念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内容。《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的条款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例如,“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是“三大纪律”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对干部和军队具体要求的生动体现,更是当时我党我军区别任何政党和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党和军队发展壮大的基石,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再比如“六项注意”中的“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都是用具体化的条款规定了尊重群众,与群众平等相处,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要求。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制度性规范。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前,党并没有从制度上或者纪律上提出要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处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铁的纪律形式,将践行群众观点上升到制度规范的层面。为了保证《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贯彻执行,工农革命军还制定了纪律检查制度。比如,部队离开沙田前夕,普遍进行了纪律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纠正。在文昌村,有个老人反映:部队借用他家的一口水缸漏水了。检查组一看,这只水缸的上部确有一条细细的裂缝,只在装满了水以后才渗水,部队还是作了赔偿。毛泽东当即说:“损坏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旧缸光,但是赔总比不赔好”。不久后,“红军纪律真严明,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的歌谣,在桂东的城镇农村广泛地流传开来。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是党的群众路线由简单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的第一步。它在昭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人民军队的同时,也用纪律条规的形式阐释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是群众路线由简单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的第一步。从此以后,党的群众路线经过不断的丰富和总结,逐渐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成为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