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2014-09-21程霞
程霞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余万, 并且在发病年龄上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 康复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 改善患者肢体功能[1]。为研究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治疗上的效果, 本院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 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63.2±4.2)岁, 经脑CT或MRI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00例患者中脑梗死62例, 脑出血38例, 其中50例为传统护理组, 50例为康复护理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为患者介绍脑卒中的治疗方案, 并积极同患者沟通, 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因素, 坚定治疗信心。保证病房的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 预防并发症。康复护理组实施康复护理方案:该方案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内容, 包括理疗、康复教育、心理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等[2]。理疗方面, 从患者发病后第3天开始采用针灸配合电刺激方法, 对患者实施被动活动并按摩患者肢体, 配合器具对患者进行坐、立和行走训练等;康复方面, 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失语进行语言训练, 采用沟通和引导手段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心理康复护理方面, 突发的脑卒中给患者带来的偏瘫和失语会使人精神崩溃, 通过专业心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 采用亲情和理性两方面开导, 激发患者对未来的信心, 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方面, 加强患者口腔和呼吸道护理, 采用定时吸痰方法保证患者呼吸功能正常。
1.3 疗效判定 日常生活能力使用巴氏指数评分: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则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临床疗效判定:①基本治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1%~100%,病残为0度;②显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1%且≥46%, 病残为1~3度;③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6%且≥18%;④无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⑤恶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 两组患者(100例)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 康复护理组护理前(35.9±11.2)分, 护理后(88.7±10.3)分, 传统护理组护理前(35.7±10.4)分, 护理后(73.1±11.9)分, 两组对比之后, 康复护理组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 两组患者中, 传统护理组基本治愈8例(16%), 显效19(38.0%), 有效14(28%), 无效7(14%),恶化2(4%), 总有效率82.0%;康复护理组基本治愈17例(34%), 显效 23(46%), 有效 9(18%), 无效 1(2%), 恶化 0, 总有效率98.0%;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 主要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 并且在近年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及时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在保证药物治疗的前提之下, 扩大康复护理的应用范围及提高康复护理的应用率,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科学的康复护理手段比传统护理手段更加有效, 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
[1]徐有俊, 秦子琈, 赵悦.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中国医疗前沿, 2012, 20(11):84-85.
[2]林艳.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07(09):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