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根》中体现的非洲文化传统

2014-09-21于晓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亚历克斯哈里

摘 要:《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代表作,它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并以黑人的生活为主题,不仅反映了黑人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还挖掘非洲文化之根。在小说中有众多关于黑人文化传统的描写,诸如:神话、成人训练、葬礼等,本文对小说《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传统加以简单阐述。

关键词:亚历克斯·哈里 《根》 黑人文化传统

《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Root:The Sage of an American Family)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Alex Haley)的代表作,自1976年出版后,就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同年,《根》被改编成同名12集电视剧,该剧持续播放一周左右,引起了收视高潮,大约有1亿3千万美国人收看,创历史新高。之后,《根》被翻译成37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国,它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并以黑人的生活为主题,不仅反映了黑人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还挖掘非洲文化之根。《根》的出版一时引起了一股黑人寻根之风,对后来黑人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作家亚历克斯·哈里

亚历克斯·哈里,非洲裔美国作家。192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伊萨卡,其父为康奈尔大学的农学教授。15岁时被奥尔康州立大学录取,但两年后退学。18岁时参军,并正式成为一名水警,他的军人生活长达21年。

哈里早在服兵役初期,就立志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并萌生了写一部寻根文学的想法。再加上哈里自小就经常听到长辈们讲述关于他们家族历史的传说,更加激发了他寻找家族根源的愿望,希望弄清楚他的祖先是如何来到美国、如何在美国生存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里频繁出入于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等地,对美国三大洲五十多个图书馆进行考察研究。经过十二年的探索,通过对七代人经历的追溯,哈里终于寻到自己家族的“根”——西非冈比亚河岸的嘉福村,并成功创作了《根》这部小说。

《根》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也使得哈里一举成名。《费城通讯》曾称赞它“是对美国文学杰出不朽的贡献”,为黑人文学指出一条新的方向。《匹兹堡新闻》也认为“所有识字的美国人都应该阅读”,并称其为“一份强有力的文献”。《根》的出现,让许多非洲裔的黑人后代以及一些其他肤色的人们受到它的影响,想找出自己家族的来源,他们开始进入档案馆、户口统计局等地,查询自己祖先的来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奴隶制罪恶的认识,进一步引发了对黑人的同情,有人甚至说,如果这部小说出现在六十年代种族关系紧张之际,可能会引起一场战争。教育界,美国270多所大学将《根》列为必读书目之一,1977年4月,美国国家书籍奖金委员会授予《根》历史特等奖,以表彰这部“非虚构的历史作品”。

二、小说《根》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内容

(一)小说《根》的时代背景

小说《根》以美国几百年的奴隶制为背景,反映了奴隶制统治下黑人的血泪史,涉及到众多的种族问题、文化问题。

17世纪,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种植园经济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向美洲输入的黑奴数量也迅速增加。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抵达美国弗吉尼亚州,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黑奴血泪史。为了控制奴隶,鞭打等暴力行为是司空见惯的。除此之外,白人还禁止奴隶读书、写字,使其长期处于一种无知、依附、恐惧的状态,在精神和肉体上进行双层压制,使其成为“最粗糙、最笨重,却很难损害的劳动工具”。他们将奴隶训练成会干活的机器人,但却“防止奴隶学会照顾自己”。黑奴受人鱼肉、遭人凌辱的现象比比皆是。孩子被强行从父母身边带走,夫妻被暴虐拆散,据统计,约每六对夫妻中就会有一对遭殃。奴隶主在夺取奴隶思想的同时,还会夺取奴隶自己民族的传统。每个被贩卖到美洲的奴隶,都会被奴隶主“赐予”一个新的名字,他们禁止奴隶使用原来的姓氏,使奴隶忘却自己过去的一切,奴隶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也逐渐消失。

18世纪,奴隶贸易达到高潮,每年大约有六万黑奴被运至大西洋彼岸。几个世纪以来,至少有一千万黑奴被运到美洲充当奴隶,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黑人死于贩卖的途中。他们或因疾病而亡,或因逃跑而死,或是被杀,或是被监禁,黑人在奴隶船上奋力挣扎,叫天不应,呼地不灵。穿梭于大西洋的奴隶船不计其数,奴隶像货物一样装于船底,他们带着镣铐痛苦的哀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耻辱。何为文明?何为野蛮?何为未开化?白人声称黑奴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正是那未开化人的行为,他们依仗先进的生产力,对冷兵器时代的黑人进行肆意的滥杀、掠夺,还要为自己找理由说黑人是天生愚笨的,奴隶并不适合学习。几乎所有的奴隶都是文盲,如果奴隶偷偷学习,就会被主人卖掉,甚至杀死。奴隶中的女性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白人夺取她们的贞操,生下的孩子也被认为是主人的财产。奴隶丢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化、黑人基因,形成一个区别于非洲黑人的种族——美国黑人。

19世纪,奴隶制成为阻碍美国发展的一大瓶颈,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新兴势力展开斗争,最终引发内战。广大黑奴渴望自由,不甘被奴役的生活,卷入这场战争中。在战争期间,白人对黑人滥施淫威,黑人因怨恨而杀死白人的现象层出不穷。一位联邦上校曾说:“打死一个黑人,他们不认为是谋杀:白人男子夺去黑人女子的贞操,不是诱奸;夺取黑人的财产不是抢劫。”[1]经过了长达四年的血雨腥风,新兴资产阶级最终取得胜利,黑奴得到解放。但对于黑奴来说,自由既解放了他们,又使他们陷入迷茫之中。长期被奴役,使他们只知道完成主人分配的任务,却不知如何自己生活。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财产,被骗、被敲诈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意味着他们又掉入了一个还不清的债窝之中,处于一种债务劳逸的状态。黑人就业遭到歧视,长期处于一种贫困之中。直至现在,黑人的生活水平也处于下层,使黑人处于一种同病相怜的认同中。

小说《根》正是以此为背景来写成的,它揭示了奴隶制的黑暗,反映了广大黑奴在白人压迫下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压迫者的残酷与无情。从非洲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到奴隶船上痛苦哀鸣,再到种植园黑人遥遥无期的苦役,这强烈的反差,使读者读起来惊心动魄,仿佛那一幕幕血泪史就近在眼前。

(二)小说《根》的内容

《根》的副标题为《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正是讲述了作者自己家族的发源史。

1750年早春,一个叫康达的黑人男孩在西非冈比亚河岸的嘉福村出生,这个男孩就是作者的上推七代的祖先,他的出生带着阿拉神的祝福和父母的期盼。在嘉福村,人们过着朴素、和谐的生活。这里没有现今的机器工具,老妇人用木杵舂谷作传统的早粥,男人用弯柄短锄在田地工作,女人照顾男人、孩子以及属于自己的稻田,男孩(成人礼前)则要负责父亲的羊群。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井井有序。在播种和丰收季节,人们歌舞并祈祷阿拉神的保佑;农闲时期,有人会去旅行拜访亲朋好友,在途中,会受到其他村落的热情招待;村中诸事无论大小都由长老议事会决定……这一切都显示了村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如此,在这里,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统一的,这里没有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污染,而有浓郁的麝香味弥漫在红树林中,还有草木的混杂气味漂浮在河岸两旁。小舟掠过,惊醒了熟睡的狒狒,吓跑了鼻子直喷热气的野猪,林中百鸟齐鸣,空中众鸟齐飞,甚至有鱼跃到独木舟中……康达在这里由一个放养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完成了成人训练的曼丁喀族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由于“土霸”的到来而被打破。当康达有一次独自外出,为弟弟拉明砍木头做鼓架的时候,他被一群“土霸”捉住,并带到了一条大船上。康达被关到船底,全身赤裸,身带枷锁。他的背被抽打得伤痕累累,身上被烙上“LL”的字样,黑暗的牢笼、凄厉的惨叫,奴隶船变成了人间地狱的翻版。经过四个半月的奴役,康达被运到美国。在美国,他多次逃跑,被鞭打、挨饿,在一次逃跑过程中,甚至被砍掉了脚掌。但他始终忘不了自己是一个曼丁喀族战士,一个真正的非洲人。他教给自己的女儿非洲话、非洲传统,让自己的子孙不能忘记自己。

三、《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

(一)仪式

就像中国古代女子“及笄”,男子“加冠”一样,《根》中也体现了众多非洲人一生要经历仪式,大体上可概括为:命名仪式、成人仪式、葬礼仪式等。

1.命名仪式

命名仪式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仪式,传统上是在婴儿出生的第八天举行。举行命名仪式时,村民聚在新生儿家门口祝贺,妇女头顶葫芦瓢,里面装有庆典用的酸奶和甜糕。村长、祭师、小孩将来的老师都会到场。在命名仪式上,母亲剪去婴儿头上一小撮头发。祭师先对着酸奶和糕点祈祷,然后对着婴儿祈祷,恳求阿拉神赐予婴儿长命百岁,并赐予他精神和力量。父亲从母亲手中接过婴儿,在众目睽睽下,对着婴儿的耳朵轻喃三次婴儿的名字,这是第一次说出婴儿的名字,因为曼丁喀族的人们都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第一个知道自己的名字。在晚上,父亲会带着婴儿出村,在皎月耀星之下,父亲将婴儿高举并对其说:“看呀!这是唯一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

名字,承担着父辈的希望,承担着阿拉神的祝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在被贩卖到美国后主人给他改名为“托比”时,他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对他而言,失去了名字就等于失去了与非洲的联系,失去了自己的“根”。主人用尽方法让他接受“托比”这个名字,但最终的结果是“托比”只是在主人面前、在白人面前的称呼,而“康达”是在所有黑皮肤同胞面前的称呼,“康达”这个名字深深地烙在他的精神上。

在女儿济茜出生后,康达按照非洲的传统为女儿举行命名仪式,让她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让她成为一个曼丁喀族姑娘:

在皎洁的月光和明亮闪烁的星空下,康达高高地抱起他的婴儿,翻开他手上的毛毯,那样婴儿的右耳才能接触到他的嘴唇。然后他慢慢地且清晰地用曼丁喀语在婴儿的小耳朵边轻声地喊了三声:“你的名字叫济茜,你的名字叫济茜,你的名字叫济茜。”[2]

2.成人仪式

成人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存在过。成人仪式是非洲黑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仪式,在非洲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的一生被划分成若干的阶段,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必须经过一定的仪式。如果一个人无法完成成人训练,他将永远被认为是小孩,村民不允许他结婚。在小说《根》中,康达和他的同龄人也经历了持续四个月的成人训练。

嘉福村接受成人训练的男孩年龄在十到十五岁之间,他们来到一个远离村庄的地方,四个月后以男人的身份归来。晚上,男孩们被一个白布套套住头,第二天先经历一阵拳打脚踢,然后由父亲雇来的奴隶将他们引导走向“裘裘鲁”。“康古拉”舞者跳跃至空中,挥舞着矛戟,发出令人发寒的怒吼。奴隶带着男孩快步穿越人群,大鼓小鼓都会响起。带着村民的祝福与期望,来到父辈们准备的训练场地,接受成人训练。

他们在这里学会耕作、狩猎、摔跤、打仗,他们在这里接受古老的神话、传说、谚语,他们在这里经历各种肉体的考验、鞭打还有割礼。这些训练虽使他们经受各种肉体的折磨,却增强了他们的勇气和刚强,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3.葬礼仪式

葬礼仪式,是一个人生命结束的仪式,是对死者的处理方式。

小说《根》中,康达目睹了爱莎祖母的葬礼仪式。在鼓声中,村长唱诵着爱莎祖母在嘉福村一生的功德;年轻的少女用竹编扫帚的大叶扇将地上的灰尘扫开。这是用于丧事场合的习俗。哀悼之后,将死者用白棉布覆盖全身,放在刚劈开的大木头上。哀悼者边吟唱边祈祷,在死者身边绕七圈;未婚少男把装满新灰的牛角轻轻放在死者的身旁,赐予死者通向阿拉神途中的力量。之后,大部分哀悼者散去,老妪守灵一夜,在这一夜中,鼓声一直歌颂死者的功德。

第二日,依照习俗,只有男人才能参加葬礼队伍。他们到离村不远的土葬场将死者埋葬。他们将尸体放在刚挖的洞内,上面覆盖一层藤垫一层荆棘,以防土狼挖掘。洞内其他部分用石头和泥土堵紧。这种葬礼,体现了死者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葬礼隆重、周密,说明了村民对爱莎祖母的尊重。

(二)宗教神话

宗教、神话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非洲民族创造了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形形色色的各类神话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说《根》中,有多处对宗教、神话的描写。

非洲的传统文化大部分是借助口头语言来继承发展的,黑人的神话也是如此,人们经过口耳相传,由祖辈将各种关于神的故事讲述给子孙,一代一代传送下来。这些神话,不但教育人们正义与光明,也教育人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如尼欧婆婆讲述的小孩与鳄鱼的故事:一个黑人小男孩在河边看到一条被困在网内的鳄鱼,鳄鱼欺骗小男孩靠近并将他咬住,小男孩控诉鳄鱼骗人,但鳄鱼告诉他“这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男孩不信,转而向路过的动物询问;驴子和老马都告诉男孩现在它们老得没法工作,主人将它们赶出来喂豹子;兔子路过时,说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没法下结论,鳄鱼抱怨,小男孩趁机脱身;脱身的男孩召来村民,一起杀了鳄鱼,但村民带来的一条狗也杀死了兔子。在这个“土霸”随时可能将他们捉走的时期,这个故事无疑是在警告自己的子孙要学会保护自己。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神话,例如康达的祖父如何建立嘉福村等等,这些神话虽然是口耳相传的,但也能够教育子孙自己民族的发展史。

小说中的非洲黑人生活充满了宗教色彩,阿拉神也就是新月,是人们心中的真主。新月升起,人们会喊叫、拍手和击鼓;新月被遮,人们会忧心忡忡地到清真寺去祈祷。还有使用黏土可以使孕妇腹中胎儿筋骨强壮,草灰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保留出门前第一步脚印的尘土可以确保安全回家等等。

有宗教,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巫术和祭祀。首先说巫术。在非洲人的观念中,大多数人都是相信巫术的,认为巫师可以连通神或者死者的意志,向活着的人传达某种神秘的信息,以及驱除威胁人生存的魔鬼。在小说《根》中,新月被遮,人们认为是得罪了神灵,就请来过路的巫师作法,驱除魔鬼。巫师作法时的用具都是取材于大自然的动植物,如:小蛇、猴牙、鹧鸪的翼骨、各种飞禽爪、奇怪的草根等。巫师作法时,全身颤抖,表示嘉福村的邪魔入体。巫师除了作法,还会占卜。例如康达被“土霸”捉去后,他的父母会杀一只白公鸡来占卜,如果白公鸡死时的胸脯朝下,就表示还有希望回来;如果背部朝下,就表示毫无希望。

再说祭祀。非洲地处热带,气温高,干旱时常发生。因此,祈雨成为非洲黑人一项重要的活动。在《根》中,尼欧婆婆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场祈雨仪式:人们对阿拉神祈祷,跳祈雨舞,并且每天都会奉上两只山羊和一只阉牛。公牛和山羊作为神的祭祀品,就具有了某些神的特性。人们会把一块具有神圣标志的羊皮缝在护身符上,认为真主始终和自己在一起。

四、结语

《根》以黑人为主人公,描写了众多的非洲生活和习俗,涉及到了诸多的黑人文化传统,如神话、成人训练、葬礼等,本文对小说《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传统加以简单阐述,对研究黑人文学以及非洲文化有重要价值。

注释:

[1][美]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页。

[2][美]亚历克斯·哈里著,郑慧丹译:《根》,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根》和非虚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89,(04).

[2]徐超.《根》文化休克困境下的故乡想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1).

[3]吴为娜,许海燕.《根》与黑人民族文化[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15).

[4][英]帕林德著,张治强译.非洲传统宗教[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于晓飞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亚历克斯哈里
我忘了把衣服的价值算进去了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Harry’s Monkey哈里的猴子
12岁男孩的奇迹穿越
你已经拿到了
哈里·吉尔斯
那些从来没有人告诉你的秘密
爱你,每日都是新婚
涂涂画画
哈里的新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