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不管”到“一家亲”

2014-09-21高雪

当代贵州 2014年8期
关键词:兴义市省区网箱

高雪

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三省接壤区群众的“领头羊”。

2013年8月23日,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挂牌成立。这个由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党委联合组建的党工委,担负着维护三省区接壤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创新党建

“鸡鸣三省”有了“主心骨”

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三个乡镇共同位于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电站库区内,可谓是“金鸡一鸣,三省皆知”。三地田土相连、习俗相似、语言相通、产业相同、商贾互通。可是,长期以来,三地“各自为政”,导致基层管理难、发展产业难、社会治安不稳定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2010年,三个跨省乡镇开始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在贵州、云南、广西交界的三江口镇安沙、鲁布革乡舌坡、马蚌乡鲁维三个行政村,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总支——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总支(以下简称“联合党总支”)。随后,联合工会、联合审判庭等组织先后成立。

兴义市三江口镇党委书记王正品介绍,成立联合党总支之前,因为跨省地域界限与行政区划限制,三省接壤区存在“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行政事务处理流程不顺,群众办事不便。于是,这片区域被称为“三不管”地带。联合党总支成立后,解决了这些问题,所有事务都由联合党总支协调解决。经过两年的实践,无论是维护社会和谐,还是在共促产业发展方面,联合党总支都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三省接壤区的“主心骨”、“领头羊”。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整合区域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三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按照“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思路,在2013年8月23日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以下简称“联合党工委”)。这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属非建制性党组织,所属党组织及党员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若干名。联合党工委书记一年一换,由三省区相连的三个乡镇党委书记轮流兼任。

破除壁垒

三地居民得实惠

陆海宇是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是贵州兴义人,九年前来到鲁布革乡开餐馆,一家人的户口都不在本地。眼看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因为户口问题无法确定学校,陆海宇的父母心里很着急。

在联合党总支的协调下,陆海宇的异地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她顺利进入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就读,而且和当地的孩子一样,享受了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

“联合党总支成立后,两地政府协调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得到的教育补助一点没少。”陆海宇的母亲刘荣臻表示,“孩子在这里读书很好,一是不用离开我们回兴义上学,二是书学费都免掉了,还有困难补助。这边的政府对我们很关心”。

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村民王家学选择到罗平县鲁布革乡卫生院看病。在他看来,到这家卫生院看病,离家较近,方便省事。需要报销费用时,只要带上单据,回到三江口也能享受新农合报销优惠政策。

鲁布革乡卫生院医生李家宽表示,联合党工委成立后,来卫生院看病的人明显增多。行政壁垒打破了,异地看病报销不再是难事。三省区的村民享有同样的报销减免政策,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行选择距离近、服务好的医院。因此,“鲁布革乡卫生院多了不少广西、贵州的患者”。

三地一盘棋,共谋一家事。通过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前联合党总支、如今的联合党工委,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一方面,找准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建立党建服务发展机制,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推行“民生流动服务站”工作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服务上门、方便群众、解决民生”的工作理念,拓宽合作领域,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共创区域维稳合作机制,做到“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群联控、群体性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促进三省接壤区和谐稳定。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广西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可爽认为,联合党工委逐步实现了“联合零边界,服务零距离,发展零差距,覆盖零缝隙”的目标,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找到了有效抓手。

党委掌舵

三省发展一条心

从联合党总支到联合党工委,行政层次升级了,职能范围拓展了,服务能力也大幅提升。对于居住在万峰湖畔、隶属于黔滇桂三省区的各族群众而言,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搞产业、谋发展、奔小康的“智囊团”。

1997年10月,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关闸蓄水,形成了“高原明珠”万峰湖。此后,万峰湖畔的农民成为库区移民,移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种植、养殖转变为网箱养鱼、库湾养鱼、库区渔业捕捞等。因群众经济收入单一、资源开发利用少,资源纷争、安全生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梅坪村白云组的养殖能手郎凤卫对此深有体会。每到枯水期,他得把网箱拉到云南舌坡村水域或广西鲁维村水域。说起以前拉网箱的周折,朗凤卫有道不完的苦楚:“枯水季节我们把网箱拉到属于云南、广西的地界上,要向当地交停驻费,不交钱或少交钱,就不给停驻。”三江口镇梅坪村支部书记侬碧武也说:“原来网箱你放我这里也不行,我放你那里也不行,为摆放个网箱闹得鸡犬不宁。”

联合党工委成立以后,朗凤卫发现,拉网箱不再是难事—— “有了联合党工委帮助协调,我们的网箱哪里有空间就摆哪里,不用给地方交钱,这样一来,我每年就能节省七八千元。”

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党委书记黄剑盟表示,成立联合党总支与联合党工委之前,三省接壤区的各族群众常常因为山林、水域、田地等资源发生争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起初只是一点小争执,最后却酿成大矛盾。轻则聚众吵闹,重则发展到打架斗殴。现在,有了联合党工委“掌舵”,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资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解决办法,大家都心服口服。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省区群众,联合党工委建立了“党建共抓”、“产业共兴”、“社会事务共管”、“稳定共保”、“应急处置共管”五个流动服务站,搭建创新党建工作、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平台。其中,党建共抓流动服务站,推出流动党支部、流动农技校、流动调解室、流动警务室、流动医疗车、流动文化站、流动代办点等服务模式,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产业共兴流动服务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科技服务;社会事务共管流动服务站则重点推行面向基层、深入村组、方便群众的上门服务。

在联合党工委的推动下,三省一条心、三地齐发力,曾经的“三不管”,如今变成了“一家亲”。

2013年12月26日,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牵头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联合工会联谊会暨迎新春群众文体活动,三地党工委、党员以及群众代表积极参加,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随后,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邀请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和云南罗平县鲁布革乡的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共同商议产业互兴等问题。其余两地也相互发出邀请,共议合作。(作者单位:兴义市新闻中心责任编辑/姚远)

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三省接壤区群众的“领头羊”。

2013年8月23日,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挂牌成立。这个由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党委联合组建的党工委,担负着维护三省区接壤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创新党建

“鸡鸣三省”有了“主心骨”

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三个乡镇共同位于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电站库区内,可谓是“金鸡一鸣,三省皆知”。三地田土相连、习俗相似、语言相通、产业相同、商贾互通。可是,长期以来,三地“各自为政”,导致基层管理难、发展产业难、社会治安不稳定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2010年,三个跨省乡镇开始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在贵州、云南、广西交界的三江口镇安沙、鲁布革乡舌坡、马蚌乡鲁维三个行政村,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总支——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总支(以下简称“联合党总支”)。随后,联合工会、联合审判庭等组织先后成立。

兴义市三江口镇党委书记王正品介绍,成立联合党总支之前,因为跨省地域界限与行政区划限制,三省接壤区存在“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行政事务处理流程不顺,群众办事不便。于是,这片区域被称为“三不管”地带。联合党总支成立后,解决了这些问题,所有事务都由联合党总支协调解决。经过两年的实践,无论是维护社会和谐,还是在共促产业发展方面,联合党总支都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三省接壤区的“主心骨”、“领头羊”。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整合区域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三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按照“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思路,在2013年8月23日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以下简称“联合党工委”)。这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属非建制性党组织,所属党组织及党员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若干名。联合党工委书记一年一换,由三省区相连的三个乡镇党委书记轮流兼任。

破除壁垒

三地居民得实惠

陆海宇是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是贵州兴义人,九年前来到鲁布革乡开餐馆,一家人的户口都不在本地。眼看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因为户口问题无法确定学校,陆海宇的父母心里很着急。

在联合党总支的协调下,陆海宇的异地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她顺利进入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就读,而且和当地的孩子一样,享受了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

“联合党总支成立后,两地政府协调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得到的教育补助一点没少。”陆海宇的母亲刘荣臻表示,“孩子在这里读书很好,一是不用离开我们回兴义上学,二是书学费都免掉了,还有困难补助。这边的政府对我们很关心”。

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村民王家学选择到罗平县鲁布革乡卫生院看病。在他看来,到这家卫生院看病,离家较近,方便省事。需要报销费用时,只要带上单据,回到三江口也能享受新农合报销优惠政策。

鲁布革乡卫生院医生李家宽表示,联合党工委成立后,来卫生院看病的人明显增多。行政壁垒打破了,异地看病报销不再是难事。三省区的村民享有同样的报销减免政策,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行选择距离近、服务好的医院。因此,“鲁布革乡卫生院多了不少广西、贵州的患者”。

三地一盘棋,共谋一家事。通过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前联合党总支、如今的联合党工委,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一方面,找准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建立党建服务发展机制,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推行“民生流动服务站”工作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服务上门、方便群众、解决民生”的工作理念,拓宽合作领域,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共创区域维稳合作机制,做到“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群联控、群体性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促进三省接壤区和谐稳定。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广西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可爽认为,联合党工委逐步实现了“联合零边界,服务零距离,发展零差距,覆盖零缝隙”的目标,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找到了有效抓手。

党委掌舵

三省发展一条心

从联合党总支到联合党工委,行政层次升级了,职能范围拓展了,服务能力也大幅提升。对于居住在万峰湖畔、隶属于黔滇桂三省区的各族群众而言,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搞产业、谋发展、奔小康的“智囊团”。

1997年10月,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关闸蓄水,形成了“高原明珠”万峰湖。此后,万峰湖畔的农民成为库区移民,移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种植、养殖转变为网箱养鱼、库湾养鱼、库区渔业捕捞等。因群众经济收入单一、资源开发利用少,资源纷争、安全生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梅坪村白云组的养殖能手郎凤卫对此深有体会。每到枯水期,他得把网箱拉到云南舌坡村水域或广西鲁维村水域。说起以前拉网箱的周折,朗凤卫有道不完的苦楚:“枯水季节我们把网箱拉到属于云南、广西的地界上,要向当地交停驻费,不交钱或少交钱,就不给停驻。”三江口镇梅坪村支部书记侬碧武也说:“原来网箱你放我这里也不行,我放你那里也不行,为摆放个网箱闹得鸡犬不宁。”

联合党工委成立以后,朗凤卫发现,拉网箱不再是难事—— “有了联合党工委帮助协调,我们的网箱哪里有空间就摆哪里,不用给地方交钱,这样一来,我每年就能节省七八千元。”

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党委书记黄剑盟表示,成立联合党总支与联合党工委之前,三省接壤区的各族群众常常因为山林、水域、田地等资源发生争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起初只是一点小争执,最后却酿成大矛盾。轻则聚众吵闹,重则发展到打架斗殴。现在,有了联合党工委“掌舵”,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资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解决办法,大家都心服口服。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省区群众,联合党工委建立了“党建共抓”、“产业共兴”、“社会事务共管”、“稳定共保”、“应急处置共管”五个流动服务站,搭建创新党建工作、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平台。其中,党建共抓流动服务站,推出流动党支部、流动农技校、流动调解室、流动警务室、流动医疗车、流动文化站、流动代办点等服务模式,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产业共兴流动服务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科技服务;社会事务共管流动服务站则重点推行面向基层、深入村组、方便群众的上门服务。

在联合党工委的推动下,三省一条心、三地齐发力,曾经的“三不管”,如今变成了“一家亲”。

2013年12月26日,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牵头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联合工会联谊会暨迎新春群众文体活动,三地党工委、党员以及群众代表积极参加,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随后,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邀请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和云南罗平县鲁布革乡的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共同商议产业互兴等问题。其余两地也相互发出邀请,共议合作。(作者单位:兴义市新闻中心责任编辑/姚远)

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三省接壤区群众的“领头羊”。

2013年8月23日,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挂牌成立。这个由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党委联合组建的党工委,担负着维护三省区接壤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

创新党建

“鸡鸣三省”有了“主心骨”

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乡,三个乡镇共同位于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电站库区内,可谓是“金鸡一鸣,三省皆知”。三地田土相连、习俗相似、语言相通、产业相同、商贾互通。可是,长期以来,三地“各自为政”,导致基层管理难、发展产业难、社会治安不稳定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2010年,三个跨省乡镇开始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在贵州、云南、广西交界的三江口镇安沙、鲁布革乡舌坡、马蚌乡鲁维三个行政村,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总支——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总支(以下简称“联合党总支”)。随后,联合工会、联合审判庭等组织先后成立。

兴义市三江口镇党委书记王正品介绍,成立联合党总支之前,因为跨省地域界限与行政区划限制,三省接壤区存在“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行政事务处理流程不顺,群众办事不便。于是,这片区域被称为“三不管”地带。联合党总支成立后,解决了这些问题,所有事务都由联合党总支协调解决。经过两年的实践,无论是维护社会和谐,还是在共促产业发展方面,联合党总支都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三省接壤区的“主心骨”、“领头羊”。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优化党组织设置、整合区域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建立“区域化大党建”模式,三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打破地域界限、破除行政壁垒,按照“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思路,在2013年8月23日建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以下简称“联合党工委”)。这个跨省区联合党工委属非建制性党组织,所属党组织及党员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若干名。联合党工委书记一年一换,由三省区相连的三个乡镇党委书记轮流兼任。

破除壁垒

三地居民得实惠

陆海宇是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是贵州兴义人,九年前来到鲁布革乡开餐馆,一家人的户口都不在本地。眼看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因为户口问题无法确定学校,陆海宇的父母心里很着急。

在联合党总支的协调下,陆海宇的异地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她顺利进入鲁布革乡舌坡小学就读,而且和当地的孩子一样,享受了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

“联合党总支成立后,两地政府协调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得到的教育补助一点没少。”陆海宇的母亲刘荣臻表示,“孩子在这里读书很好,一是不用离开我们回兴义上学,二是书学费都免掉了,还有困难补助。这边的政府对我们很关心”。

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村民王家学选择到罗平县鲁布革乡卫生院看病。在他看来,到这家卫生院看病,离家较近,方便省事。需要报销费用时,只要带上单据,回到三江口也能享受新农合报销优惠政策。

鲁布革乡卫生院医生李家宽表示,联合党工委成立后,来卫生院看病的人明显增多。行政壁垒打破了,异地看病报销不再是难事。三省区的村民享有同样的报销减免政策,不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行选择距离近、服务好的医院。因此,“鲁布革乡卫生院多了不少广西、贵州的患者”。

三地一盘棋,共谋一家事。通过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前联合党总支、如今的联合党工委,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一方面,找准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建立党建服务发展机制,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推行“民生流动服务站”工作制度,按照“重心下移、服务上门、方便群众、解决民生”的工作理念,拓宽合作领域,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共创区域维稳合作机制,做到“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群联控、群体性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促进三省接壤区和谐稳定。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广西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可爽认为,联合党工委逐步实现了“联合零边界,服务零距离,发展零差距,覆盖零缝隙”的目标,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找到了有效抓手。

党委掌舵

三省发展一条心

从联合党总支到联合党工委,行政层次升级了,职能范围拓展了,服务能力也大幅提升。对于居住在万峰湖畔、隶属于黔滇桂三省区的各族群众而言,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搞产业、谋发展、奔小康的“智囊团”。

1997年10月,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关闸蓄水,形成了“高原明珠”万峰湖。此后,万峰湖畔的农民成为库区移民,移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也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种植、养殖转变为网箱养鱼、库湾养鱼、库区渔业捕捞等。因群众经济收入单一、资源开发利用少,资源纷争、安全生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梅坪村白云组的养殖能手郎凤卫对此深有体会。每到枯水期,他得把网箱拉到云南舌坡村水域或广西鲁维村水域。说起以前拉网箱的周折,朗凤卫有道不完的苦楚:“枯水季节我们把网箱拉到属于云南、广西的地界上,要向当地交停驻费,不交钱或少交钱,就不给停驻。”三江口镇梅坪村支部书记侬碧武也说:“原来网箱你放我这里也不行,我放你那里也不行,为摆放个网箱闹得鸡犬不宁。”

联合党工委成立以后,朗凤卫发现,拉网箱不再是难事—— “有了联合党工委帮助协调,我们的网箱哪里有空间就摆哪里,不用给地方交钱,这样一来,我每年就能节省七八千元。”

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党委书记黄剑盟表示,成立联合党总支与联合党工委之前,三省接壤区的各族群众常常因为山林、水域、田地等资源发生争执。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起初只是一点小争执,最后却酿成大矛盾。轻则聚众吵闹,重则发展到打架斗殴。现在,有了联合党工委“掌舵”,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资源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解决办法,大家都心服口服。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省区群众,联合党工委建立了“党建共抓”、“产业共兴”、“社会事务共管”、“稳定共保”、“应急处置共管”五个流动服务站,搭建创新党建工作、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平台。其中,党建共抓流动服务站,推出流动党支部、流动农技校、流动调解室、流动警务室、流动医疗车、流动文化站、流动代办点等服务模式,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产业共兴流动服务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及科技服务;社会事务共管流动服务站则重点推行面向基层、深入村组、方便群众的上门服务。

在联合党工委的推动下,三省一条心、三地齐发力,曾经的“三不管”,如今变成了“一家亲”。

2013年12月26日,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牵头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联合工会联谊会暨迎新春群众文体活动,三地党工委、党员以及群众代表积极参加,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随后,广西西林县马蚌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邀请贵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和云南罗平县鲁布革乡的主要领导列席会议,共同商议产业互兴等问题。其余两地也相互发出邀请,共议合作。(作者单位:兴义市新闻中心责任编辑/姚远)

猜你喜欢

兴义市省区网箱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水产养殖网箱清污专利技术概述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
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
兴义市关工委关爱残疾儿童
晴隆县老年大学与兴义市老年合唱团举办文艺联欢活动
兴义市举行“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主题演讲比赛
网箱养殖瓯江彩鲤鲪鱼技术浅析
影响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产量的三大因素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