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的思考

2014-09-22李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考

摘要:团干部赴县(区)团委参与挂职锻炼,对团干部的成长,对地方共青团工作的推动及对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为校地整合资源,对接合作项目,开启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分析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的现状提出实现校地合作的路径,对高校团干部参加地方团组织挂职工作进行启发性、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团干部;挂职;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16-03

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锻炼是践行“两个全体青年”的总体要求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团干部的挂职质量,体现挂职工作的实际成效,不仅需要组织方、派出方和接收方达成共识,同时需要挂职团干注重成果转化,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在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完成县(区)级团委交办任务的同时,善于利用学校和地方各自的优势与资源,搭建校地合作项目领域平台,这对于加快推进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工作的脚步,促进挂职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效应,只有正视校地合作成果,充分挖掘合作项目,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搭建高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地方助推高校发展的平台,才能使挂职团干部更好地得到以锻促发展的目的,收获无形的价值财富,使挂职工作成为团干部、共青团和学校三者之间不断共同发展的助推器和结合体,更大化的体现挂职实践的价值。

一、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的意义

1.提升团干能力水平的实践平台。地方共青团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不断地“武装”自己来应对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县(区)级共青团工作主要分为组织、宣传、青工、青农、青联、统战、少先队、未保、预青、试点特色等内容,同时还要落实完成党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内容以及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在这样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工作环境里,高校团干部作为挂职副书记需要承担协助团市(县、区)委书记开展各项工作的职责,并且又分管条线工作和参与各种具体工作,这就需要挂职团干在工作上学会“弹钢琴”,有的放矢开展共青团工作。在文化内容和工作内容都与高校工作环境大相径庭的背景下,更需要挂职团干,熟悉并适应新环境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思维,开阔工作思路,为挂职团干自身实现角色转换,做到身心落地的同时提供了积累丰富阅历、处理复杂矛盾、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水平的实践平台。

2.推进高校团干队伍建设的举措。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是落实新时期党对共青团根本要求的现实需要,是深化青年人才提升工程、服务基层、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培养和造就青年英才,深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实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干部建设的具体实施,挂职团干通过实践锻炼,能将挂职期间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校工作中去,促进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挂职环境下的锻炼,能客观地评价高校团干的社会工作成效,对提升高校选人、用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性。

3.增强地方团委工作力量的途径。挂职团干本身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专业特长以及解读新工作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为县(区)级团委开阔视野、创新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为当地带来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在促进团的工作、服务基层发展等方面提供有效优势资源,有力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给地方建设发展提供了知识力量,通过高校助推地方发展平台,有利于基层团组织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团结广大青年服务于党政大局和经济建设发展,同时县(区)级团委存在人员力量薄弱,配备不足的现象,挂职团干的到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手紧张的局面。

二、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存在的问题

1.挂职团干认识度不强。对于为期一年的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的锻炼实践工作,挂职团干往往会因为挂职时间短而出现“打短工”的心理状况,从而使自己不能很好地投入工作,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很好地融入挂职的环境,对于眼前的工作不主动作为,认为被学校选送出去挂职锻炼后回到高校必然升值,对挂职以后个人的职业发展期望值很高,所以觉得挂职锻炼主要是去增强一段个人经历,是今后提拔升迁的一个重要性过程体验,容易产生不求有为,但求无过的错误性认识,从而导致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没有达到提升挂职人员能力水平的初衷目的,减少了挂职锻炼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2.派出单位重视度不足。当前,因挂职派出单位(高校)在团干选派人员上缺乏科学的选拔和派遣机制,导致所选择的人不适合挂职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对于挂职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在派遣人员问题上存在按资论辈或权衡照顾的思想,缺乏科学的选择性,使一些具备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在高校环境中影响报名参加挂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挂职期间的团干缺少一定的管理和关心,对于他们在挂职期间碰到的困难和需求疏于了解,进而使挂职人员的思想产生起伏和波动,使得挂职锻炼工作在高校中达不到应有的热度,降低了高校对于挂职地的促进作用。

3.接收单位评价度不全。挂职团干是中央、省里组织派下来的干部,对于县(区)级的挂职来讲,存在具体事务工作分配上的顾虑,不对挂职人员增加工作量,不给挂职人员压担子,把挂职团干视作“过客”,怀疑挂职干部对于本县(区)团委工作的实际帮助,缺少提供给挂职团干的中心性的事务工作或创造锻炼展示的价值平台,限制了挂职团干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施展。另一方面,因接受单位对挂职人员相应的考核体系不健全,使得挂职人员在完成任务上存在目的性不强、职责不明确、权责规定不到位,动力性不足的现状,与此同时在推选挂职先进个人荣誉方面缺乏一定的评选标准,形成挂职团干的“粗放型”认定,从而影响了挂职工作整体效果的放大与显现。

三、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对于校地合作领域的思考

高校团干部赴县(区)级团委挂职促进校地合作是挂职团干挂职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阅挂职人员工作成效的客观反映,更是高校和地方实现共同发展,形成“共赢”模式的“助推器”,对推动地方团建创新发展和高校教育、科研职能更好地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构建校地团委合作决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只有双方团组织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以共建共享来更好地服务各自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推动校地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1.打造志愿者服务化项目平台,促进校地团委合作共建共享。志愿者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品牌工作,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志愿者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需求,能拓宽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在巩固志愿服务传统项目的同时推动其项目的创新,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通过高校的志愿服务,地方政府能解决自身志愿队伍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依托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提升办事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辐射面,使志愿服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搭建青年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深化校地团委合作共建共享。青年是就业创业的重要人群,青年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是关乎青年自我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具体表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把毕业生转为职业者的责任,就业创业问题是高校和党政、社会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高校需要人才输送,地方需要人才引进,以形成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园定向培养、实现就业供需、推动创业项目运行开展,助推一批地方企业与高校的相关对口专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地方、学校、就业学生三方利益共同体,围绕利益共存、利益共同来具体运作,在解决人才供需的同时增强地方团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

3.构建科技文化合作项目平台,扩大校地团委合作共建共享。科技文化是高校和地方发展的主旋律,双方可以围绕共青团发展建设,结合各自的工作重点,根据上级团组织的调研精神,开展科研课题合作项目,推动校地间团组织的建设,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双方以具体科技文化项目为载体,通过专家参与、互访互学、协作承办等形式开展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高校有技术、有项目,地方有政策、有财政,把地方企业的创新创业经验带入高校,同时把高校的知识力量和科技优势带给企业,从高校引入科技和项目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团结广大青年服务于党政大局和社会发展,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将校地合作的领域由点到面地扩大性发展,定能推动校地“并驾齐驱”,实现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晶.高校团干部赴县(区)团委挂职锻炼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06).

[2]易庆红.干部外派挂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6,(11).

[3]袁新.共青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4).

[4]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李斌(1985—),男,本科,浙江嘉兴,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