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2014-09-21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党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党政治理论与方法、党内民主、党群关系、基层政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出版个人专(合)著7部。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说某某矛盾或问题已经解决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同时,我也在想,会不会有新的矛盾或问题产生呢?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挑战呢?
小的时候喜欢玩沙漏游戏,把沙子倒进一种类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会一点点地从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颠倒过来,沙子又会继续漏下去,直到漏光。这个游戏,带给我很多启示。假设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钢筋),下端代表的是群众(混凝土),干部与群众融合就会变成“钢筋混凝土”,就会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假设上端是理论或认识,下端是实践或行动,只要沙漏的游戏不断重复,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融合就会双双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群众工作也像循环反复的沙漏游戏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就是说,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联系群众没有止境,接触群众“日复一日”,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如果简化群众工作中的循环原理,可以理解为:深入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项政策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新的问题又会随之产生。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使工人权利得到了保护,增加了工人工资,得到了工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一些用工单位则反映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忧、面临倒闭,于是一些企业通过与劳务公司签订协议的方式变相雇佣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劳务派遣工这种形式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资遭到了劳务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没有给他们买“三险”,与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这样一来,事实上工人们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黎玉同志在群众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许多群众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觉得无事可做,对别人的事,则表示与己无关,放之任之。这不但是观念上的问题(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负责任),而且不了解党的一切决议必须经过群众去实现,群众团体必须将党对当时当地所决定的中心任务,经过群众路线实行普遍深入的动员,变成某某的任务,这就是告诉我们,某某团体不应该关起门来进行所谓的群众工作,更不是为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而是为了实现党的决议,为了党的利益,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来进行群众工作。”黎玉同志也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做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能搞“关门主义”。
当然,不搞“关门主义”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权能。如果一件事情本应该由下级去处理,而上级插手下级管理范围的事情,表面上看对群众工作采取了“开门主义”的态度,实际上可能有损下级的权威和职能,使更大范围的群众工作出于无序状态。《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讲述了“丙吉问牛”的故事:丙吉一次外出,路上遇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作为宰相却不闻不问,部下对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继续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立即叫车队停下来,并让随从去问那人赶牛走了几公里路。部下有人认为丙吉这两件事处理不当,并讥讽丙吉。丙吉解释道:“百姓斗殴致伤,这项工作归长安令和京兆尹负责,应当由他们去处置,我只在岁末根据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热之时行路喘气,恐怕是因为暑气而喘,这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作为国家大臣,必须知天气,识阴阳,这是我职责所在,因此调查这件事情。”部下听了十分佩服,认为丙吉知大体,懂大局。(责任编辑/吴文仙)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党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党政治理论与方法、党内民主、党群关系、基层政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出版个人专(合)著7部。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说某某矛盾或问题已经解决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同时,我也在想,会不会有新的矛盾或问题产生呢?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挑战呢?
小的时候喜欢玩沙漏游戏,把沙子倒进一种类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会一点点地从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颠倒过来,沙子又会继续漏下去,直到漏光。这个游戏,带给我很多启示。假设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钢筋),下端代表的是群众(混凝土),干部与群众融合就会变成“钢筋混凝土”,就会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假设上端是理论或认识,下端是实践或行动,只要沙漏的游戏不断重复,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融合就会双双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群众工作也像循环反复的沙漏游戏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就是说,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联系群众没有止境,接触群众“日复一日”,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如果简化群众工作中的循环原理,可以理解为:深入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项政策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新的问题又会随之产生。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使工人权利得到了保护,增加了工人工资,得到了工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一些用工单位则反映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忧、面临倒闭,于是一些企业通过与劳务公司签订协议的方式变相雇佣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劳务派遣工这种形式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资遭到了劳务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没有给他们买“三险”,与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这样一来,事实上工人们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黎玉同志在群众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许多群众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觉得无事可做,对别人的事,则表示与己无关,放之任之。这不但是观念上的问题(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负责任),而且不了解党的一切决议必须经过群众去实现,群众团体必须将党对当时当地所决定的中心任务,经过群众路线实行普遍深入的动员,变成某某的任务,这就是告诉我们,某某团体不应该关起门来进行所谓的群众工作,更不是为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而是为了实现党的决议,为了党的利益,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来进行群众工作。”黎玉同志也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做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能搞“关门主义”。
当然,不搞“关门主义”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权能。如果一件事情本应该由下级去处理,而上级插手下级管理范围的事情,表面上看对群众工作采取了“开门主义”的态度,实际上可能有损下级的权威和职能,使更大范围的群众工作出于无序状态。《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讲述了“丙吉问牛”的故事:丙吉一次外出,路上遇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作为宰相却不闻不问,部下对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继续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立即叫车队停下来,并让随从去问那人赶牛走了几公里路。部下有人认为丙吉这两件事处理不当,并讥讽丙吉。丙吉解释道:“百姓斗殴致伤,这项工作归长安令和京兆尹负责,应当由他们去处置,我只在岁末根据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热之时行路喘气,恐怕是因为暑气而喘,这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作为国家大臣,必须知天气,识阴阳,这是我职责所在,因此调查这件事情。”部下听了十分佩服,认为丙吉知大体,懂大局。(责任编辑/吴文仙)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党制度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政党政治理论与方法、党内民主、党群关系、基层政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向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出版个人专(合)著7部。
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党员干部说某某矛盾或问题已经解决了,并流露出一副自豪的神情。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也知道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同时,我也在想,会不会有新的矛盾或问题产生呢?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新的挑战呢?
小的时候喜欢玩沙漏游戏,把沙子倒进一种类似于漏斗的瓶子中,沙子就会一点点地从上面的瓶子向下面的瓶子中漏下去,直到漏光。如果再颠倒过来,沙子又会继续漏下去,直到漏光。这个游戏,带给我很多启示。假设沙漏的上端代表的是干部(钢筋),下端代表的是群众(混凝土),干部与群众融合就会变成“钢筋混凝土”,就会像“铜墙铁壁”一样坚不可摧;假设上端是理论或认识,下端是实践或行动,只要沙漏的游戏不断重复,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融合就会双双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群众工作也像循环反复的沙漏游戏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就是说,联系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联系群众没有止境,接触群众“日复一日”,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如果简化群众工作中的循环原理,可以理解为:深入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项政策在解决了某一类问题后,新的问题又会随之产生。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使工人权利得到了保护,增加了工人工资,得到了工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一些用工单位则反映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因雇工成本上升而生存堪忧、面临倒闭,于是一些企业通过与劳务公司签订协议的方式变相雇佣派遣工以降低成本。劳务派遣工这种形式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工人反映自己的工资遭到了劳务公司克扣,而且一些公司没有给他们买“三险”,与正式工相比“同工不同酬”。这样一来,事实上工人们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案例表明,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问题。
1943年10月,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黎玉同志在群众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许多群众工作干部容易迷失方向,或者做完了一件事,就觉得无事可做,对别人的事,则表示与己无关,放之任之。这不但是观念上的问题(主要是宗派、本位、怕多负责任),而且不了解党的一切决议必须经过群众去实现,群众团体必须将党对当时当地所决定的中心任务,经过群众路线实行普遍深入的动员,变成某某的任务,这就是告诉我们,某某团体不应该关起门来进行所谓的群众工作,更不是为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而是为了实现党的决议,为了党的利益,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来进行群众工作。”黎玉同志也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做群众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不能搞“关门主义”。
当然,不搞“关门主义”并不意味着党员干部不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权能。如果一件事情本应该由下级去处理,而上级插手下级管理范围的事情,表面上看对群众工作采取了“开门主义”的态度,实际上可能有损下级的权威和职能,使更大范围的群众工作出于无序状态。《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讲述了“丙吉问牛”的故事:丙吉一次外出,路上遇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作为宰相却不闻不问,部下对此感到很奇怪。丙吉继续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立即叫车队停下来,并让随从去问那人赶牛走了几公里路。部下有人认为丙吉这两件事处理不当,并讥讽丙吉。丙吉解释道:“百姓斗殴致伤,这项工作归长安令和京兆尹负责,应当由他们去处置,我只在岁末根据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必管小事,所以我不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这件事。而牛在初春不太热之时行路喘气,恐怕是因为暑气而喘,这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作为国家大臣,必须知天气,识阴阳,这是我职责所在,因此调查这件事情。”部下听了十分佩服,认为丙吉知大体,懂大局。(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