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2014-09-21李坤

当代贵州 2014年6期
关键词:弘扬贵州中华民族

李坤

编者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马年春节,本刊“新春走基层”报道小组或在省会贵阳,或回家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回家乡亲友团聚,有“共说此年丰”的喜悦;观赏《贵州》大型交响组乐,有“多彩数贵州”的豪迈;看德江“炸龙”,是“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仡佬族村寨品“六和宴”、侗寨听歌,有“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的乡愁;一张张春节全家福,传递的是“孝顺、和睦、静好、温馨”。

传统佳节,新春贵州,在家乡人的欢乐中,我们欢乐。天下和静在民乐!

新春佳节,贵州高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里,人们除了感受到家的温暖,也重拾那些悠远的文化记忆。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呼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异常强烈。

春节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情、友情和乡情。但是,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与信息化时代不期而遇,沧桑巨变中,春节的“年味”似乎在变淡。

“过年了,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还能做什么?”“除了放爆竹、看春晚,还有什么年味?”

这些年来,每到春节,都会听到人说,生活越来越好,可年味越来越少;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传统文化却被逐渐忘却。

怎样增加春节的年味,让国人更多地享受文化带来的身心愉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回归传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

无论是从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还是今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中央都明确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知行合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春节期间,从央视开展的家风调查到各大主流媒体呼吁给春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人们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可见一斑。

《人民日报》在2月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给春节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的期待,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了的春节,将洋溢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给予更多人心灵的慰藉,让春节的味道就是文化的味道”。

借着中国年,国人向着文化和情感回归的迫切,成为当代中国心灵图谱中动人的一笔。

地处祖国西南一隅的贵州,虽然建省的时间要晚于其他大多数省份,儒学大规模传播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这里,贵州省委省政府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力度一点也不小。

今年春节,贵州的系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从贵阳孔学堂举办春节文化庙会,到省文化厅、省文联、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全省范围内推出的系列文化活动,从各市县推出的系列活动到民间自发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的阳春白雪,有的下里巴人,迎合了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营造出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贵州年节氛围,不仅让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也让外来游客感受到多彩贵州的人文魅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穿唐装宋服搞哗众取宠、肤浅表面的娱乐作秀,更不是搞封建社会那一套陈规陋习,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和主流价值的糟粕,诸如“大年不能回娘家”、“初五不能走亲戚”、“正月不许剪头发”、“春节赌博试试手运”等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不合拍的习气就应该毫不保留地抛弃。

因此有人提出,在欢度春节时,人们不妨多多尝试新的过年方式,丰富节日内容,用时尚元素增添节日氛围。

如今,无论是从旅游过年、电子鞭炮过年,到今年春节流行的“抢红包”过年,还是从过年健身、看电影,到过年读几本书,越来越多的健康的、节俭的、生态的过年理念被大多数人接受。

诚然,过年的习俗在不断变化,但不管过年以何种形式呈现,不变的应是春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情感——团圆、祥和、平安、喜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更是一种灿烂优秀的文化。我们的春节如何更加绚丽多彩,关乎生命的质量和文化的传承,毕竟,“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文化的传递”。(责任编辑/朱广彦)

猜你喜欢

弘扬贵州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做人美德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季札挂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