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宝石”发现之旅
2014-09-21李坤
李坤
贵州各产茶大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茶”做文章,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阳春三月,贵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农委共同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团,深入都匀、丹寨、黎平、雷山茶叶生产大县,开展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贵州出好茶——‘绿宝石发现之旅”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一行参观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园,走进忙碌的茶叶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生产工艺,了解茶农收入,询问茶商市场,触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过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风中感受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都匀:
立法为茶产业保驾护航
汽车在都匀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盘旋而上,一场夜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远山薄雾腾升,山间溪流淙淙、百鸟欢唱,采访团向都匀毛尖的主产地——摆忙乡进发。
摆忙乡平均海拔1400米,茶园面积达7.1万亩,目前已经有9家茶叶加工公司,2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5%以上的农民从事茶产业,有的从茶农中脱离出来,成为车间工人、技术员、茶艺师、企业老板、中间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摆忙乡是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黔南州将茶产业列为州“185”工程重点特色产业,作为州农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全州整个茶园面积已达92.38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8.53万亩,茶叶产量1万吨,茶叶产值达14.86亿元,全州约30万人从事茶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活动。
随着茶产业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都匀人并未对这些成绩沾沾自喜,而是不断从种植、产品推广、品牌保护上发现都匀毛尖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都匀毛尖的品牌形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条例》规定,重点开展都匀毛尖茶本地种、贵定鸟王茶种等地方品种的保护,要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推动都匀毛尖茶标准化体系实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标准化假设,制定、修订地方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体系管理”,“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生产茶类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
“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用顶层设计以立法形式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都匀毛尖的发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运春说。
据了解,黔南州是继福建省后,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万富翁”
傍晚时分,丹寨县南皋乡湾寨村养丫茶叶生产基地的公路上变得异常热闹,几十名苗家妇女提着刚刚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茶商收购。
“今天采得80块钱,比呆在家里要划算!”村民罗开英卖掉茶叶后乐开了怀。
茶叶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红,中等个儿,皮肤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双破旧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当地人都知道他是种茶致富的“百万富翁”。
2004年,姚茂红积极响应该县“干部职工创办产业化基地”的号召,拖家带口到南皋乡湾寨村承包650亩荒坡种上了茶,从林业站站长变成茶农,他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
姚茂红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场面积扩大到1100亩,每天穿行于茶场间。“一年下来要穿破20双解放鞋。”姚茂红说。
此外,他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年生产干茶达10吨,产值达到数百万元,每年可解决2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务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红种茶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在乡里被传为佳话,村民纷纷跟着他种植茶树,在他的带动下,仅湾寨村茶叶种植面积就达到5000余亩。
丹寨县近年来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红这样的种茶大户越来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刘应去年回到家乡,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上了30余亩茶园。“茶苗免费,每年每亩免费提供100公斤的复合肥,新建茶场给予每亩600元的征地费补助,还可以提供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贷款,解决了我们前几年发展无资金的后顾之忧。”刘应说。
从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作为贵州三个硒锌产茶县之一的丹寨县,现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1万亩,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3.2亿元,全县9400种茶户均可增收2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940元,茶产业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显。
黎平:
不等不靠开拓市场
走进黎平县德凤镇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公司董事长谢昌明从事茶产业已经38年,从当初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卖掉仅有的房产孤注一掷,如今发展到在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产值超过1700万元的省级重点企业,公司生产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还被世界茶联合会授予“国际绿茶金奖”。
2013年,受国际茶业市场和中央“八项禁令”的影响,中国茶业遭遇“寒流”,高价位、高端茶销售急剧下滑。
面对不利形势,谢昌明未雨绸缪,凭着多年的经营经验,早在去年冬季就辗转江浙一带,对茶业市场进行“摸底”,提前联系好商家。谢昌明的目标,每年至少“打通”一个省,“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谢昌明说,“目前高端产品市场普遍低迷,但中低端产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这就决定了我们生产的产品要以中低端为主,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安全茶、优质茶,卖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苏、山东、湖南、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的销路,并不断扩大。
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作为产茶大县的黎平,找准市场定位,在考验中化“危”为“机”。
2014年3月底,全县茶叶面积已达21.8万亩,投产茶园10.8万亩,共有茶叶加工厂360多个,注册企业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万余吨。仅2013年实现综合产值6亿多元,受益农户达到5万户15余万人。
为了搭建更广阔的销售平台,在黎平县城南新区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个占地面积75亩,总投资5.6亿元的侗乡茶城正拔地而起,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资方杨柳明告诉记者,该项目依托黎平县及周边地区80万亩生态茶海、黔湘桂三省边区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建设一座集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与展示、茶叶品牌建设、茶叶产业技术与信息服务、茶叶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国际茶叶贸易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将促进黎平茶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雷山:
茶旅互动相得益彰
一场春雨过后,西江苗寨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杨树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广场不远处开了一家茶庄,妻子当上了茶艺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茶,杨树则不停地给游客推荐自己的产品,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质有保证,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纷纷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方式向杨树下订单。
“过两三天就往邮局跑一趟。”杨树拿出了他一年来通过快递邮寄出去了一叠约10厘米厚的存根,这些快件发往全国各省区。“虽然游客每次订购的数量不算多,但我们通过西江苗寨这个旅游平台,茶叶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场前景被看好。”杨树告诉记者。
在西江苗寨,像杨树这样把茶叶商店开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几十家。
“旅游和茶产业作为雷山县两张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结合西江旅游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在重点旅游景区为茶农、茶企搭建茶叶的销售平台,使茶农在家门口就找到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茶农和茶企业得到了实惠。”县茶叶局局长李忠恩告诉记者。
雷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良好的生态环境铸就了茶的优良品质,成为游客喜欢喝的放心茶。
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张先生说:“听说雷公山森林可以养肺,苗族银饰可以养眼,苗族文化可以养心,那么雷公山茶叶则可以养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业,雷山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园12.7万亩,2013年实现茶叶产值达7亿元,惠及群众1.45万户5.37万人。如今,雷山县旅游和茶叶两大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旅游为茶业发展提质增效,茶业为旅游发展扩容添彩,两者共生耦合,同频共振,茶旅互动必将成为雷山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杠杆。”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告诉记者。(责任编辑/朱江)
贵州各产茶大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茶”做文章,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阳春三月,贵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农委共同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团,深入都匀、丹寨、黎平、雷山茶叶生产大县,开展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贵州出好茶——‘绿宝石发现之旅”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一行参观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园,走进忙碌的茶叶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生产工艺,了解茶农收入,询问茶商市场,触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过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风中感受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都匀:
立法为茶产业保驾护航
汽车在都匀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盘旋而上,一场夜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远山薄雾腾升,山间溪流淙淙、百鸟欢唱,采访团向都匀毛尖的主产地——摆忙乡进发。
摆忙乡平均海拔1400米,茶园面积达7.1万亩,目前已经有9家茶叶加工公司,2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5%以上的农民从事茶产业,有的从茶农中脱离出来,成为车间工人、技术员、茶艺师、企业老板、中间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摆忙乡是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黔南州将茶产业列为州“185”工程重点特色产业,作为州农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全州整个茶园面积已达92.38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8.53万亩,茶叶产量1万吨,茶叶产值达14.86亿元,全州约30万人从事茶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活动。
随着茶产业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都匀人并未对这些成绩沾沾自喜,而是不断从种植、产品推广、品牌保护上发现都匀毛尖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都匀毛尖的品牌形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条例》规定,重点开展都匀毛尖茶本地种、贵定鸟王茶种等地方品种的保护,要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推动都匀毛尖茶标准化体系实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标准化假设,制定、修订地方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体系管理”,“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生产茶类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
“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用顶层设计以立法形式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都匀毛尖的发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运春说。
据了解,黔南州是继福建省后,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万富翁”
傍晚时分,丹寨县南皋乡湾寨村养丫茶叶生产基地的公路上变得异常热闹,几十名苗家妇女提着刚刚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茶商收购。
“今天采得80块钱,比呆在家里要划算!”村民罗开英卖掉茶叶后乐开了怀。
茶叶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红,中等个儿,皮肤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双破旧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当地人都知道他是种茶致富的“百万富翁”。
2004年,姚茂红积极响应该县“干部职工创办产业化基地”的号召,拖家带口到南皋乡湾寨村承包650亩荒坡种上了茶,从林业站站长变成茶农,他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
姚茂红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场面积扩大到1100亩,每天穿行于茶场间。“一年下来要穿破20双解放鞋。”姚茂红说。
此外,他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年生产干茶达10吨,产值达到数百万元,每年可解决2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务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红种茶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在乡里被传为佳话,村民纷纷跟着他种植茶树,在他的带动下,仅湾寨村茶叶种植面积就达到5000余亩。
丹寨县近年来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红这样的种茶大户越来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刘应去年回到家乡,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上了30余亩茶园。“茶苗免费,每年每亩免费提供100公斤的复合肥,新建茶场给予每亩600元的征地费补助,还可以提供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贷款,解决了我们前几年发展无资金的后顾之忧。”刘应说。
从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作为贵州三个硒锌产茶县之一的丹寨县,现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1万亩,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3.2亿元,全县9400种茶户均可增收2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940元,茶产业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显。
黎平:
不等不靠开拓市场
走进黎平县德凤镇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公司董事长谢昌明从事茶产业已经38年,从当初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卖掉仅有的房产孤注一掷,如今发展到在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产值超过1700万元的省级重点企业,公司生产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还被世界茶联合会授予“国际绿茶金奖”。
2013年,受国际茶业市场和中央“八项禁令”的影响,中国茶业遭遇“寒流”,高价位、高端茶销售急剧下滑。
面对不利形势,谢昌明未雨绸缪,凭着多年的经营经验,早在去年冬季就辗转江浙一带,对茶业市场进行“摸底”,提前联系好商家。谢昌明的目标,每年至少“打通”一个省,“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谢昌明说,“目前高端产品市场普遍低迷,但中低端产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这就决定了我们生产的产品要以中低端为主,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安全茶、优质茶,卖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苏、山东、湖南、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的销路,并不断扩大。
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作为产茶大县的黎平,找准市场定位,在考验中化“危”为“机”。
2014年3月底,全县茶叶面积已达21.8万亩,投产茶园10.8万亩,共有茶叶加工厂360多个,注册企业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万余吨。仅2013年实现综合产值6亿多元,受益农户达到5万户15余万人。
为了搭建更广阔的销售平台,在黎平县城南新区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个占地面积75亩,总投资5.6亿元的侗乡茶城正拔地而起,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资方杨柳明告诉记者,该项目依托黎平县及周边地区80万亩生态茶海、黔湘桂三省边区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建设一座集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与展示、茶叶品牌建设、茶叶产业技术与信息服务、茶叶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国际茶叶贸易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将促进黎平茶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雷山:
茶旅互动相得益彰
一场春雨过后,西江苗寨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杨树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广场不远处开了一家茶庄,妻子当上了茶艺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茶,杨树则不停地给游客推荐自己的产品,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质有保证,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纷纷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方式向杨树下订单。
“过两三天就往邮局跑一趟。”杨树拿出了他一年来通过快递邮寄出去了一叠约10厘米厚的存根,这些快件发往全国各省区。“虽然游客每次订购的数量不算多,但我们通过西江苗寨这个旅游平台,茶叶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场前景被看好。”杨树告诉记者。
在西江苗寨,像杨树这样把茶叶商店开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几十家。
“旅游和茶产业作为雷山县两张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结合西江旅游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在重点旅游景区为茶农、茶企搭建茶叶的销售平台,使茶农在家门口就找到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茶农和茶企业得到了实惠。”县茶叶局局长李忠恩告诉记者。
雷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良好的生态环境铸就了茶的优良品质,成为游客喜欢喝的放心茶。
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张先生说:“听说雷公山森林可以养肺,苗族银饰可以养眼,苗族文化可以养心,那么雷公山茶叶则可以养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业,雷山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园12.7万亩,2013年实现茶叶产值达7亿元,惠及群众1.45万户5.37万人。如今,雷山县旅游和茶叶两大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旅游为茶业发展提质增效,茶业为旅游发展扩容添彩,两者共生耦合,同频共振,茶旅互动必将成为雷山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杠杆。”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告诉记者。(责任编辑/朱江)
贵州各产茶大县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茶”做文章,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阳春三月,贵州大地茶香四溢。
3月26日至2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农委共同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团,深入都匀、丹寨、黎平、雷山茶叶生产大县,开展为期4天的第二次“多彩贵州出好茶——‘绿宝石发现之旅”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团一行参观一片片翠色欲流的茶园,走进忙碌的茶叶加工车间,参观茶叶生产工艺,了解茶农收入,询问茶商市场,触摸茶文化,日均行程超过200公里,在和煦的春风中感受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都匀:
立法为茶产业保驾护航
汽车在都匀西郊的大山上一路盘旋而上,一场夜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远山薄雾腾升,山间溪流淙淙、百鸟欢唱,采访团向都匀毛尖的主产地——摆忙乡进发。
摆忙乡平均海拔1400米,茶园面积达7.1万亩,目前已经有9家茶叶加工公司,2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5%以上的农民从事茶产业,有的从茶农中脱离出来,成为车间工人、技术员、茶艺师、企业老板、中间商等等,走上了致富路。
摆忙乡是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至今日,黔南州将茶产业列为州“185”工程重点特色产业,作为州农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全州整个茶园面积已达92.38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8.53万亩,茶叶产量1万吨,茶叶产值达14.86亿元,全州约30万人从事茶产业及其相关服务活动。
随着茶产业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都匀人并未对这些成绩沾沾自喜,而是不断从种植、产品推广、品牌保护上发现都匀毛尖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都匀毛尖的品牌形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今年2月,黔南州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
《条例》规定,重点开展都匀毛尖茶本地种、贵定鸟王茶种等地方品种的保护,要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推动都匀毛尖茶标准化体系实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标准化假设,制定、修订地方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体系管理”,“茶叶生产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生产茶类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
“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用顶层设计以立法形式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都匀毛尖的发展。”黔南州州委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罗运春说。
据了解,黔南州是继福建省后,全国第二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地区。
丹寨:
穿解放鞋的“百万富翁”
傍晚时分,丹寨县南皋乡湾寨村养丫茶叶生产基地的公路上变得异常热闹,几十名苗家妇女提着刚刚采摘的春茶,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茶商收购。
“今天采得80块钱,比呆在家里要划算!”村民罗开英卖掉茶叶后乐开了怀。
茶叶基地的主人叫姚茂红,中等个儿,皮肤黝黑,一件退色的棉毛衫,一双破旧的解放鞋很不打眼,但当地人都知道他是种茶致富的“百万富翁”。
2004年,姚茂红积极响应该县“干部职工创办产业化基地”的号召,拖家带口到南皋乡湾寨村承包650亩荒坡种上了茶,从林业站站长变成茶农,他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
姚茂红和妻子扎根茶山,一晃10年,茶场面积扩大到1100亩,每天穿行于茶场间。“一年下来要穿破20双解放鞋。”姚茂红说。
此外,他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年生产干茶达10吨,产值达到数百万元,每年可解决2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务工人均年增收2300元。
姚茂红种茶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在乡里被传为佳话,村民纷纷跟着他种植茶树,在他的带动下,仅湾寨村茶叶种植面积就达到5000余亩。
丹寨县近年来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像姚茂红这样的种茶大户越来越多。
一直在外打工的排佐村村民刘应去年回到家乡,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上了30余亩茶园。“茶苗免费,每年每亩免费提供100公斤的复合肥,新建茶场给予每亩600元的征地费补助,还可以提供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贷款,解决了我们前几年发展无资金的后顾之忧。”刘应说。
从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作为贵州三个硒锌产茶县之一的丹寨县,现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1万亩,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3.2亿元,全县9400种茶户均可增收2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940元,茶产业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已成效初显。
黎平:
不等不靠开拓市场
走进黎平县德凤镇矮枧村的黎平雀舌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公司董事长谢昌明从事茶产业已经38年,从当初仅有的3000元起家,不惜卖掉仅有的房产孤注一掷,如今发展到在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产值超过1700万元的省级重点企业,公司生产的“侗家佬牌雀舌茶”在2012年还被世界茶联合会授予“国际绿茶金奖”。
2013年,受国际茶业市场和中央“八项禁令”的影响,中国茶业遭遇“寒流”,高价位、高端茶销售急剧下滑。
面对不利形势,谢昌明未雨绸缪,凭着多年的经营经验,早在去年冬季就辗转江浙一带,对茶业市场进行“摸底”,提前联系好商家。谢昌明的目标,每年至少“打通”一个省,“只有主动走出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谢昌明说,“目前高端产品市场普遍低迷,但中低端产品市场需求依然旺盛,这就决定了我们生产的产品要以中低端为主,做老百姓喜欢喝、喝得起的安全茶、优质茶,卖得出去就是硬道理!”
如今,“侗家佬牌雀舌茶”已打通浙江、江苏、山东、湖南、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的销路,并不断扩大。
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作为产茶大县的黎平,找准市场定位,在考验中化“危”为“机”。
2014年3月底,全县茶叶面积已达21.8万亩,投产茶园10.8万亩,共有茶叶加工厂360多个,注册企业14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干茶能力1万余吨。仅2013年实现综合产值6亿多元,受益农户达到5万户15余万人。
为了搭建更广阔的销售平台,在黎平县城南新区曙光大道旁的建筑工地上,一个占地面积75亩,总投资5.6亿元的侗乡茶城正拔地而起,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
茶城投资方杨柳明告诉记者,该项目依托黎平县及周边地区80万亩生态茶海、黔湘桂三省边区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建设一座集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与展示、茶叶品牌建设、茶叶产业技术与信息服务、茶叶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国际茶叶贸易中心,预计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将促进黎平茶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雷山:
茶旅互动相得益彰
一场春雨过后,西江苗寨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杨树和妻子在雷公山茶文化广场不远处开了一家茶庄,妻子当上了茶艺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茶,杨树则不停地给游客推荐自己的产品,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
好茶不怕巷子深,由于茶的口感好、品质有保证,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纷纷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方式向杨树下订单。
“过两三天就往邮局跑一趟。”杨树拿出了他一年来通过快递邮寄出去了一叠约10厘米厚的存根,这些快件发往全国各省区。“虽然游客每次订购的数量不算多,但我们通过西江苗寨这个旅游平台,茶叶知名度得到提升,市场前景被看好。”杨树告诉记者。
在西江苗寨,像杨树这样把茶叶商店开到西江苗寨的就有好几十家。
“旅游和茶产业作为雷山县两张名片,雷公山茶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结合西江旅游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在重点旅游景区为茶农、茶企搭建茶叶的销售平台,使茶农在家门口就找到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茶农和茶企业得到了实惠。”县茶叶局局长李忠恩告诉记者。
雷山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良好的生态环境铸就了茶的优良品质,成为游客喜欢喝的放心茶。
一名来自福建的游客张先生说:“听说雷公山森林可以养肺,苗族银饰可以养眼,苗族文化可以养心,那么雷公山茶叶则可以养生!”
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主业,雷山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园12.7万亩,2013年实现茶叶产值达7亿元,惠及群众1.45万户5.37万人。如今,雷山县旅游和茶叶两大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旅游为茶业发展提质增效,茶业为旅游发展扩容添彩,两者共生耦合,同频共振,茶旅互动必将成为雷山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杠杆。”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告诉记者。(责任编辑/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