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刍议

2014-09-22管丽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道路民族

□文/管丽莉

(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漳州)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二、如何理解中国梦

(一)“振兴中华”这句话,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我们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最响亮的一句话。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们所熟知,一直是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警句。中国梦,民族复兴,为什么能够凝聚中国人民,凝聚中华民族?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受尽屈辱,这个反差太大了。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一个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二)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人真是在做梦,找不到出路。毛泽东同志诗曰: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经过170多年的奋斗,现在是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从“长夜难明”到“梦想成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满清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没有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所谓“两个百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百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这是民族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在新中国建立100年的时候,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阶段。“两个百年”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一直是执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按照这个“梦”设计的。

那么,“两重任务”指什么呢?就是说,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任务,但对我们党来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这句话说明,中国梦要落到中国道路上,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事实上,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现代化是整体的社会变迁,具有丰富内涵,除经济现代化之外,还包括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也就是说,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主体,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民族成员。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是人民主体地位、基本权益的充分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实现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面临的课题,只有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在经历一段时期的衰落后,才有可能提出民族复兴的问题。然而,民族复兴不是简单地恢复昔日的辉煌、回归过去的兴盛,提升国际地位、建构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当今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不少学者、政要力图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逐渐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条件。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采取和平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依靠武力和霸权,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只能通过和平方式促进中国发展,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今时代诉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蕴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和保障,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道路民族
我们的民族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