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

2014-09-21刘凯华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启示

刘凯华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家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它为当代的文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本文通过探索接受美学理论对于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来构建一个全新的音乐鉴赏教育模式,使音乐能在教学课堂上发挥它真正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 音乐鉴赏教学 启示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音乐鉴赏作为一门教育课程,与其它艺术课程一样,是构成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主要方法。音乐鉴赏教学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音乐鉴赏教学一直被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所感染,只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想像创造力,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重认知、轻审美”的现象。下文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各种观点,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的启示,改变我们对音乐鉴赏教育的认知。

一、概述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是在1967年的德国,文学史教授姚斯提出来的。接受美学是从接受出发,让受众能接受,以接受者为主体的学说。接受美学的研究重点虽然是以文学的接受为主,但艺术与文学一样,同样需要被受众接受。对于接受美学理论,不少的名人志士都对它做出过相关的解释,提出了许多观点与看法。

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是“读者中心论”,它重视的是读者对于文学的能动性、接受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创造性。在接受美学理论中,一部文学作品的组成和成功少不了读者对于该作品的阅读及阅读后所感,不像其他文艺理论一样,只注重读者对于文艺作品的被动接受,它是以读者的能动创造性为中心的,而且对于这种能动性给定了足够的空间来发挥。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看来,它是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造,是文学作品真正成功的重要表现。以此来看,接受美学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姚斯文学史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期待视野”的理论,它指的是读者在欣赏一部作品时,通过读者本身的阅历和经验来组成的一个定向思维。在一个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对于要接受的对象,是对作品的“客观化”。一部作品的成功产生,少不了“客观化”。对于一个作品,必须要有客观的标准,才能被读者接受,这个客观的标准即是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美学”在接受美学理论里看来,是接受过程的基础保证,因为它既是对文学作品能够被读者阅读理解的基础,又是对读者的限制。

在创立接受美学理论之初,接受美学的代表之一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这一思想。对于这一思想的阐述,他在各种著述中都提到过,如《阅读行为》、《本文的召唤结构》等。伊瑟尔认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未定观点和空白处,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补充。而文学作品里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不是为了要读者来对它充实,它更注重的是这部作品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交流,通过这些空白处来召唤读者,来激发读者内心的想象去理解作品。这种“召唤结构”思想,是对读者激发想象力和多元理解作品的非常手段。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于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理论虽然研究的主体是文学,但是音乐与文学同样需要被受众接受。音乐鉴赏在音乐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音乐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手段,是学生能够接受音乐创作技能和音乐表演欣赏的方式。接受美学理论强调的是接受者,音乐鉴赏强调的是受众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以审美为中心正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的表现。因此,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对于音乐鉴赏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读者中心论”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

“读者中心论”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一个最主要的启示,即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出发。虽然“读者中心论”是相对于文学来说的,但是它的“读者与作品”即是音乐鉴赏教学里的学生与音乐作品。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一种接受的表现。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想学生获得一个好的审美状态,音乐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这是老师进行教学时首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能被学生很好的接受,需要教师好好把握。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是自己喜欢的音乐才会将它当作审美对象,能够跟着音乐进入好的审美情境,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或者难听的,学生就很难对它进行审美了。而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对音乐的选择上非常重视。

在对音乐的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积极参与和一个好的审美体验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丰富的方式,具有创造性。因此,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要确定审美主体的重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点。在音乐鉴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充分理解接受这个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带动学生对音乐作品审美鉴赏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多种审美体验,通过引导来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审美状态。

(二)“期待视野”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

“期待视野”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表现,同样适用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中。在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上,“期待视野”是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内在的审美期待,它存在于学生内心潜意识里的审美结构中。学生的“期待视野”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审美经验,还有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地位、思想想法不同,对于音乐作品鉴赏得出的审美体验也是存在差异的。上文就有提到过,在接受美学理论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被学生很好的接受,由于音乐作品的风格,不管是地域特色、时代背景还是音乐类型等各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审美的差异。举个例子,在部队从军的军人,他们对于革命歌曲比较感兴趣;少数名族部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于音乐的创作上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喜欢年代古老的音乐,而对当下流行的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些差异也为欣赏音乐作品而感受到的审美体验带来了差异。时代背景等因素构成了学生的“期待视野”,而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他们具备相辅相成的关系。endprint

“期待视野”为音乐鉴赏教学给出了相对应的启示,教师在音乐鉴赏教育的课堂上,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审美期待,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期待,这些都是将学生作为中心主体的具体表现。每个学生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期待,这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做到将音乐作品和学生的“期待视野”相迎合而又适度错位,是很难掌握的。复杂的音乐形式,学生会因为难懂而对它不感兴趣;而简单的音乐形式,又不能最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这两种情况都不适合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期待视野”表现的虽然是主体的个性化,但并不能说不存在丝毫共性。教师对于音乐鉴赏教学,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一个统一的主体。而他们有一个共性,都处于同一时代,年龄也几乎一样,因此他们内心的“期待视野”也是有一定共性的。老师要把握这个共性,了解学生共性所具备的特点,从这个特点出发,来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尺度。

老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片面的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就是选择一部音乐作品,随便放给学生听。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参与性;其次可以在课前进行调查,以问卷或者访谈的形式去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掌握差异;最后要合适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音乐鉴赏教学。

(三)“召唤结构”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只注重老师的讲解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在音乐鉴赏教学上,老师怕学生不能理解音乐知识而进行透彻的讲解,这样做反而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音乐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而接受美学里的“召唤结构”,为音乐鉴赏教育带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想象空间的启示。老师要利用“召唤结构”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对于课本的教学应该适度进行。在音乐鉴赏教学课上,应该少讲多想。音乐教学本就是一种需要静静聆听的艺术,老师的讲解远远不如学生亲身感受。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老师不要插入讲解,破坏音乐鉴赏教育的审美体验。老师在教育课堂上,应该把握好讲解时机,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需要学生想象的时候,要调动学生想象力,做到井井有条,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只要有主体的存在就有对主体的不同理解。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所留“空白”与“未定点”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对作品的理解。相反,作品内容越充实、指向越明确,学生参与作品的主观想象就越少。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若学生的审美倾向不同,审美理解就会有所差异。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差异和多元的审美理解,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才能充分发挥,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审美的必要手段。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审美上来。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与学生有机结合,用审美规律来指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与音乐打交道。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把握。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音乐鉴赏教育的真正意义,将音乐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邓炜.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能动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高盼.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刘伊萌.关于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若干思考[J].青春岁月,2013,(10).

[4]石开斌.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的大众文化之审美解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