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尝试

2014-09-21廖颖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古文字学习动机文言文

摘 要: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而文言文教学现在已经成为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汉字的简化,使学习文言汉字的难度加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的最初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古文字字形演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设置、古文字法的创新教学及其意义,这三方面对文言文创新教法进行研究尝试。

关键词:学习动机 古文字 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受到学生的排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师迫切解决的难题。“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1]。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一直被认为是教学中的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也是学习其他目标的基石,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在字、词的理解上。

在利用古文字知识创新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特别重要。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借鉴古文字学知识,引进趣味学习,重视字词释义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联想、形象化学习,克服就字论字、就词讲词的毛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奠定文言文基础,从而达到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同时,便于学生有效地做到学习心理学所说的变式练习。

同时,汉字的简化,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现在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学,都是死记硬背文言字义。这就如同只教“规则”,而没有教“理论”。史宾赛“指责教规则的作法,认为那办法只给与有经验的知识,只产生一个理解的表面而无实质。为了词而牺牲了内容”。“得来容易,去得也容易”[2]。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注重“理论”的教导。而利用古文字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最初意思,这就相当于之根,那么不管这个字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种文章中,万变不离其宗。“记住规则和掌握原理的心智间的差异,就像一个是一堆杂乱的材料,而另一个是把同一材料组成了整体,各部分都链接在一起”[3]。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

笔者发现,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研究一般局限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注意文言文的诵读,拓宽学生的文言文知识面。若在不能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诵读或阅读,只会事倍功半。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以致用。根据皮亚杰的记忆衰退理论,“所有的记忆都涉及中枢神经的变化,据认为,信息加工留下一条痕迹,这种痕迹如不经常使用就会衰退,正如一条曾是清晰的小径,如无人在上面行走就会变得模糊起来。曾有鲜明的印象的事物,由于不使用而几乎消失”[4]。所以,如何在有效的记忆中实现教学效果的呈现,是教学和学习中比较迫切的要求。

(一)结合古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解释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

古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就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是几种最基本的构字方法,例如:《劝学》中的“利”字,从刀,从禾,造意是以刀断禾,由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引申为敏捷、快等意思;“然”字,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自然就可以想到燃烧、引火点着的意思;“絕”,会意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为把丝弄断。

在此,充分利用古文字对文字追本溯源的特点,将文言文课本中重要的字进行追本溯源,找出其在古文字学中相对应的本义以及引申义等,使学生对该字从意义上有更全面的了解,在阅读课外文言文读物时也不至于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想象力,发散、联想达到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使文言文更加直接具体,能够减轻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负担。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汉语知识,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古文字的直绘物象法

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直绘物象来表达文字意思的。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能够通过看图而对文字的意思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教师苦于教学方法枯燥,抠字词、串讲、内容分析,很难翻出新意;学生苦于文言文时代久远,内容艰深。因此,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帮助解释文言词义和用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字的系统知识。乌申斯基曾提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段的,毫不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5]

以《劝学》中的“临”字为例:“臨:会意字。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引申义:①照臨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左轉·昭公三年》;②面對(上對下、尊對卑)臨眾發政而治民。——《墨子·尚賢下》。把酒臨風。——宋·范仲淹《岳陽樓記》;③碰上、逢著 臨財無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④又讀作lin(四聲)在古代是哭的意思。臨,哭也。——《集韻》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左轉·宣公十二年》”[6]。

看简化的“临”字,很难想到“临”字代表的意思。如果结合字的演变,很容易明白这如一个人在俯视某个东西,其本意就是“从高处往低处察看”。其延伸义就不难理解。

再如“立”字,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为笔直地站立。持璧卻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引申义:①引申為站得住,指立身處世。三十而立。——《論語·為政》;②引申為建立、樹立、設立。立宗廟於薛。——《戰國策·齊策》;③又引申為使登上某一地位。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墨子·尚同上》;④由站立虛化為副詞,立刻馬上。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鴻門宴》[7]。

本意“一个人站在地上”,简单明了。结合图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不用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三、教学的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遵循认知学习理论,能有效地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古文字不仅是汉字原始形态的体现,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教学目标。

(一)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利用古文字方面的知识来实现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机。许多教育学家把引起求知欲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他们认为“儿童天性敏感,好奇,好问,好思,有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情趣,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因势利导,就能将学生的求知冲动转化为指向教学目的的强劲动力”[8]。

将枯燥单个的文言字词,放到古文字的演变中来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起对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类似于寓教于乐,能“引导学生在玩(游戏)中学,在做中学,在研(探究)中学,在劳动和生活中学,在各种亲自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学[9]”。这种在教学和学习中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对知识的变式练习,不仅能够减轻学生死记硬背古字词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良性循环,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都是有利的。

(二)自主学习与文化传承

通过将古文字知识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发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在。教学中可以用小组合作法、竞赛法让学生对字、词进行追本溯源,自己查阅资料,搜寻字形演变的图例,然后向同学们展示成果,结合自身在探究过程中的理解发现讲解字词。

在坚持巩固性原则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以及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来巩固知识。”[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参与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观念。不仅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动力,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枯燥学习转变为趣味学习。

古文字作为文言的载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学生通过对古文字学的了解,能够自主地追溯中国历史文化起源及其发展,彼时,我们不单单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了某字、词的意思,还能探究到更多“背后的故事”,追寻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汉字的构形意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包含造字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以及当时信以为实的神话内容等。如商代是笃信鬼神的时代,无论是关乎国家大事的战争、祭祀,还是关乎日常生活的天气、收成、打猎、疾病、做梦等,甚至连生男生女都要向神明问询吉凶。而他们往往将这些占卜的详细记录刻印在龟甲兽骨之上,即今天被世人奉为至宝的甲骨文。

总之,可以说历史背景是汉字构造的源泉,而汉字字形则是特定历史状况的反映。这是一个了解历史、传承历史以及传播历史的重要机会。

注释:

[1][8][9][10]王道俊,郭文安等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第184页,第201页,第227页。

[2][3][英]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第97页。

[4][美]罗伯特·L·索尔索著,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5][苏]哈尔拉莫夫著,丁酉成等译:《教育学教程》,教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6][7]万超彬,王玉珏等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2页,第2706页。

参考文献:

[1]洪显利著.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廖颖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430070)

猜你喜欢

古文字学习动机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