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与分析

2014-09-22宁幸连贺春娟张璐

山西果树 2014年4期
关键词:食心虫桃园成虫

宁幸连 贺春娟 张璐

摘要: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 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 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关键词: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桃园;梨小食心虫;适向性;防效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蛾科,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之一[1],主要危害桃、苹果、樱桃、杏等果树。近年来,随着万荣县桃树栽植面积的扩大和有利的生态、气候等条件,梨小食心虫在桃树上的危害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每年发生代数因气候不同而异,在万荣县一般年发生4~5代,第1、2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新梢,第3、4代幼虫主要为害果实。世代重叠,防治困难,已成为桃农最为头疼的重要害虫。目前在防治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一般年用药7~9次。过度用药不仅增加果品农药残留,加大投资,而且降低果实品质,造成了环境污染。随着有机食品的提倡与普及,传统的病虫防治方式受到了挑战。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其具有选择性。该项技术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田间天敌种群,从而对非靶标害虫也有显著防控作用。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是通过在果园内多点、高剂量人工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形成弥慢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使雄性成虫丧失对雌性成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因雄性成虫的嗅觉系统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钝化状态,失去对雌性成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雌、雄成虫交配几率大为降低,导致一代种群基数锐减[2],从而达到无害化防治的目的。梨小食心虫的交尾主要在傍晚,时间短,因此,迷向效果更有效。为此,我们连续两年做此试验,以明确性信息素迷向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为桃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性信息素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迷向诱芯简称迷向丝,长度为20 cm,内有细铁丝芯,外面包裹含有性信息素的暗红缓释胶层,整个试验期间1次悬挂,不更换。性信息素群集诱捕诱芯简称性诱芯,为灰色天然橡皮塞,反钟口形,长1.5 cm,试验期间每40 d更换一次诱芯,共换3次。诱捕器粘板根据对照区诱蛾量的多少和使用时间长短,两年在试验期间每区均同时更换了5次。试验材料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地点

本试验连续两年均设在山西省万荣县汉薛镇。处理区设在连片的6.7 hm2桃园,对照区设在相隔800 m远的1.7 hm2桃园。处理区和对照区的管理水平、生态条件基本一致,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3.1 g/kg。桃树于2003年栽植,为密集型栽植,株行距为1.2 m×2.5 m,树势整齐,均于8月底成熟采摘收获。

1.3试验方法

试验分别于2012年、2013年的4月20日,在田间悬挂迷向丝和监测诱捕器,至8月底桃收获后结束。试验为大区试验。2012年设1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3年设2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2年的处理区和2013年的处理区1相同,为连片6.7 hm2桃树,按每667 m2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4)160枚迷向丝设置,即每3~4株树上悬挂1枚,共6 000枚。为了达到立体迷向效果,迷向丝1/3悬挂在树冠的底部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1/3高度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2/3高度树杈上。对照区距离处理区800 m,面积1.7 hm2,不进行迷向丝处理。2012年处理区、2013年的处理区1及对照区的梨小食心虫防治均按照普通防治指标施用化学农药。2013年处理区2设在处理区1的中部667 m2桃园,在整个试验期间尽量不施药。

诱捕器诱蛾量调查:在处理区和对照区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设置1个监测诱捕器诱捕成虫,即每区5个诱捕器,用以种群监测。诱捕器诱芯距地面1.5 m高度。从悬挂迷向丝开始,每10 d记录1次各诱捕器的诱蛾量,并随时用镊子把粘板上的虫体清理干净。

折捎率和蛀果率调查:处理区(除2013年处理区2外)和对照区的东、南、西、北、中各随机选取3株树,即每区共15株树,每10 d记录1次调查的总嫩梢数、总果数(包括落地果)、折捎数、蛀果数,幷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处理区2随机选取的3株树,在每株树的东、南、西、北、中各方位随即选取10个嫩梢、10个果实进行调查,记载折梢数和蛀果数,并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

2结果与分析

2.1迷向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1),2012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6.55%,最高达99.56%;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8.67% ;2013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9.32%,最高达100%,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9.43%,比2012年高0.76个百分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2012年在试验期间迷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呈递增趋势,迷向效果随着代别的增加不断地提高; 2013年各代的迷向率基本稳定,都在 99%以上。

2.2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2),采用迷向防治技术后,处理区折梢率、虫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梨小食心虫对桃树嫩枝梢及果实的危害明显减轻,防效显著。

2.3梨小食心虫迷向处理区农药使用情况

2012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全年使用农药4次,对照区使用8次,减少用药4次;2013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1全年使用农药4次,处理区2全年使用农药2次,对照区全年使用农药9次,处理区1减少用药5次,处理区2减少用药7次,处理区2比处理区1减少用药2次。

摘要: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 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 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关键词: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桃园;梨小食心虫;适向性;防效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蛾科,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之一[1],主要危害桃、苹果、樱桃、杏等果树。近年来,随着万荣县桃树栽植面积的扩大和有利的生态、气候等条件,梨小食心虫在桃树上的危害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每年发生代数因气候不同而异,在万荣县一般年发生4~5代,第1、2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新梢,第3、4代幼虫主要为害果实。世代重叠,防治困难,已成为桃农最为头疼的重要害虫。目前在防治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一般年用药7~9次。过度用药不仅增加果品农药残留,加大投资,而且降低果实品质,造成了环境污染。随着有机食品的提倡与普及,传统的病虫防治方式受到了挑战。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其具有选择性。该项技术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田间天敌种群,从而对非靶标害虫也有显著防控作用。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是通过在果园内多点、高剂量人工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形成弥慢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使雄性成虫丧失对雌性成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因雄性成虫的嗅觉系统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钝化状态,失去对雌性成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雌、雄成虫交配几率大为降低,导致一代种群基数锐减[2],从而达到无害化防治的目的。梨小食心虫的交尾主要在傍晚,时间短,因此,迷向效果更有效。为此,我们连续两年做此试验,以明确性信息素迷向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为桃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性信息素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迷向诱芯简称迷向丝,长度为20 cm,内有细铁丝芯,外面包裹含有性信息素的暗红缓释胶层,整个试验期间1次悬挂,不更换。性信息素群集诱捕诱芯简称性诱芯,为灰色天然橡皮塞,反钟口形,长1.5 cm,试验期间每40 d更换一次诱芯,共换3次。诱捕器粘板根据对照区诱蛾量的多少和使用时间长短,两年在试验期间每区均同时更换了5次。试验材料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地点

本试验连续两年均设在山西省万荣县汉薛镇。处理区设在连片的6.7 hm2桃园,对照区设在相隔800 m远的1.7 hm2桃园。处理区和对照区的管理水平、生态条件基本一致,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3.1 g/kg。桃树于2003年栽植,为密集型栽植,株行距为1.2 m×2.5 m,树势整齐,均于8月底成熟采摘收获。

1.3试验方法

试验分别于2012年、2013年的4月20日,在田间悬挂迷向丝和监测诱捕器,至8月底桃收获后结束。试验为大区试验。2012年设1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3年设2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2年的处理区和2013年的处理区1相同,为连片6.7 hm2桃树,按每667 m2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4)160枚迷向丝设置,即每3~4株树上悬挂1枚,共6 000枚。为了达到立体迷向效果,迷向丝1/3悬挂在树冠的底部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1/3高度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2/3高度树杈上。对照区距离处理区800 m,面积1.7 hm2,不进行迷向丝处理。2012年处理区、2013年的处理区1及对照区的梨小食心虫防治均按照普通防治指标施用化学农药。2013年处理区2设在处理区1的中部667 m2桃园,在整个试验期间尽量不施药。

诱捕器诱蛾量调查:在处理区和对照区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设置1个监测诱捕器诱捕成虫,即每区5个诱捕器,用以种群监测。诱捕器诱芯距地面1.5 m高度。从悬挂迷向丝开始,每10 d记录1次各诱捕器的诱蛾量,并随时用镊子把粘板上的虫体清理干净。

折捎率和蛀果率调查:处理区(除2013年处理区2外)和对照区的东、南、西、北、中各随机选取3株树,即每区共15株树,每10 d记录1次调查的总嫩梢数、总果数(包括落地果)、折捎数、蛀果数,幷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处理区2随机选取的3株树,在每株树的东、南、西、北、中各方位随即选取10个嫩梢、10个果实进行调查,记载折梢数和蛀果数,并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

2结果与分析

2.1迷向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1),2012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6.55%,最高达99.56%;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8.67% ;2013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9.32%,最高达100%,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9.43%,比2012年高0.76个百分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2012年在试验期间迷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呈递增趋势,迷向效果随着代别的增加不断地提高; 2013年各代的迷向率基本稳定,都在 99%以上。

2.2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2),采用迷向防治技术后,处理区折梢率、虫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梨小食心虫对桃树嫩枝梢及果实的危害明显减轻,防效显著。

2.3梨小食心虫迷向处理区农药使用情况

2012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全年使用农药4次,对照区使用8次,减少用药4次;2013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1全年使用农药4次,处理区2全年使用农药2次,对照区全年使用农药9次,处理区1减少用药5次,处理区2减少用药7次,处理区2比处理区1减少用药2次。

摘要: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 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 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关键词: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桃园;梨小食心虫;适向性;防效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蛾科,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之一[1],主要危害桃、苹果、樱桃、杏等果树。近年来,随着万荣县桃树栽植面积的扩大和有利的生态、气候等条件,梨小食心虫在桃树上的危害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每年发生代数因气候不同而异,在万荣县一般年发生4~5代,第1、2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新梢,第3、4代幼虫主要为害果实。世代重叠,防治困难,已成为桃农最为头疼的重要害虫。目前在防治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一般年用药7~9次。过度用药不仅增加果品农药残留,加大投资,而且降低果实品质,造成了环境污染。随着有机食品的提倡与普及,传统的病虫防治方式受到了挑战。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其具有选择性。该项技术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田间天敌种群,从而对非靶标害虫也有显著防控作用。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是通过在果园内多点、高剂量人工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合成化合物,形成弥慢性信息素气味的环境,使雄性成虫丧失对雌性成虫的定向行为能力,或因雄性成虫的嗅觉系统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性信息素而处于钝化状态,失去对雌性成虫召唤的反应能力,使雌、雄成虫交配几率大为降低,导致一代种群基数锐减[2],从而达到无害化防治的目的。梨小食心虫的交尾主要在傍晚,时间短,因此,迷向效果更有效。为此,我们连续两年做此试验,以明确性信息素迷向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为桃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性信息素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迷向诱芯简称迷向丝,长度为20 cm,内有细铁丝芯,外面包裹含有性信息素的暗红缓释胶层,整个试验期间1次悬挂,不更换。性信息素群集诱捕诱芯简称性诱芯,为灰色天然橡皮塞,反钟口形,长1.5 cm,试验期间每40 d更换一次诱芯,共换3次。诱捕器粘板根据对照区诱蛾量的多少和使用时间长短,两年在试验期间每区均同时更换了5次。试验材料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地点

本试验连续两年均设在山西省万荣县汉薛镇。处理区设在连片的6.7 hm2桃园,对照区设在相隔800 m远的1.7 hm2桃园。处理区和对照区的管理水平、生态条件基本一致,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13.1 g/kg。桃树于2003年栽植,为密集型栽植,株行距为1.2 m×2.5 m,树势整齐,均于8月底成熟采摘收获。

1.3试验方法

试验分别于2012年、2013年的4月20日,在田间悬挂迷向丝和监测诱捕器,至8月底桃收获后结束。试验为大区试验。2012年设1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3年设2个处理区,1个对照区。2012年的处理区和2013年的处理区1相同,为连片6.7 hm2桃树,按每667 m2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4)160枚迷向丝设置,即每3~4株树上悬挂1枚,共6 000枚。为了达到立体迷向效果,迷向丝1/3悬挂在树冠的底部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1/3高度树杈上,1/3悬挂在树冠的2/3高度树杈上。对照区距离处理区800 m,面积1.7 hm2,不进行迷向丝处理。2012年处理区、2013年的处理区1及对照区的梨小食心虫防治均按照普通防治指标施用化学农药。2013年处理区2设在处理区1的中部667 m2桃园,在整个试验期间尽量不施药。

诱捕器诱蛾量调查:在处理区和对照区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设置1个监测诱捕器诱捕成虫,即每区5个诱捕器,用以种群监测。诱捕器诱芯距地面1.5 m高度。从悬挂迷向丝开始,每10 d记录1次各诱捕器的诱蛾量,并随时用镊子把粘板上的虫体清理干净。

折捎率和蛀果率调查:处理区(除2013年处理区2外)和对照区的东、南、西、北、中各随机选取3株树,即每区共15株树,每10 d记录1次调查的总嫩梢数、总果数(包括落地果)、折捎数、蛀果数,幷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处理区2随机选取的3株树,在每株树的东、南、西、北、中各方位随即选取10个嫩梢、10个果实进行调查,记载折梢数和蛀果数,并随即摘除危害梢和蛀果。

2结果与分析

2.1迷向诱芯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1),2012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6.55%,最高达99.56%;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8.67% ;2013年整个试验期间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最低为99.32%,最高达100%,全年平均迷向率为99.43%,比2012年高0.76个百分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2012年在试验期间迷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呈递增趋势,迷向效果随着代别的增加不断地提高; 2013年各代的迷向率基本稳定,都在 99%以上。

2.2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2),采用迷向防治技术后,处理区折梢率、虫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梨小食心虫对桃树嫩枝梢及果实的危害明显减轻,防效显著。

2.3梨小食心虫迷向处理区农药使用情况

2012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全年使用农药4次,对照区使用8次,减少用药4次;2013年性信息素迷向处理区1全年使用农药4次,处理区2全年使用农药2次,对照区全年使用农药9次,处理区1减少用药5次,处理区2减少用药7次,处理区2比处理区1减少用药2次。

猜你喜欢

食心虫桃园成虫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桃花
“室”外桃园
浅谈大豆食心虫病预防措施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