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评价模式的分析探讨
2014-09-22刘成竹
摘要:探讨教学评价模式,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和现实教学的评价模式,发现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据这些评价弊端,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即“送分—积分”模式,并对这种新型教学评价模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教学评价模式;“送分-积分”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58-02
教学评价模式,是评价主体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评价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对所评价对象选择适当的途径而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教学评价能够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现有的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送分—积分”模式,实现对教学评价模式的升级。
一、国内外学者的评价模式
国内外学者较为集中认可的评价模式大致包括目标模式、差距模式、CIPP评价模式、回应模式以及解释模式五种。
1.目标模式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建立的一种模式。是由“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其评价方法有执笔测试、观察、交谈、问卷等。
2.差距模式是将设计的教学标准与实际的教学表现加以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的一种模式。是由普罗沃提出的,强调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有效控制。但是这种控制限制了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3.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及其同事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认为教育活动中所需的评价应是广义的,不限于确定目标是否达成,评价应该有助于方案的管理与改进。
4.回应模式又称外观评价模式,由斯太克提出,该模式兼顾了预定目标与实际效果,强调了各种意见的参与,实现了价值的多元化。但是,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所了解和处理的内容繁多,并且因受很多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容易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解释模式又称阐明性评价模式,由帕莱特和海密尔顿提出,该模式的目的在于向关心评价结果的人士阐明对某种教学评价或方案的理解,它关注的是对教学评价所作的描述与解释,关注教学如何受到教学发展脉络和环境的影响等。运用这种模式对评价者提出的要求较高,运用有较大难度。
以上这几种教学评价模式应用起来以静态居多、定性居多、主观评价居多。从整体性来看,它多于课堂的评价,多于知识的评价,没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特长和今后的发展。
二、现实教学评价模式的表现
现实教学的评价模式着重在纸面评价、口试评价和技能操作(仿真)评价,三者有一个相同点是教师定题目,并且事先拟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若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种评价对其题目难易程度的把握和评价模式十分含混,没有注意过程中的评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潜力也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评价时临阵磨枪,短暂的记忆导致快速的忘记,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彰显,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这种方式扭曲了评价的功能,评价不是为了检测、反馈和服务于学生。相反,评价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评价,是为了评分排列,评价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分数评价应该是公平的,但是统一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的分数评价容易一刀切,对有不同特点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首先,善于评价的学生和不善于评价的学生是有差别的。其次,评价内容大多基于书本,学生可发挥的余量有限。第三,以掌握教材内容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能完整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技能”内容定义得不全面,评价内容也就不全面。例如,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往往被理解成学好理论知识,再比较熟练地掌握账目、报表的实际操作和实地审计就达到目的了。但是,学生的态度、创新、协同以及素质等都要反映在技能的内容中,反映在最后的成绩里,量化不容易,定性不全面,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起来。
三、“送分—积分”新教学评价模式的提出
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模式,采用以教育方针为模式的评价。学生的德育评定,以是否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为基本要求,不必强求个性的统一。学生的智育评价,也不能以书面测试分数为唯一模式,考虑社会生活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也成为学生评价的重点。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彻底废除“差生”的概念,使每个学生都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获得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不能把教学评价简单地理解为课程的评价,窄化为考试评价。实际上教学评价是以课程评价为载体,体现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分发挥其特点的评价模式。根据这些评价弊端,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分模式,即“送分—积分”模式,可以说是对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送分—积分”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其评价的结果既要反映教学效果的成功,也要反映出学生的特点。随着对教学评价的深入研究,“送分—积分”模式也逐渐被关注和认可。
四、“送分—积分”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思考
1.建立“送分-积分”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送分,学生积分,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2.教师送分是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按最大限度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精心设计的;学生的积分也是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特长和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的,这些特长一定对其今后工作选择产生影响,是社会与学生的双赢。
3.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送分—积分”评价模式,便于发现学生的潜质与才能。有的学生基础扎实,查找资料到位、齐全,整理资料有序,分工合理,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
4.通过“送分—积分”评价模式,形成送分、积分有人组织,有人欣赏,有人监督的一个全新的局面。“送分—积分”教学评价模式体现计划性和动态性的结合,指导性、调节性和激励性的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结合。通过“送分—积分”教学评价模式:学生能提高自身综合管理及创业能力;提高环境适应及应变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及互助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调配重点与整体的把握能力;提高确定目标与战略,并将其在一个经济与生态的社会里实施的能力;提高跨领域的多元思考及其行动能力。这是我们研究教学评价模式的出发点。
综上所述,建立“送分-积分”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为每位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实施个性化教育、塑造学生个性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33).
[2]刘成竹.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制下的教学做一体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3]课题组.教学评价模式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6,(8)
作者简介:刘成竹(1963-),女,北京人,副教授,从事会计基础与实务、管理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