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是一生的成全

2014-09-21

当代贵州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起跑线家教情怀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许多人小时候有英雄情怀,但长大后放弃了,有的甚至嘲笑自己当年的英雄情怀。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装的,长大后有的变成盗版的,有的甚至成了“山寨版”。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寻找我们安身立命的居所。

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抵达自己心灵的彼岸。

读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检验自己的立场,从而抵达自己的灵魂。读书使人聪慧,不被伪命题绑架的人,走的才是自己的一生。

孩子们除了要读课堂上的教科书,我主张孩子们还是要读点不需要考试的“无用之书”。

读书应该尊重所有的灵魂和灵魂的成因。读书是在读别人的书,以此为镜鉴,照亮自己的灵魂,读懂人心,这也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

我9岁的女儿,正在读少儿版的《悲惨世界》,她能够说警长沙威不是坏人,我就很欣慰了。大人们知道这个人物最后自杀,成全了法律和良知,而孩子这么小懂得就不以简单的好坏作为对一个人判断,只是说他忠于职守。让孩子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人性选择,这样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化在生活中。对孩子要引导和薰陶,如果等到孩子走向社会了,父母才对孩子说:“你要对别人好啊。”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孔子回答了什么是“仁”:恭(恭则不侮)、宽(宽则得众)、信(信则任人焉)、敏(敏则有功)、惠(惠则足以使人)。

中国人要做到在家孝,在外恭。如果孩子对父母都不孝顺,不可能在外对别人好。

孔子回答何为“孝”,色难。你可能会给父母无数钱财,但即使自称很孝顺的人,也很难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忠,中心为忠;恕,如心为恕。尽已为忠,推已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论语》、《圣经》等世界名典中选取的五句话之一。

杨绛先生在她的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将全家三口人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在捐赠仪式上,百岁老人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躬,说:“感谢清华大学成全了我们一家的心愿。”这样的境界和情怀是我们这一代孩子需要补的课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许多伪命题所绑架,比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曾经是小学,曾经是幼儿园,曾经是0至4岁方案,现在是胎教。年轻妈妈的肚子还没有鼓起来,就开始听莫扎特。起跑线论,就是百米冲刺,而人生是场马拉松,跑马拉松,能够在起跑线就像子弹一样飞吗?

现在,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而我们最基本的家教家风却越来越少。家中有女就是“安”,中国历史上能够传世的家教之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她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女性。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偷东西,三是尊敬长辈。除此之外,其它的请尊重孩子们的“不知情权”。

几乎每一次讲座,都有听众邀我推荐书籍。读书是一种习惯,爱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乐趣,这是最好的起点。小孩读书,要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感觉,而不要一味追求增长知识。读书是耳濡目染的事情,如今的孩子上了太多的辅导班,但缺少了必要的家教,《弟子规》就是幼儿行为规范的最好教材,建议孩子们从《弟子规》、《论语》读起,多读“原点”,比宽泛地接受各种碎片化知识更有用。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人们有权说“不知道”,有理由不用每天看手机,有整块时间去读书。借读书唤醒历史蕴藏的文化基因,寻回真实的精神品格。

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读别人的书多了,我们才会变得中正平和。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到别人的艰辛,对世界多一份悲悯。从书中读到豪情,我们可以多一份壮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生的成全。保持阅读的能力,信任书,爱读书,我相信,在书山道路上一定能够通向自己的灵魂。(责任编辑/吴文仙)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许多人小时候有英雄情怀,但长大后放弃了,有的甚至嘲笑自己当年的英雄情怀。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装的,长大后有的变成盗版的,有的甚至成了“山寨版”。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寻找我们安身立命的居所。

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抵达自己心灵的彼岸。

读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检验自己的立场,从而抵达自己的灵魂。读书使人聪慧,不被伪命题绑架的人,走的才是自己的一生。

孩子们除了要读课堂上的教科书,我主张孩子们还是要读点不需要考试的“无用之书”。

读书应该尊重所有的灵魂和灵魂的成因。读书是在读别人的书,以此为镜鉴,照亮自己的灵魂,读懂人心,这也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

我9岁的女儿,正在读少儿版的《悲惨世界》,她能够说警长沙威不是坏人,我就很欣慰了。大人们知道这个人物最后自杀,成全了法律和良知,而孩子这么小懂得就不以简单的好坏作为对一个人判断,只是说他忠于职守。让孩子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人性选择,这样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化在生活中。对孩子要引导和薰陶,如果等到孩子走向社会了,父母才对孩子说:“你要对别人好啊。”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孔子回答了什么是“仁”:恭(恭则不侮)、宽(宽则得众)、信(信则任人焉)、敏(敏则有功)、惠(惠则足以使人)。

中国人要做到在家孝,在外恭。如果孩子对父母都不孝顺,不可能在外对别人好。

孔子回答何为“孝”,色难。你可能会给父母无数钱财,但即使自称很孝顺的人,也很难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忠,中心为忠;恕,如心为恕。尽已为忠,推已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论语》、《圣经》等世界名典中选取的五句话之一。

杨绛先生在她的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将全家三口人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在捐赠仪式上,百岁老人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躬,说:“感谢清华大学成全了我们一家的心愿。”这样的境界和情怀是我们这一代孩子需要补的课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许多伪命题所绑架,比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曾经是小学,曾经是幼儿园,曾经是0至4岁方案,现在是胎教。年轻妈妈的肚子还没有鼓起来,就开始听莫扎特。起跑线论,就是百米冲刺,而人生是场马拉松,跑马拉松,能够在起跑线就像子弹一样飞吗?

现在,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而我们最基本的家教家风却越来越少。家中有女就是“安”,中国历史上能够传世的家教之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她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女性。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偷东西,三是尊敬长辈。除此之外,其它的请尊重孩子们的“不知情权”。

几乎每一次讲座,都有听众邀我推荐书籍。读书是一种习惯,爱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乐趣,这是最好的起点。小孩读书,要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感觉,而不要一味追求增长知识。读书是耳濡目染的事情,如今的孩子上了太多的辅导班,但缺少了必要的家教,《弟子规》就是幼儿行为规范的最好教材,建议孩子们从《弟子规》、《论语》读起,多读“原点”,比宽泛地接受各种碎片化知识更有用。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人们有权说“不知道”,有理由不用每天看手机,有整块时间去读书。借读书唤醒历史蕴藏的文化基因,寻回真实的精神品格。

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读别人的书多了,我们才会变得中正平和。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到别人的艰辛,对世界多一份悲悯。从书中读到豪情,我们可以多一份壮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生的成全。保持阅读的能力,信任书,爱读书,我相信,在书山道路上一定能够通向自己的灵魂。(责任编辑/吴文仙)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许多人小时候有英雄情怀,但长大后放弃了,有的甚至嘲笑自己当年的英雄情怀。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装的,长大后有的变成盗版的,有的甚至成了“山寨版”。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寻找我们安身立命的居所。

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抵达自己心灵的彼岸。

读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检验自己的立场,从而抵达自己的灵魂。读书使人聪慧,不被伪命题绑架的人,走的才是自己的一生。

孩子们除了要读课堂上的教科书,我主张孩子们还是要读点不需要考试的“无用之书”。

读书应该尊重所有的灵魂和灵魂的成因。读书是在读别人的书,以此为镜鉴,照亮自己的灵魂,读懂人心,这也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

我9岁的女儿,正在读少儿版的《悲惨世界》,她能够说警长沙威不是坏人,我就很欣慰了。大人们知道这个人物最后自杀,成全了法律和良知,而孩子这么小懂得就不以简单的好坏作为对一个人判断,只是说他忠于职守。让孩子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不同的人性选择,这样也就达到了读书的目的了,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化在生活中。对孩子要引导和薰陶,如果等到孩子走向社会了,父母才对孩子说:“你要对别人好啊。”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孔子回答了什么是“仁”:恭(恭则不侮)、宽(宽则得众)、信(信则任人焉)、敏(敏则有功)、惠(惠则足以使人)。

中国人要做到在家孝,在外恭。如果孩子对父母都不孝顺,不可能在外对别人好。

孔子回答何为“孝”,色难。你可能会给父母无数钱财,但即使自称很孝顺的人,也很难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忠,中心为忠;恕,如心为恕。尽已为忠,推已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论语》、《圣经》等世界名典中选取的五句话之一。

杨绛先生在她的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将全家三口人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在捐赠仪式上,百岁老人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躬,说:“感谢清华大学成全了我们一家的心愿。”这样的境界和情怀是我们这一代孩子需要补的课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许多伪命题所绑架,比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曾经是小学,曾经是幼儿园,曾经是0至4岁方案,现在是胎教。年轻妈妈的肚子还没有鼓起来,就开始听莫扎特。起跑线论,就是百米冲刺,而人生是场马拉松,跑马拉松,能够在起跑线就像子弹一样飞吗?

现在,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而我们最基本的家教家风却越来越少。家中有女就是“安”,中国历史上能够传世的家教之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她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女性。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偷东西,三是尊敬长辈。除此之外,其它的请尊重孩子们的“不知情权”。

几乎每一次讲座,都有听众邀我推荐书籍。读书是一种习惯,爱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乐趣,这是最好的起点。小孩读书,要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快乐的感觉,而不要一味追求增长知识。读书是耳濡目染的事情,如今的孩子上了太多的辅导班,但缺少了必要的家教,《弟子规》就是幼儿行为规范的最好教材,建议孩子们从《弟子规》、《论语》读起,多读“原点”,比宽泛地接受各种碎片化知识更有用。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人们有权说“不知道”,有理由不用每天看手机,有整块时间去读书。借读书唤醒历史蕴藏的文化基因,寻回真实的精神品格。

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奢侈品是安全感,读别人的书多了,我们才会变得中正平和。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到别人的艰辛,对世界多一份悲悯。从书中读到豪情,我们可以多一份壮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生的成全。保持阅读的能力,信任书,爱读书,我相信,在书山道路上一定能够通向自己的灵魂。(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起跑线家教情怀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品读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五行真经(9)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