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才呈“进大于出”态势
2014-09-21霍庆涛李唯睿
霍庆涛+李唯睿+
留得住,用得好,重培养,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贵州,正吸纳八方英才,推动实现改革发展新跨越。
3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国际人才城举行,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远远超过了第一届。
据统计,本届人才博览会现场接待求职者3.5万人次,与首届相比增加了7000人次;现场签约人数达2597人,其中,博士405人,硕士1332人;签约项目20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人才发展滞后是制约贵州后发赶超的最大短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夏一庆说,贵州连续两年举办了人才博览会,就是为了引进所需人才。
近年来,贵州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上。这主要得益于贵州改变了以往的引进思路。夏一庆介绍,贵州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建立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全省人才流动呈现出了“进大于出”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注重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掌握现代管理的各类国际化人才等。
另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承包、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大力引进“候鸟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争取9批93名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贵州锻炼服务,志愿者西部计划累计有6000多人参加,贵州扶贫接力计划有8000多人到我省贫困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博士联系点”,充分发挥贵州籍高层次人才在建言献策、协调项目、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0年,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暨建立“特聘专家”制度的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该《办法》的出台,吸引了一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纷纷向贵州抛出了橄榄枝。
为了让千里迢迢来到贵州的“特聘专家”可以在贵州安心工作,开心生活,《办法》也提出了8条支持政策,有了政策的保障,“金凤凰”就能在贵州的土地上任意翱翔、创造佳绩。
留得住用得好更重要
金融专家张志平,现任美国富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金融预测经理,美联储银行计量经济研究顾问。2009年,作为我省引进的“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到贵州财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许多朋友从国外回来往往会选择到沿海地区工作。之所以到贵州,我觉得在这里我个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张志平坦言,后发优势是他看重贵州的主要原因。
“人才引进是加快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但留得住、用得好往往比引得进更重要。”夏一庆说,引得进是基础,留得住、用得好才是本领,为此,我们重点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纵向人才政策体系及选拔管理机制,构建了横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条件。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努力增加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基金,极大地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通过修建“博士楼”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鼓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人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省基本形成重视人才、宣传人才、研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环境,以优化人才成长小环境逐步带动促进全省人才成长大环境的改善。
首届人博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入黔工作已满周年,一年来,他们在贵州发展如何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雅可夫(Yaacov Ben-Dacid),是白血病相关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在首届人才博览会上,与贵州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签约,成为该实验室肿瘤药理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他表示,贵州对科学家引进有强有力的支持力度,长此以往,贵州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对于这些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贵州、留在贵州,带着18项国际专利回贵州发展的胡平生博士道出了各方人才的心里话:“我们帮贵州发展,贵州帮我们圆梦!”胡博士带领的团队,因创造生物治疗肿瘤的sentoclone技术,享誉世界。
需要引进更要培养
人才储备,培养是关键。
曾经参与过首届人才博览会的南航贵州航空公司的周威吉对此深有体会。“当时我负责人博会的现场招聘,月薪4.5万招机长,谈好待遇还会增加,而且只要愿意,我们答应解决配偶工作,但是应聘者依旧寥寥无几。”招不来外地人才,本地高校又无法提供航空类高端人才,守了两天,只招到一名工程师,周威吉的无奈可想而知。
要做好人才储备,还得依靠培养。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杰认为,贵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除了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外,还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今年要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用3至5年时间,着力培养10名左右能够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的顶尖人才,100名左右国内相关领域有较大或持续影响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省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于杰介绍,加强培养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贵州将重点从市(州)、县(市、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旅游及文化宣传等系统,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往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或省级人才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行研修,加快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据悉,截至目前,我省已选派28名青年业务骨干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研修;选拔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54名“四个一批”甲秀文化人才人选进行重点培养;选派1260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赴港培训;举办优秀青年专家专题培训班,对100名优秀青年专家进行创新创业、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余人。
贵阳实施“创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遵义推广“15851人才精英工程”,六盘水实施“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安顺实施“7000名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毕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导师制”,铜仁实施“铜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黔南州实施“235青年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人才培养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此外,全省26所本科院校,20家国家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于杰表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认证。(责任编辑/付 松)
留得住,用得好,重培养,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贵州,正吸纳八方英才,推动实现改革发展新跨越。
3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国际人才城举行,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远远超过了第一届。
据统计,本届人才博览会现场接待求职者3.5万人次,与首届相比增加了7000人次;现场签约人数达2597人,其中,博士405人,硕士1332人;签约项目20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人才发展滞后是制约贵州后发赶超的最大短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夏一庆说,贵州连续两年举办了人才博览会,就是为了引进所需人才。
近年来,贵州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上。这主要得益于贵州改变了以往的引进思路。夏一庆介绍,贵州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建立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全省人才流动呈现出了“进大于出”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注重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掌握现代管理的各类国际化人才等。
另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承包、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大力引进“候鸟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争取9批93名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贵州锻炼服务,志愿者西部计划累计有6000多人参加,贵州扶贫接力计划有8000多人到我省贫困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博士联系点”,充分发挥贵州籍高层次人才在建言献策、协调项目、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0年,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暨建立“特聘专家”制度的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该《办法》的出台,吸引了一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纷纷向贵州抛出了橄榄枝。
为了让千里迢迢来到贵州的“特聘专家”可以在贵州安心工作,开心生活,《办法》也提出了8条支持政策,有了政策的保障,“金凤凰”就能在贵州的土地上任意翱翔、创造佳绩。
留得住用得好更重要
金融专家张志平,现任美国富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金融预测经理,美联储银行计量经济研究顾问。2009年,作为我省引进的“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到贵州财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许多朋友从国外回来往往会选择到沿海地区工作。之所以到贵州,我觉得在这里我个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张志平坦言,后发优势是他看重贵州的主要原因。
“人才引进是加快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但留得住、用得好往往比引得进更重要。”夏一庆说,引得进是基础,留得住、用得好才是本领,为此,我们重点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纵向人才政策体系及选拔管理机制,构建了横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条件。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努力增加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基金,极大地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通过修建“博士楼”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鼓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人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省基本形成重视人才、宣传人才、研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环境,以优化人才成长小环境逐步带动促进全省人才成长大环境的改善。
首届人博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入黔工作已满周年,一年来,他们在贵州发展如何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雅可夫(Yaacov Ben-Dacid),是白血病相关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在首届人才博览会上,与贵州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签约,成为该实验室肿瘤药理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他表示,贵州对科学家引进有强有力的支持力度,长此以往,贵州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对于这些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贵州、留在贵州,带着18项国际专利回贵州发展的胡平生博士道出了各方人才的心里话:“我们帮贵州发展,贵州帮我们圆梦!”胡博士带领的团队,因创造生物治疗肿瘤的sentoclone技术,享誉世界。
需要引进更要培养
人才储备,培养是关键。
曾经参与过首届人才博览会的南航贵州航空公司的周威吉对此深有体会。“当时我负责人博会的现场招聘,月薪4.5万招机长,谈好待遇还会增加,而且只要愿意,我们答应解决配偶工作,但是应聘者依旧寥寥无几。”招不来外地人才,本地高校又无法提供航空类高端人才,守了两天,只招到一名工程师,周威吉的无奈可想而知。
要做好人才储备,还得依靠培养。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杰认为,贵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除了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外,还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今年要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用3至5年时间,着力培养10名左右能够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的顶尖人才,100名左右国内相关领域有较大或持续影响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省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于杰介绍,加强培养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贵州将重点从市(州)、县(市、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旅游及文化宣传等系统,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往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或省级人才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行研修,加快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据悉,截至目前,我省已选派28名青年业务骨干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研修;选拔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54名“四个一批”甲秀文化人才人选进行重点培养;选派1260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赴港培训;举办优秀青年专家专题培训班,对100名优秀青年专家进行创新创业、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余人。
贵阳实施“创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遵义推广“15851人才精英工程”,六盘水实施“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安顺实施“7000名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毕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导师制”,铜仁实施“铜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黔南州实施“235青年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人才培养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此外,全省26所本科院校,20家国家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于杰表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认证。(责任编辑/付 松)
留得住,用得好,重培养,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贵州,正吸纳八方英才,推动实现改革发展新跨越。
3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国际人才城举行,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远远超过了第一届。
据统计,本届人才博览会现场接待求职者3.5万人次,与首届相比增加了7000人次;现场签约人数达2597人,其中,博士405人,硕士1332人;签约项目20个。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人才发展滞后是制约贵州后发赶超的最大短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夏一庆说,贵州连续两年举办了人才博览会,就是为了引进所需人才。
近年来,贵州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尤其是在人才引进上。这主要得益于贵州改变了以往的引进思路。夏一庆介绍,贵州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建立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全省人才流动呈现出了“进大于出”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注重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掌握现代管理的各类国际化人才等。
另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承包、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大力引进“候鸟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争取9批93名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贵州锻炼服务,志愿者西部计划累计有6000多人参加,贵州扶贫接力计划有8000多人到我省贫困地区进行人才交流,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博士联系点”,充分发挥贵州籍高层次人才在建言献策、协调项目、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0年,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暨建立“特聘专家”制度的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该《办法》的出台,吸引了一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纷纷向贵州抛出了橄榄枝。
为了让千里迢迢来到贵州的“特聘专家”可以在贵州安心工作,开心生活,《办法》也提出了8条支持政策,有了政策的保障,“金凤凰”就能在贵州的土地上任意翱翔、创造佳绩。
留得住用得好更重要
金融专家张志平,现任美国富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金融预测经理,美联储银行计量经济研究顾问。2009年,作为我省引进的“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到贵州财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许多朋友从国外回来往往会选择到沿海地区工作。之所以到贵州,我觉得在这里我个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张志平坦言,后发优势是他看重贵州的主要原因。
“人才引进是加快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但留得住、用得好往往比引得进更重要。”夏一庆说,引得进是基础,留得住、用得好才是本领,为此,我们重点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纵向人才政策体系及选拔管理机制,构建了横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条件。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同时,努力增加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多个人才培养基金,极大地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通过修建“博士楼”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有效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鼓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人才工作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人才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省基本形成重视人才、宣传人才、研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环境,以优化人才成长小环境逐步带动促进全省人才成长大环境的改善。
首届人博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入黔工作已满周年,一年来,他们在贵州发展如何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雅可夫(Yaacov Ben-Dacid),是白血病相关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在首届人才博览会上,与贵州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签约,成为该实验室肿瘤药理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他表示,贵州对科学家引进有强有力的支持力度,长此以往,贵州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对于这些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贵州、留在贵州,带着18项国际专利回贵州发展的胡平生博士道出了各方人才的心里话:“我们帮贵州发展,贵州帮我们圆梦!”胡博士带领的团队,因创造生物治疗肿瘤的sentoclone技术,享誉世界。
需要引进更要培养
人才储备,培养是关键。
曾经参与过首届人才博览会的南航贵州航空公司的周威吉对此深有体会。“当时我负责人博会的现场招聘,月薪4.5万招机长,谈好待遇还会增加,而且只要愿意,我们答应解决配偶工作,但是应聘者依旧寥寥无几。”招不来外地人才,本地高校又无法提供航空类高端人才,守了两天,只招到一名工程师,周威吉的无奈可想而知。
要做好人才储备,还得依靠培养。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杰认为,贵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除了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外,还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今年要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用3至5年时间,着力培养10名左右能够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的顶尖人才,100名左右国内相关领域有较大或持续影响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省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于杰介绍,加强培养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贵州将重点从市(州)、县(市、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旅游及文化宣传等系统,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送往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或省级人才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行研修,加快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据悉,截至目前,我省已选派28名青年业务骨干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研修;选拔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54名“四个一批”甲秀文化人才人选进行重点培养;选派1260名优秀中青年人才赴港培训;举办优秀青年专家专题培训班,对100名优秀青年专家进行创新创业、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余人。
贵阳实施“创新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遵义推广“15851人才精英工程”,六盘水实施“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安顺实施“7000名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毕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导师制”,铜仁实施“铜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黔南州实施“235青年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人才培养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此外,全省26所本科院校,20家国家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于杰表示,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认证。(责任编辑/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