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的窑洞

2014-09-21祁玉江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窑洞陕北延安

祁玉江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居住风格。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修房建屋不像辽阔的草原所营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广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挖掘窑洞了。

陕北人习惯于修窑洞、居住窑洞。这种习惯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迄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以我猜测,先祖们从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来,从大树冠中迁下来,来到这千山万壑的深山中,便开始寻找和挖掘安营扎寨、遮风避雨、繁衍生息的场所了。可以想象,那时的生产力和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山里条件十分艰苦,营造一个居住的地方实属不易!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我们的先祖,他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终于在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开朗。于是就在经过亿万年堆积起来的不软不硬的黄土残塬断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样子掘洞而居,以树枝杂草当床,将石块、木料堆在洞口防御外敌,后来才慢慢有了简易的门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的建筑类型形式多样。由最初的黄土、焦土窑洞发展到接口石窑、接口砖窑和生墩石窑、生墩砖窑,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窑洞了。当然,土窑洞虽然简陋,但挖起来容易,省工省钱,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穷苦人逼迫所为;光景稍好一点的庄户人家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头或烧制的青砖在土窑洞的窑面砌上一层,再压上遮雨的青石板窑檐,名曰接口窑洞;光景好的人家便纯粹用石料或砖块仿照土窑洞的形式,修筑成窑洞,号称生墩石窑或生墩砖窑,这种窑洞既坚固耐用,又宽敞明亮,曾引来多少穷苦人家的羡慕和梦想!

陕北窑洞不论哪种类型,普遍都留有窗户。窗户有大有小,有半圆形也有正方形,以半圆窗户居多。圆窗下根据门的所在位置,在门口边配有对称的小方窗或小单窗。门窗一般采用的是当地适生的杨树、榆树、柳树等上等木料,经过木匠精心加工制作成方格子窗户,有的庄户人家,还让技艺高超的匠人,将窗棂子套成诸如“卍”字、“丁”字形之类的图案,煞是美观实用!做成的窗户在靠窑里的一面糊上白麻纸,一方面起到遮挡风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气透光。

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很适宜人们居住。其原因,陕北乡下人不像城里人住的是楼房,睡的是床铺,取暖用的是暖气;而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取暖用的是煤炭或者柴火。早在打土窑时就将靠窑掌处不完全挖完,留下一个高一米左右的土台子,作为盘炕的地方。待土窑打成后,就在平整好的土台子上横着挖开三条炕洞,三条炕洞的两头最终分别交汇在一起,一头连着灶膛,一头通向烟囱。做饭烧水的时候,灶口的火焰,通过炉膛,穿过炕洞,最后蹿上烟囱,这个过程自然会将土炕烘热。人们睡在铺了竽席、毛毡和被褥的土炕上,不像睡在楼房里的床铺上,感觉如同空中楼阁;而是接了地气,与母亲大地零距离接触,真正融为一体,睡得舒心踏实,睡得香甜酣畅!

小小陕北窑洞里,英才云集。戍守关塞、抵御外敌的一代名将蒙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伟大的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在这里的土窑洞里居住过,至今都让陕北人引以为豪,传为佳话。闯王李自成,农民领袖高迎祥、张献忠等从土窑洞里横空出世,揭竿而起,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传奇。西北革命元老、陕北文化导师李子洲、“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与谢子长等革命志士在陕北的窑洞里,曾经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坐在土炕上促膝长谈,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向当地反动武装打响了第一枪,创立了陕北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落脚陕北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最值得称颂和难以忘怀的是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北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在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陕北的窑洞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大熔炉。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创办了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33所高中等院校、5所中学以及保育院,培养了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当时延安的政治气氛很浓,民主意识很强,国统区许多有识之士弃暗投明,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围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投入到火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先后有10余万进步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先进文化和革命理想教育,奔赴前线,开展对敌斗争,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窑洞里出马列主义,出真理。在延安的窑洞里,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不朽的光辉著作。在《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8篇著作中,就有9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写成的。在凤凰山麓、在枣园、在杨家岭,窑洞里的灯火彻夜不熄,照亮了全国,辉映了全世界。在陕北的窑洞里,党中央、毛主席还先后召开了洛川会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做出了关乎党、军队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陕北延安,边区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开展了“精兵简政”和军民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种菜,周恩来、朱德带头纺线,王震等将军率领359旅战士前往南泥湾垦荒屯田,使党中央、边区军民度过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锁围剿最为困难的时期,用小米加步枪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同时,党中央在这里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决定,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指引中国革命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

陕北的窑洞,一头牵着农家,一头系着国家。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陕北窑洞,仍倍感鼓舞……

endprint

猜你喜欢

窑洞陕北延安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陕北窑洞民居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