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论的结构主义阅读
2014-09-21熊晶
熊晶
摘要:本文将结构主义文论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分别分析了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从而分别看出了两篇文章的隐性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关键词:结构主义 历时性 语篇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阔、深远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气势冲击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它所确立的对文化各领域所采取的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深深渗透进了西方思想,并通过后结构主义影响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结构主义的先驱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区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他的学说对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建立有重要影响,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结构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支,但我们能够从所有的结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
关于第一个近似点,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转换规律的作用,转换体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实。而且,这种种转换并不是在这个体系的领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总而言之,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关于第二个近似点,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译:公式化〕的。不过这可以是指在发现结构之后很久,或者是紧接着在发现结构的初期阶段。需要说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结构乃是理论家的任务,然而结构本身对于理论家而言是独立的;这个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数理逻辑方程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控制论模式作为中间阶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过渡阶段,这要取决于理论家的决定。对于他所发现的结构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去加以说明。
而结构主义文论,则从语言学出发又超越语言学的限制,公开打出“反人本主义”的旗帜,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达到人文科学的科学化,归根结蒂是要寻求思维的恒定结构。结构作为一个形式范畴,存在于一种超验的关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摆脱了偶然性与随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时它又存在于共时的水平关系和历时的垂直关系的对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见的“网”,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结构主义文论风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尽管它的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后来很快被后结构主义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遗产,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较,注意作品与其他作品联系,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却影响了其后众多的人文学科。
结构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经常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神话,戏剧等的评论,在学术论文的评论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下面,笔者拟使用结构主义批评常用的结构转换性来分两篇音乐学文章: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载于《人民音乐》1998年第八期,34~41页), 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16~22页)。
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分为透视和反思两大部分,在透视部分中,以历时性研究为主线,分析了古希腊音乐、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音乐,对于每个时代的音乐,都从1、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2、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和3、个性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我们可以将透视部分的结构用以下表格来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写作逻辑的描述,着重体现了五个历史时期(古希腊音乐及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的共时性音乐特征,而表二则是根据结构转换原则把原作解构再建构得到的结构,体现了三个音乐特征(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个性化程度)在五个历史时期的历时性变化。
这样,经过二维转换后,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在音乐特征方面,看到的将不再是音乐特征的断代史,而是它们发展的整体脉络,如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它在五个历史时期变化的规律,即:
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洋洋洒洒数万字,以29个小标题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见地深刻,妙笔生花,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然而,我们在阅读时却隐隐感到,文章的结构比较复杂,很多的闪光点散落于文章各处,不便于我们进行更系统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笔者在此应用结构转化的方法,将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结构:
这样再看此文,其结构的清晰度就提高了。当然,这里笔者选择演奏心得(技术类)、表演美学、音乐哲学、音乐教学法、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音乐创作原则六项作为总结的合并项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此文,得到类似的结构。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理清文章语篇逻辑性结构的工具,将其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08).
[3]刘德海.凿河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endprint
摘要:本文将结构主义文论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分别分析了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从而分别看出了两篇文章的隐性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关键词:结构主义 历时性 语篇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阔、深远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气势冲击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它所确立的对文化各领域所采取的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深深渗透进了西方思想,并通过后结构主义影响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结构主义的先驱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区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他的学说对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建立有重要影响,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结构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支,但我们能够从所有的结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
关于第一个近似点,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转换规律的作用,转换体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实。而且,这种种转换并不是在这个体系的领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总而言之,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关于第二个近似点,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译:公式化〕的。不过这可以是指在发现结构之后很久,或者是紧接着在发现结构的初期阶段。需要说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结构乃是理论家的任务,然而结构本身对于理论家而言是独立的;这个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数理逻辑方程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控制论模式作为中间阶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过渡阶段,这要取决于理论家的决定。对于他所发现的结构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去加以说明。
而结构主义文论,则从语言学出发又超越语言学的限制,公开打出“反人本主义”的旗帜,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达到人文科学的科学化,归根结蒂是要寻求思维的恒定结构。结构作为一个形式范畴,存在于一种超验的关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摆脱了偶然性与随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时它又存在于共时的水平关系和历时的垂直关系的对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见的“网”,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结构主义文论风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尽管它的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后来很快被后结构主义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遗产,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较,注意作品与其他作品联系,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却影响了其后众多的人文学科。
结构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经常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神话,戏剧等的评论,在学术论文的评论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下面,笔者拟使用结构主义批评常用的结构转换性来分两篇音乐学文章: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载于《人民音乐》1998年第八期,34~41页), 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16~22页)。
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分为透视和反思两大部分,在透视部分中,以历时性研究为主线,分析了古希腊音乐、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音乐,对于每个时代的音乐,都从1、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2、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和3、个性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我们可以将透视部分的结构用以下表格来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写作逻辑的描述,着重体现了五个历史时期(古希腊音乐及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的共时性音乐特征,而表二则是根据结构转换原则把原作解构再建构得到的结构,体现了三个音乐特征(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个性化程度)在五个历史时期的历时性变化。
这样,经过二维转换后,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在音乐特征方面,看到的将不再是音乐特征的断代史,而是它们发展的整体脉络,如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它在五个历史时期变化的规律,即:
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洋洋洒洒数万字,以29个小标题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见地深刻,妙笔生花,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然而,我们在阅读时却隐隐感到,文章的结构比较复杂,很多的闪光点散落于文章各处,不便于我们进行更系统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笔者在此应用结构转化的方法,将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结构:
这样再看此文,其结构的清晰度就提高了。当然,这里笔者选择演奏心得(技术类)、表演美学、音乐哲学、音乐教学法、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音乐创作原则六项作为总结的合并项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此文,得到类似的结构。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理清文章语篇逻辑性结构的工具,将其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08).
[3]刘德海.凿河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endprint
摘要:本文将结构主义文论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分别分析了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从而分别看出了两篇文章的隐性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关键词:结构主义 历时性 语篇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阔、深远的文化思潮,在西方60年代以磅礴的气势冲击了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它所确立的对文化各领域所采取的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深深渗透进了西方思想,并通过后结构主义影响了其后所有的文化思潮。
结构主义的先驱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区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中的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他的学说对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建立有重要影响,被称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结构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支,但我们能够从所有的结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
关于第一个近似点,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转换规律的作用,转换体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实。而且,这种种转换并不是在这个体系的领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总而言之,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关于第二个近似点,结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译:公式化〕的。不过这可以是指在发现结构之后很久,或者是紧接着在发现结构的初期阶段。需要说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结构乃是理论家的任务,然而结构本身对于理论家而言是独立的;这个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数理逻辑方程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控制论模式作为中间阶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过渡阶段,这要取决于理论家的决定。对于他所发现的结构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去加以说明。
而结构主义文论,则从语言学出发又超越语言学的限制,公开打出“反人本主义”的旗帜,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达到人文科学的科学化,归根结蒂是要寻求思维的恒定结构。结构作为一个形式范畴,存在于一种超验的关系模式之中,它既是摆脱了偶然性与随意性的永恒之物,同时它又存在于共时的水平关系和历时的垂直关系的对立之中,是事物背后看不见的“网”,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结构主义文论风靡了50-60年代的西方,尽管它的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后来很快被后结构主义所取代,但它留下的遗产,即注意采取多角度和比较,注意作品与其他作品联系,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却影响了其后众多的人文学科。
结构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经常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神话,戏剧等的评论,在学术论文的评论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下面,笔者拟使用结构主义批评常用的结构转换性来分两篇音乐学文章: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载于《人民音乐》1998年第八期,34~41页), 和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16~22页)。
于润洋先生的《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分为透视和反思两大部分,在透视部分中,以历时性研究为主线,分析了古希腊音乐、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音乐,对于每个时代的音乐,都从1、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2、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和3、个性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我们可以将透视部分的结构用以下表格来表示:
表一是作者的写作逻辑的描述,着重体现了五个历史时期(古希腊音乐及早期基督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的共时性音乐特征,而表二则是根据结构转换原则把原作解构再建构得到的结构,体现了三个音乐特征(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个性化程度)在五个历史时期的历时性变化。
这样,经过二维转换后,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在音乐特征方面,看到的将不再是音乐特征的断代史,而是它们发展的整体脉络,如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它在五个历史时期变化的规律,即:
刘德海先生的《凿河篇》洋洋洒洒数万字,以29个小标题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见地深刻,妙笔生花,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然而,我们在阅读时却隐隐感到,文章的结构比较复杂,很多的闪光点散落于文章各处,不便于我们进行更系统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于是,笔者在此应用结构转化的方法,将文章解析成以下的新结构:
这样再看此文,其结构的清晰度就提高了。当然,这里笔者选择演奏心得(技术类)、表演美学、音乐哲学、音乐教学法、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音乐创作原则六项作为总结的合并项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此文,得到类似的结构。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理清文章语篇逻辑性结构的工具,将其应用于音乐学文献的解读,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篇的深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于润洋.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J].人民音乐,1998,(08).
[3]刘德海.凿河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