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际经济结构相似性测度及能源工业带构造战略研究

2014-09-20石明明张小军

当代经济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禀赋省份产业结构

石明明,张小军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北京 100824)

我国省际经济结构相似性测度及能源工业带构造战略研究

石明明1,张小军2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北京 100824)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集聚集群指标对我国三位码细分产业下的经济结构、四位码细分产业下的第二产业结构相似性进行了测度,发现在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结构下,我国东部各省区经济结构具备显著异质性,但中西部能源富集区已形成了高度同质的产业结构,亟待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此进行总体规划与整合。基于我国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两类非均衡的叠加特征,本文提出我国应积极构造地区发展激励机制与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相互兼容的经济发展架构,根据能源资源分布特征因势利导构造我国的能源工业带,促进西部能源富集区以延伸产业价值链为着力点,加快发展以二次能源工业为主导、拉动其他产业集聚集群化的产业网络系统,推动形成中国新的增长极与城镇群,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经济资源的战略性布局。

能源输送基础设施;包容性增长;能源工业带;资源富集区

一、引 言

能源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我国能源禀赋与需求结构呈明显的逆向分布格局。基于这一核心特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并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由于我国能源禀赋与需求结构逆向分布格局与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格局高度重合,因此,我国跨区域、远距离能源输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能源行业自身运行效率的高低,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还涉及到我国总体经济结构和产业梯度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路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

从现象上看,当前我国能源富集的省区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的至关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区域竞争格局下,大都自发地规划了各类工业集中区和聚集区,但是在国家层面我国还缺乏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机制。此时,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上述我国特殊的能源禀赋结构和地区治理结构下,我国目前区域产业结构总体上到底呈现什么样的态势和格局,我国应该如何结构性构造大规模、跨区域的能源输送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如何通过一种制度安排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同全国性资源配置效率兼容,或者如何通过一种功能性安排使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同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兼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间的包容性增长。

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尤其是基于二位码产业分类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全国各省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性非常明显。如李桢基于各省生产总值数据的研究发现,2011年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相互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系数均超过0.97水平,同时四大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很高。数据显示,工业与建设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也均超过了0.98水平,其中工业与建筑业产业结构系数在东北部和中部之间最高,系数达0.9999;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结构系数在西部与中部之间最高,系数也达0.9992。他认为,我国各区域间和区域内都存在产业结构趋同,这种趋同的根源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性资源获取和配置方式谋求地方政府利益和地方官员晋升利益最大化,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区域资源的耗散、区域行政区的内部竞争以及重复建设[1]。得到类似研究结论的学者还有贺灿飞[2]等、盖晓敏[3]等。部分学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如陈建军、唐立国等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资源结构和区位优势相似,多种产业发生集群集聚,导致并强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也指出,基于更底层的数据测算我国产业内或产品内分工层面产业结构存在差异[4-5]。

从直观上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存在梯度是学界普遍认可的事实,国家政策制定者也往往基于这一事实规划全国的产业布局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就此推测,全国各省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这一结论可能只是部分成立。从理论上分析,产业结构趋同是产业集聚的结果[6],但基于产值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却不一定是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的完美“指示剂”。由于工业以及部分主导性工业的产值巨大,基于产值数据测算的系数可能会发生钝化,从而会夸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本文的研究将表明,当前主导我国总体产业结构布局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区域比较优势,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东部的人力资本及技术资源等,基于各地区特定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逐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集聚的区域化和梯度化。这一现实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延伸,但同时由于在国家战略层面区域整合不足,区域内部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本文强调,国家往往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这种结构往往由于自然条件、文化惯例、制度结构等等原因而具有短期或长期的刚性。例如,一个最典型的结构刚性就是区域治理结构的政治制度设计,这种设计通过模仿企业行为而使之具有彼此竞争的特征。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区域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制度边界(治理边界)和边界效应。各个省区(区域政治实体)就会通过一定的政策设计,设置资源流动的过滤薄膜机制,或者制造更有利的条件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禀赋优势,从而形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界内效应或域内资源向外的流动粘性。这意味着,我国国家战略天然具有一种复杂性,当两个省区的比较优势不同时,国家需要在保持战略柔性、区域互动与总体统筹之间进行权衡,以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一个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动态机制与战略,使得各省区子战略服从全局利益。因此,现实中对于国家战略的制定,一个基本问题是,在统筹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设置一种基于国家长期发展的制度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权衡是在特定的架构(治理结构)下发挥本地信息优势(分权化)与大范围统一配置资源(集权化)之间的两难冲突。从现实的层面看,我国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持久的核心冲突是:如何现有治理结构下既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同时促进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首先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结构,并重新设置产业结构的“指示剂”指标,基于三位码产业结构分类数据研究我国区域内省际产业集群集聚状况和结构同质化程度;其次,基于新测算结构相似性系数与我国资源禀赋分布的关系分析,提出构造我国能源工业带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最后对全文做出评论性总结。

二、能源资源禀赋与区域内省际产业结构同质化

(一)基本统计与测度方法

依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4.32亿吨标准油,占世界总消费的20.3%,正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未来30年至50年我国将在保持同期世界经济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能源消费仍将保持较高水平[7]。因此,保障能源供应是支撑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能源自我供给的角度看,我国能源禀赋分布在经济地理上呈现集中连片且东西部不均衡等重大特征,与能源消费呈现显著的逆向分布。根据刘振亚的研究,我国东部13省GDP所占比重为61.7%,一次能源和电力消费比重达到53.5%和57.1%,但煤炭基础储量比重仅为10.5%。而我国西部12省(市)尽管拥有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但是GDP比重仅为18.6%(见表1)[8]。

表1 我国能源资源、电力消费及GDP分布 单位:%

能源产业具有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强大产业带动性等特点。在上述能源禀赋结构下,我国能源富集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升级产业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居民收入的至关重要性,开始自发地规划了各类工业集中区和聚集区,但是由于缺乏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地方产业政策常常难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固有的带动效应、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产业结构出现同质化,区域间竞争程度日趋激烈。

为了从整体上考察各省份产业政策的经济效应,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省际竞争结构。为了细化与深化研究,我们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对三位码产业结构展开量化测度。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下三位码产业包括19大类,包括:(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基于上述产业分类,我们构造“行业法人数占总法人数目的比重”这一数量型指标来评价产业的结构性特征。这一指标的核心优势是有助于突出省内特定产业内企业集群集聚的总体特征。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首先,我们考察全国各省区部分重要行业的法人数量分布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全国各省区部分重要行业的法人数量分布结构特征

续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法人数量集聚最为突出的省市为浙江和江苏,分布比重达到40%,远远高于排序第三的广东(31.05%)。流通业(批发和零售业)集聚最为突出的省市是我国的三大直辖市上海、北京和天津,数量比重达到30%以上,同样远远超过其他省区;信息产业集聚特征最为突出的省区是北京,数量比例接近6%,大幅领先于其他省区(排名第二的是上海,相应比例不足3%)。房地产业集聚特征最突出的省市为海南,分布比例达到9.39%,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广东(4.62%)。我们将表2中各产业企业集聚最为明显的省区总结为表3。

表3 产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省区

表3分布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第一产业与采矿业企业集聚最为明显的省份中除海南外大多为西部省份,而制造业、信息产业、流通服务业等产业的企业聚集则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基本呈现一种全国梯度性与区域内结构同质性。

为了更深入的刻画各省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我们构造一种产业结构比较的数量方法来进行分析。依据Renard和Xiong[9],比较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可用相似系数进行衡量[9]。我们将两地区间产业结构向量设定为数量型指标“行业法人数占总法人数目的比重”,分别标记为Xikt和Yikt,即Xikt=(x1,x2,…,xn),Yjkt=(y1,y2,…,yn),其中 i和j表示省份,n为产业部门的个数,k代表产业部门,则两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

SIMijt代表两个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Industrial Structure Similarity Index)。SIMijt的数值介于0至1之间,当SIMijt=1时,代表两个省份产业结构完全相似。

(二)测度结果分析

依据这一测算方法,我们计算了全国各省市两两之间结构相似系数,形成一个33×33的系数矩阵,具体结果见表4。表4列示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显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丰裕的省份,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主要集中在矩阵东南象限)在三位码产业分类下其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与同质化,各省区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均在0.95以上。同时,其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呈现高度异质性(主要集中在矩阵东北象限),如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北京的相似系数只有0.71、0.56、0.47、0.66和0.64,与上海的相似系数只有0.64、0.49、0.40、0.61 和0.61,与江苏的相似系数只有0.71、0.55、0.47、0.63 和0.57,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只有0.73、0.59、0.51、0.66 和0.59,与广东的相似系数只有0.75、0.61、0.52、0.69、0.66。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与西部经济结构高度同质化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异质性较为明显。除东三省外,东部地区较少出现集中连片经济结构相似的省区。例如,与北京经济结构相似度较高的省市只有上海,其他省市则与北京呈现明显异质性。与上海经济结构相似度较高的是天津和北京,其他省市则与上海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与浙江结构相似度较高的是江苏,系数值高达0.99,但其他省市则与其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由于能源资源往往与第二产业的发展高度相关,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相似性,进而可以更为深入地分析能源资源禀赋对工业核心产业集聚集群的影响。为此,基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下的四位码细分产业,我们进一步测算了全国各省区第二产业聚集结构的相似性。细分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四大类,涵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等43个细分行业。

测算结果矩阵如表5所示。我们同样发现类似的规律性。其一,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第二产业结构之间呈现高度差异性,即使相邻省份之间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北京除与非相邻直辖市上海具有较高相似性(0.94)外,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份的相似性均不足0.80。天津与上海、江苏相似性达到0.94和0.91,与安徽、福建等省的相似度仅为0.67、0.71。浙江除与江苏之间的相似度达到0.96以外,与其他省份之间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广东与其他省份的相似系数均低于0.90,相似系数最高的省份为天津和上海(均为0.85)。

第二,东部省份与能源资源禀赋富集省份第二产业之间呈现明显异质性。北京与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58、0.65、0.69、0.64、0.61、0.70。浙江与以上市、省区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58、0.62、0.57、0.48、0.44、0.56。

第三,能源资源富集省份之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呈现高度相似性,且地理上呈现集中连片特征,但与经济发达省份差异性显著。陕西与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身份的相似系数分别达到0.91、0.94、0.92、0.88,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似系数仅为0.69、0.62、0.57、0.67 和0.59。甘肃与青海、宁夏、新疆的相似系数分别达到0.95、0.96、0.91,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似系数仅为0.58、0.47、0.44、0.54 和0.51。新疆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相似系数达到0.82、0.95、0.88、0.91、0.92、0.88 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似系数仅为0.70、0.62、0.56、0.64 和0.64。

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资源在经济地理上集中连片以及东西产业异质性的叠加效应是,由于区域间激烈的竞争关系,西部省区之间、东西部省份之间彼此常常陷入“囚徒困境”之中,无法实现总体发展的最优。例如,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能源输出必须途径其他省份,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但回收期较长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西部各省区之间产业结构同质,地区间竞争激烈,彼此之间即使不相互掣肘,也难以充分配合进行大规模建设;其他产业结构异质地区,由于难以分享能源流动的巨大收益,同样没有激励全力参与建设、运营、维护跨区域基础设施。近年来,疆煤东运困难、晋陕边界频发堵车事件、京藏大堵车事件等等本质上都是我国区域能源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决策者都意识到,将自身能源禀赋富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系统性解决多重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省份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简单开采,相应的加工和制造业非常落后。尽管近年来西部发展逐步加快,但部分学者已经发现,我国西部已经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10-11]。我国西部省份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低端,缺少深加工产业,无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缺乏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而产业链中的高端则是布局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三、国家战略、能源跨区流动与我国能源工业带的构造

如何突破上述结构性困境,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协调国家总体发展与西部能源富集区域发展的一个核心权衡是,在国家层面超越地区短期利益取向,从“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大局出发,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比较优势,顺势而为,整合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深度协调区域分工,在符合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行政区域划分下的地方治理激励之间的取得最优均衡。因此,从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层面看,未来我国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项是:依托资源比较优势,规划产业集聚与集群区,形成聚点;以聚点为圆心,向外扩展,构造城镇群及综合经济区,形成聚团;以大电网、大运输为骨架,联结聚团,形成大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平面;西部与东部产业布局形成梯度,构成纵横交错、立体式发展格局。

(1)重点规划东西部发展定位,不宜将我国资源富集省份定位为初始能源的输出基地。

首先,我国资源富集区摆脱“资源诅咒”,必须依据比较优势构建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升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常常难以摆脱“资源诅咒”,即由于经济增长中过度依赖资源驱动,导致其他产业萎缩、丧失创新动力,最终在特定收入水平上发展陷入停滞(即“高水平均衡陷阱”)。目前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10-11]。如果不能切实改变目前能源富集区低端化、粗放式能源输出地的地位,我国西部发展水平落后的局面将在长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其次,东西部发展格局将以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而定,在本地发展驱动的情况下,我国西部各省区各个地方政府拥有产业升级的自发需求,不依东部意志为转移。能源禀赋富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利于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稳定增长。各地区依托资源优势,规划与发展产业集聚与集群区,会形成新的商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从而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合理均衡布局,优化就业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同时也可以改善东部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的局面。

第三,升级中西部能源富集区的工业体系,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纵深腹地的自然选择。东西部资源分布不均衡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改变我国战略资源过度倾斜于东部、完善中国纵深布局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因此以能源为切入点推动西部大开发,着力于升级中西部能源富集区的工业体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2)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要以能源为切入点推动西部大开发,着力于延伸能源资源产业链、升级能源富集区的工业体系,形成以能源电力工业为基础的地区主导性专业化产业部门和产业集群。

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是指一般专业化产业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部门,具有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增长率明显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率、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它产业增长的功能等特征。从能源资源产业的内在特性上看,其具有强大的扩散效应。例如,能源资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可以产生前向效应,为发展镁、铝、电、油、气、化等其他各类工业生产活动提供基础性的生产条件;能源资源产业还可以产生重要的后向效应,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许多设备制造、运输等产业和服务部门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

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西部地方政府应该以构筑和延长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为核心,尤其是以发展电力能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投资巨大、产业链长、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煤电基地,通过增加部门产出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并在区域内引导配套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在空间上聚集,带动其他对非主导产业投资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它部门的共同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3)依托经济发展特性、工业化发展,规划新的城市群,形成聚团状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

能源资源产业发挥主导作用的另一个侧面是,能够吸纳各类生产生活要素,促使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等高度聚集,形成经济、技术网络,引导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人才聚集、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引导周边地区立足本地基础和特色,优化功能定位,整合区域共有资源,实现关联产业在经济地理上的梯度联接,依托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特点,形成跨行政区的城镇群和团状经济发展带。

(4)构建适应西部能源工业带发展的能源通道基础设施体系,优化能源输送通道结构,推动建立设计科学、结构合理的现代综合能源运送体系。这是深化区域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要件。

形成上述团状经济聚集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件之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范围能源配置平台。以大运输、大电网为骨架,联结聚团,形成大范围、大规模资源优化配置平面,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最优化。即要充分发挥跨区域能源输送网络的资源配置平台功能,以及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平台功能。从我国目前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推动各区域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毅夫认为,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因势利导产业发展,才能获得更强劲的经济增长,但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速度不仅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速度,还取决于基础设施是否做出了相应改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大大降低禀赋结构转换的交易费用,从而可以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12]。

目前,我国能源输送的结构性紧张局面已经构成了资源富集区、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制约因素。输电方式在东西能源输送中所占比重还十分低,根据相关研究,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富集省区的能源运输结构中,输煤和输电的比例仅为33:1[8]。优化能源输送通道,尤其是发展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网络,既可以促进西部以延伸产业价值链为着力点,加快发展以二次能源工业为主导、拉动其他产业集聚集群化的产业生态网络,形成中国新的增长极与城镇群,同时也可以促使东部省份逐步放弃发展部分不具备比较优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盈利能力低下的产业,转而将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向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使各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梯度清晰、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四、结论与建议

能源禀赋富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系统性解决我国多重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我国区域间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基础。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东西部经济结构、工业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且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相似特性呈现明显异质性。能源资源禀赋丰裕的省份,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在三位码产业分类下其经济结构高度相似与同质化。同时,其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呈现高度异质性。与西部经济结构高度同质化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异质性较为明显。工业发展方面,在四位码产业分类下,能源资源富集省份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同样也呈现高度相似性,且地理上呈现集中连片特征。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间则呈现高度差异性,即使相邻省份之间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考虑到上述发展特征,我国亟待通盘考虑能源富集区的发展战略,从国家发展高度充分考虑地区治理结构和产业纵深布局,依据地方资源禀赋结构构造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在当前我国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条件下,根据我国经济地理特点和西部能源资源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应重点因势利导构造我国的能源工业带,既有助于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民生发展,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优化我国经济资源的战略性布局。

从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层面看,未来我国应依托比较优势和资源条件,依据客观的经济地理特征,深入研究规划能源富集区的产业集聚与集群区,构造城镇群及综合经济区,并推动各省各地骨干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统筹衔接,以大电网、大运输等跨区域基础设施为坚强支撑,构建大范围、跨区域资源配置平面,推动西部与东部形成深度分工、优势互补、梯度有序的发展格局。当前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范围能源配置平台是实现区域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关键要件。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区能源输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13-15]。欧盟为了整合区域内能源市场,计划在未来2020年以前投资2000亿欧元用于输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的改造和升级。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对于涉及全欧洲整体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欧盟赋予其"欧洲利益项目"标识,建立更为简化和有效协作的审批程序,为其赋予一定的政治优先权,包括设置专门机构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规定受理时间、增强信息透明度等,针对一些缺乏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价格和投融资政策上给予支持。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从国家层面充分研究能源工业布局,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财税等配套政策,加快建设跨区能源输送通道等体现国家公共利益和重要战略诉求的全国基础设施,推动相关区域的整合发展。

[1]李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诱因与策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1):63-68.

[2]贺灿飞,刘作丽,王亮.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地理学报,2008(8):807-819.

[3]盖晓敏.优化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03(2):79-81.

[4]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5]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

[6]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2-65.

[7]The World Bank and DRC.China2030:Building a modern,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EB/OL].2012.http://www-wds.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WDSContentServer/WDSP/IB/2012/02/28/000356161_20120228001303/Rendered/PDF/671790WP0P127500 China020300complete.pdf.

[8]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36.

[9]Renard M -F,Xiong Hang.Strategic interactions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forcement: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es[EB/OL].CERDI Etudes et Documents,Feb20,2012.

[10]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11]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15-23.

[12]Lin Yifu.New structural economics: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M].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93 -221.

[13]张小军,马莉,郭磊.欧盟2020年能源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2011(6):16-19.

[14]European Commission.Energy2020:A strategy for competitive,sustainable and secure energy[EB/OL].http://eur - 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010:0639:FIN:EN:PDF,2010.

[15]European Commission.Energy infrastructure priorities for2020 and beyond-a blueprint for an integrated European energy network[EB/OL].http://www.energy.eu/irectives/com -2010 -0677_en.pdf,2010.

Chinese Provincial Economic Structure Similarity Measure and the Restructuring Strategy Study on Energy Resource Industry Belt

SHI Ming-ming1,ZHANG Xiao-jun2
(1.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2.Price Supervision and Antimonopoly Bureau,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Beijing100824,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of industrial aggregating and cluster and measure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al of the three-digit code subdivided industry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he four-digit code subdivided industry.The finding i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herent endowment structure,China's eastern provinces have obviously different economic structures.Bu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energy intensive zones have formed highly similar industrial structure,which needs to be generally planned and integrated at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Considering the overlapping feature of two kinds of imbalan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ndowment distribution,this paper raises that China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make the effectiv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compatible with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centive mechanism,build Chinese energy resource industry belt according to energy resource distribution features by improving the occasion,take promoting west energy resource intensive zones to extend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s the putting -forth -effort point,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system that focuses on secondary energy resource industry and drive the aggregating and cluster of other industries,form new Chinese growth pole and city groups and realize the balanc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est and east region and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economic resources.

Energy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Inclusive Growth;Energy Resource Industry Belt Zone;Energy Resource Intensive Region

A

1002-2848-2014(04)-0010-10

2014-03-20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790158):我国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微观基础与政策构建。

石明明(1983-),女,江苏省海安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市场与商品理论、产业组织与战略;张小军(1981-),陕西省府谷县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战略、规制与竞争政策。

责任编辑、校对:郑雅妮

猜你喜欢

禀赋省份产业结构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