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检人员的政绩观价值观

2014-09-21

当代贵州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包公反贪政绩观

梁衡,本刊顾问,当代作家,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2014年新年刚过中央就召开了纪检工作会。十八大之后报上公布的副部级以上被查贪官已达18名,今年注定将是一个反贪年、廉政风暴年。不由联想到历史上的反贪。

唐以后专设监察机关谏院和御史台,设有专职谏官和御史,“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他们常常大胆到冒犯皇帝,搬倒了一个个贪官、奸臣,名垂青史。这除了制度保证,他们有话语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上下都认同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就是皇帝对他们也是不敢太过。

身在监察之职的官员是干什么的?是与邪恶斗争,查处违规违纪,这就是他们的GDP,不管苍蝇、老虎,查处愈多成绩愈大。如果在任期间没有弹劾、搬倒几个坏官,反倒会被人讥笑无能,瞧不起。如果因敢于坚持原则而被打击,反受人尊敬,名声大涨。如唐朝的谏臣魏征,多次当面批评唐太宗。

北宋范仲淹任谏官时因为在废皇后问题上顶撞皇帝被贬出京,发配睦州,这是他第二次被眨(后又被请回)。他27岁中进士,64岁去世,为官37年,因为直谏四起四落,在京城工作总共不到四年。欧阳修评价他“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是为一代名臣。

比范仲淹稍晚一点,也是宋仁宗朝的御史唐介,反对皇帝给他的贵妃伯父加官,揭发宰相给贵妃送礼,走“妇人路线”,被眨出京,发配广东,却赢得一片赞扬声。士大夫们纷纷赋诗送行,说他:“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后又被请回。史称“真御史”。历史上还有许多身在官场体制内,又敢于反贪、除奸的如包公这样的人物。在传统政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政绩观和价值观:说真话,干好分工内的实事。

我们早就有一支专业的纪检队伍,而且给了纪检部门很大的权力,很高的待遇(与班子成员同级别)。许多单位还给予与工作无关的特别关照,比如每年出国访问、其他福利等。但是相比之下在十八大前动静并不大,特别是本单位的、同级的纪检很少查出问题。而民间反贪,特别是网络监督倒很活跃,上级派巡视组也很见效。现在中央已从制度上作了改进,但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要从理论上、舆论上说清并大力宣传纪检人员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要以反贪为任,以反贪为荣,专业队伍应有专门业绩,这个行当中应多出几个像历史上的名谏官、御史一样的名人。要树起一批“当代包公”、“红色包公”的形象。只有一个王岐山不够,各级都要有。(责任编辑/吴文仙)

链接

古代“纪检干部”的品质要求

中国古代,“纪检干部”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纪检干部”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纪检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宫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纪检干部”“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实践中,历代在“纪检干部”选任上,都首重德行。

汉代作为选官主要方式的察举制度正是以荐举谏官而开其端。

唐时“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

明代朱元璋要求担负“六部”对口监察职责的六科给事中“不爱富贵”而“惜名节”,要求他们“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要“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为朝廷、为皇帝不惜身家性命。

清顺治年间上谕:内官考选科道必须才德兼优之员,外官必须钱粮全完,且任内“无参罚者”方准行取。

梁衡,本刊顾问,当代作家,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2014年新年刚过中央就召开了纪检工作会。十八大之后报上公布的副部级以上被查贪官已达18名,今年注定将是一个反贪年、廉政风暴年。不由联想到历史上的反贪。

唐以后专设监察机关谏院和御史台,设有专职谏官和御史,“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他们常常大胆到冒犯皇帝,搬倒了一个个贪官、奸臣,名垂青史。这除了制度保证,他们有话语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上下都认同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就是皇帝对他们也是不敢太过。

身在监察之职的官员是干什么的?是与邪恶斗争,查处违规违纪,这就是他们的GDP,不管苍蝇、老虎,查处愈多成绩愈大。如果在任期间没有弹劾、搬倒几个坏官,反倒会被人讥笑无能,瞧不起。如果因敢于坚持原则而被打击,反受人尊敬,名声大涨。如唐朝的谏臣魏征,多次当面批评唐太宗。

北宋范仲淹任谏官时因为在废皇后问题上顶撞皇帝被贬出京,发配睦州,这是他第二次被眨(后又被请回)。他27岁中进士,64岁去世,为官37年,因为直谏四起四落,在京城工作总共不到四年。欧阳修评价他“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是为一代名臣。

比范仲淹稍晚一点,也是宋仁宗朝的御史唐介,反对皇帝给他的贵妃伯父加官,揭发宰相给贵妃送礼,走“妇人路线”,被眨出京,发配广东,却赢得一片赞扬声。士大夫们纷纷赋诗送行,说他:“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后又被请回。史称“真御史”。历史上还有许多身在官场体制内,又敢于反贪、除奸的如包公这样的人物。在传统政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政绩观和价值观:说真话,干好分工内的实事。

我们早就有一支专业的纪检队伍,而且给了纪检部门很大的权力,很高的待遇(与班子成员同级别)。许多单位还给予与工作无关的特别关照,比如每年出国访问、其他福利等。但是相比之下在十八大前动静并不大,特别是本单位的、同级的纪检很少查出问题。而民间反贪,特别是网络监督倒很活跃,上级派巡视组也很见效。现在中央已从制度上作了改进,但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要从理论上、舆论上说清并大力宣传纪检人员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要以反贪为任,以反贪为荣,专业队伍应有专门业绩,这个行当中应多出几个像历史上的名谏官、御史一样的名人。要树起一批“当代包公”、“红色包公”的形象。只有一个王岐山不够,各级都要有。(责任编辑/吴文仙)

链接

古代“纪检干部”的品质要求

中国古代,“纪检干部”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纪检干部”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纪检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宫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纪检干部”“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实践中,历代在“纪检干部”选任上,都首重德行。

汉代作为选官主要方式的察举制度正是以荐举谏官而开其端。

唐时“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

明代朱元璋要求担负“六部”对口监察职责的六科给事中“不爱富贵”而“惜名节”,要求他们“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要“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为朝廷、为皇帝不惜身家性命。

清顺治年间上谕:内官考选科道必须才德兼优之员,外官必须钱粮全完,且任内“无参罚者”方准行取。

梁衡,本刊顾问,当代作家,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2014年新年刚过中央就召开了纪检工作会。十八大之后报上公布的副部级以上被查贪官已达18名,今年注定将是一个反贪年、廉政风暴年。不由联想到历史上的反贪。

唐以后专设监察机关谏院和御史台,设有专职谏官和御史,“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他们常常大胆到冒犯皇帝,搬倒了一个个贪官、奸臣,名垂青史。这除了制度保证,他们有话语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上下都认同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就是皇帝对他们也是不敢太过。

身在监察之职的官员是干什么的?是与邪恶斗争,查处违规违纪,这就是他们的GDP,不管苍蝇、老虎,查处愈多成绩愈大。如果在任期间没有弹劾、搬倒几个坏官,反倒会被人讥笑无能,瞧不起。如果因敢于坚持原则而被打击,反受人尊敬,名声大涨。如唐朝的谏臣魏征,多次当面批评唐太宗。

北宋范仲淹任谏官时因为在废皇后问题上顶撞皇帝被贬出京,发配睦州,这是他第二次被眨(后又被请回)。他27岁中进士,64岁去世,为官37年,因为直谏四起四落,在京城工作总共不到四年。欧阳修评价他“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是为一代名臣。

比范仲淹稍晚一点,也是宋仁宗朝的御史唐介,反对皇帝给他的贵妃伯父加官,揭发宰相给贵妃送礼,走“妇人路线”,被眨出京,发配广东,却赢得一片赞扬声。士大夫们纷纷赋诗送行,说他:“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后又被请回。史称“真御史”。历史上还有许多身在官场体制内,又敢于反贪、除奸的如包公这样的人物。在传统政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政绩观和价值观:说真话,干好分工内的实事。

我们早就有一支专业的纪检队伍,而且给了纪检部门很大的权力,很高的待遇(与班子成员同级别)。许多单位还给予与工作无关的特别关照,比如每年出国访问、其他福利等。但是相比之下在十八大前动静并不大,特别是本单位的、同级的纪检很少查出问题。而民间反贪,特别是网络监督倒很活跃,上级派巡视组也很见效。现在中央已从制度上作了改进,但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要从理论上、舆论上说清并大力宣传纪检人员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要以反贪为任,以反贪为荣,专业队伍应有专门业绩,这个行当中应多出几个像历史上的名谏官、御史一样的名人。要树起一批“当代包公”、“红色包公”的形象。只有一个王岐山不够,各级都要有。(责任编辑/吴文仙)

链接

古代“纪检干部”的品质要求

中国古代,“纪检干部”担负着风宪重任,“纠劾官邪”、“匡辅人君”,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行使这一权力,是决定监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历代统治者就“纪检干部”的选拔任用环节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强化“纪检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册府元龟·宪宫部》里说:“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故汉魏以还,事任尤重,至于选用,必举贤才。”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纪检干部”“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实践中,历代在“纪检干部”选任上,都首重德行。

汉代作为选官主要方式的察举制度正是以荐举谏官而开其端。

唐时“凡所取御史,必先质重勇退者”。

明代朱元璋要求担负“六部”对口监察职责的六科给事中“不爱富贵”而“惜名节”,要求他们“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要“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为朝廷、为皇帝不惜身家性命。

清顺治年间上谕:内官考选科道必须才德兼优之员,外官必须钱粮全完,且任内“无参罚者”方准行取。

猜你喜欢

包公反贪政绩观
“反贪”系列电影最终章 《反贪风暴5》岁末上映
包公吃鱼
“女包公”
“女包公”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包公与魔镜
乱象
政绩看“观”不看“官”
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浅谈反贪检察官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