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 CT、MRI检查的比较分析
2014-09-21秦全波
秦全波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断层(CT)技术、磁共振(MRI)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全省骨静态扫描(ECT)技术的迅速发展, 用于诊断前列腺癌转移的手段在变得更加准确的同时也更加多样化。本文所提到的75例前列腺脊椎骨转移患者, 经ECT检查均呈阳性, 其中, 部分患者在入院前进行过CT或MRI的检查, 通过对不同检查手段的影像资料进行比对分析, 总结出对诊断早期列腺癌脊椎骨转移有积极意义的诊断方案, 在研究的同时可加深对前列腺癌脊椎骨转移临床检查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2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脊椎骨转移患者75例, 全部患者均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单探头静态扫描设备(Star4000型)进行ECT检查,检查结果均呈阳性, 即确诊为前列腺脊椎骨转移, 其中>60岁者52例(69.3%), ≤60岁者23例(30.7%), 最大者87岁,最小者36岁。
75例中有CT检查资料的37例, CT型号为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 层厚3 mm, 间隔3~5 mm, 平扫软组织和骨窗观察。有MRI检查资料的40例, 采用美国GE HDE1.5MRI扫描机, 采用T1W1及T2W1脂肪抑制成像, 层厚为3 mm, 层间隔10%。同时持有CT和MRI影像资料的患者17例。本文中所提及的CT、MRI都为全脊椎扫描检查。
2 结果
2.1 骨质临床变化
2.1.1 48例患者骨性呈现破坏状态, 占80.0%(48/60)。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增高, 骨小梁融合不清, 孤立的密度增高区多发生于椎体及附件。MRI多表现为椎体前后径线拉长,T1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T2W1脂肪抑制呈高信号, 骨旁软组织肿块在T1W1呈不均匀低信号, T2W1像呈稍高信号。
2.1.2 溶骨性破坏者7例, 占11.7%(7/60)。CT表现为无规律分布的斑点状骨破坏, 部分骨表面出现轻微膨胀, 并具有清晰边界或已硬化的边缘, 椎体、椎弓根、横突、棘突等都可为其病变部位。MRI表现为T1W1明显低信号, T2W1脂肪抑制呈明显高信号, 椎体有时有病理性压缩性改变。
2.1.3 兼有成骨及溶骨破坏者8.3%(5/60)CT、MRI表现为破坏和增生混合并存。
2.2 CT检查结果 28例行CT检查的病例中, 呈阳性13例敏感度为46.4%, 呈假阴性15例, 占总数的53.6%。CT检查共检出42个病灶。而13例患者在进行ECT检查时共检出54个病灶。通过对两种检查手段的检查结果对比可知, ECT检查比CT多检出病灶12个;42个病灶中, 二者检查出相同病灶31个;而CT误诊为阴性病例15例。
2.3 MRI检查结果 32例行MRI检查的病例中, 30例呈阳性, 2例呈阴性, 敏感度为93.75%, 假阴性率为6.25%。32例患者共检查出170个病灶, 相同ECT患者共检查出155个病灶, 相同照射野中, MRI比ECT多检出15个病灶。
3 讨论
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 特别是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 骨转移几率极其高[1]。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主要分为以下五种:①通过动脉扩散;②通过椎静脉扩散;③通过淋巴扩散;④通过蛛网膜下腔扩散;⑤病灶接近骨骼直接扩散。由于红骨髓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 同时脊椎静脉系为独立的静脉系, 无瓣膜而分支广泛, 血流缓慢, 因此脊椎是最常见的骨骼转移部位。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骨改变主要表现为成骨性骨破坏, 骨转移瘤表现为蜂窝状溶骨性破坏较少见。CT检查的诊断依据是患者骨破坏程度和骨转移情况。判断骨转移瘤, ECT的检查机制是通过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量的改变情况的观察来进行诊断。根据相关报道, 出现单方浓集灶, 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为骨转移, 若出现脊椎独立浓集灶, 为骨转移的可能性只有29%[3]。由于CT的影像分辨率高于ECT, 对准确区分骨转移的部位、结构及形状有很好的帮助。若为成骨性骨转移临床检查表现为高密度区, 边缘模糊。溶骨性骨转移表现为低密度区, 边缘清晰。CT扫描依据病变部位骨组织的密度变化和形状改变, 但由于CT对检查范围有所要求, 导致检查时容易遗漏未出现在拍摄范围内的病灶, 进而导致CT对该病的检出率降低。
MRI可呈现最优质的骨髓影像, 对诊断骨转移早期极为敏感, 可准确及时的显示转移部位及形态。CT在显示骨破坏方面要优越于MRI, MRI在骨髓浸润方面优越于CT。同时,MRI对患者包括椎旁及硬膜外肿块、神经根、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等软组织情况显示要更为清晰、准确。
骨显像剂的作用机理为其随着血液在体内循而进入骨组织中, 并随之参与新陈代谢, 只有由于患者病变等原因导致新陈代谢紊乱, 骨显像剂才会表现出异常的浓度变化, 但如单纯观察其钙质的变化, 只有变化在30%~50%时才能反映在X片上, 因此, ECT可比X线早约6~7个月发现病灶。MRI能够对转移灶局限在骨髓腔没有引起周围骨结构变化时做出诊断, 故MRI能够更早期发现脊椎转移的骨转移。ECT作为目前有效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案, 具有高敏感性的全视一次成像;MRI是显示骨髓最佳影像方法, 医生在临床诊断不能完全确定患者是否为恶性肿瘤椎骨转移时, 可选用MRI再次检查, 确保患者可早发现、早治疗。
MRI对检查前列腺脊椎骨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且易呈现出多发性隐匿病灶, 而CT检查在临床诊断前列腺脊椎骨转移中表现出良好的作用。因此, 在通过临床观察和ECT检查严重怀疑患者患有前列腺脊椎骨转移时, 建议选用MRI进行全方位检查。
[1] 杨勇峰, 胡义德.张青肺癌脊椎骨转移ECT检查7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3(5):275-277.
[2] 冯贵生, 黄恩惠, 任福林.核素骨显像探索骨痛原因诊断骨转移.中国影像技术, 2009, 14(2):54-57.
[3] 于立明, 毕燕妮.骨显像、X线、CT及MRI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3(5):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