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高职英语阅读课堂建设
2014-09-20邵健
邵健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信息化环境下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高职英语阅读课堂建设
邵健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移动终端开展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或可侧重关注如何运用移动设备获取和组织教学资源以打造互动式网络资源平台,创建开放式学习环境,以及在这全新环境下课堂组织形式及随之而来的师生互动模式变革。
移动学习;开放式学习;互动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要以 “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这一点无论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要求(2008)》还是在教育部高教司《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中都有着明确规定,都强调,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这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但是,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却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方法脱离语言实践的问题。一方面,高职英语阅读课的教材老旧、题材乏味,严重脱离了语言应用的真实情境,致使不少学生看到课文就昏昏欲睡。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一直延续了本科英语课的常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单一的读、译、讲授法开展阅读教学,导致课堂沉闷单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创新性和学习自主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对工作失却热情,学生对英语完全丧失兴趣。可以说,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 基于移动平台的高职英语课堂改革
这一现状引起了不少高职英语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有人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角度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黄淑梅,2009; 杨丽芳,2012);有人将课程教学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构建基于职场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戴士弘,2012:69);还有人提出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以模块的方式打通第一、第二课堂 (邵健,2013)。这为我们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但是,这些讨论的立足点是传统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全新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正在逐步改变着人类学习和思考的模式,4G网络、移动智能平台、云计算为各种慕课、各类网络自学平台和网校提供了基础,人们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正经历着变革。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那样,“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其中,影响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就是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英语教和学。陆宏、孙月圣 (2007:201)对移动教育系统的定义是,“以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普遍的无线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其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随时随地地开展个性化、重复性的学习。目前,移动4G技术使大容量、高速的数据交换成为可能,云计算将大容量的应用程序从个人移动终端中解放出来,实现软硬件的共享,而经济的发展,则使每位学生都可以负担起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部移动平板电脑 (如基于IOS系统苹果IPAD系列或基于ANDROID系统的其他平板)。可以说,开展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英语教学的物质条件已比较成熟,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新环境下,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获取和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外交互方式的转变。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具体论述。
3 基于移动平台获取和组织教学资源,打造开放式教学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不高、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乏味、落伍,脱离了生活实际和未来职业需求,笔者因此提出了师生共同参与选取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以信息化环境下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工具开展英语阅读第二课堂。所谓真实的“生活情境”,就是将学生置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之中开展基于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的学习,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情境,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是一致的。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堂没兴趣,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没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脱离了他们的生活需求。而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首先第一步由教师提出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采集信息,建立假设、处理数据、检验假设并得出结论(Barrows,198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必须独立地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自主判断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搜集的信息以及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将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是教学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阅读材料的主题,然后走出教室,关注身边的语言素材,搜集语言实例,定期在小组中汇总整理。结合90后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接受性强的特点,以及他们喜欢随手拍、玩微博的行为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社会里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语言运用实例和材料,比如各类广告翻译、商标标牌、产品说明书、菜单等。学生在确定主题后,用相机将某一个主题的实际语言运用拍摄下来并整理汇总。这些语言材料生动、真实、新颖。最重要的是,它们有着真实语境条件,远比课堂中脱离语境的语言来得生动、有趣。学生在逐步积累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英语的价值和用途,慢慢形成“英语有用、有价值”的意识,走出“英语无用论”的认识误区。同时,在积累语言素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语法等也得到了一定拓展。这种学习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任何强迫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提高,无形中将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通过“搜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实例”这一简单的“做”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求学信心。
第二阶段是对所搜集语料的删选、整理和组织。学生搜集的素材往往是零碎的、重复的、交叉的,对这些语料进行整理和删选,并运用信息化手段予以呈现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这些材料以图片、小册子、复印件的形式为主,我们称其为教学资源的原始素材。当这些材料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小组任务的形式将个人采集的原始素材汇总,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和学习。首先是对材料的删选,将重复的、无关的删去,将质量高的、有意义的留下。其次是对材料进行编辑处理,并运用PPT或者某个微课软件 (我们选用了基于 IOS平台的Educreations软件和基于安卓平台的微课大师6.0版)将其做成10分钟内的课件或微课。最后是将其上传到网络互动平台(如微博平台),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任务,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总结归纳真实语言材料,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独立提出或者小组团队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和协作性,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以练促学,在做中学。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际协作能力。
第三阶段是教师点评和课堂深化。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和所做的PPT和微课课件,教师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模块,教师还可以对模块主题进行补充和深化,将学生小组的课件和作品中涉及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等进行讲解和操练,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语言输入,总结概括出该语境中语言使用的模式和功能,从而将第一课堂的内容深化、延展到第二课堂,开展模块化学习。其目标在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做和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努力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在学校所教所学的英语,只是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英语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在短暂的校园学习中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有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了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有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就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而本项目的长远目标也在于此,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4 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的变革
除了教学资源获取形式和组织加工形式的变化外,基于移动平台的学习还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内外互动模式的变化。通过手机/平板终端和网络平台,可以搭起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课前、课内和课后的互动桥梁。在上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选定的主题采集语料,对其进行删选、编辑,最后制成课件或微课并上传到微博(具体内容参上一节)。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下载后自发观看,并给予点评和反馈。其作用在于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移动学习有助于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的优势。此外,课外的点评和互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组对所做的课件和微课是否用心,是否有效可以通过其他小组成员对该课件和微课的点击率,下载率以及点赞率来衡量,优劣与否一目了然。而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制成课件同步发布,此外,课堂问题及练习也可以以网络问卷的形式提前准备并在课堂上发布。学生只需通过手机或移动平台在线回答,立刻完成反馈、检验和评价过程。教师也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则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同时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在线收到答复。所有涉及课堂内容、课程变化、课后讨论和作业、答疑的信息都可以在平台上实时发布,师生双方可以共同参与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讨论互动中。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如下图所示。
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所带来的一个最显著变化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模式的变化。林格伦(1983)根据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将师生互动方式分为四种,传统讲授式的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互动,此外还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及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整个班级师生全体之间的多维度互动。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师生互动还包含了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司晓宏等,2007)。从时间看,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涉及了师生同步和异步互动,前者指师生和学生之间实时互动交流,以前这种交流被局限在固定的空间,也就是课堂之内,而在网络环境中,这一互动被放大到课堂之外。微博微信和各类通讯软件可以实现微课视频、PPT课件和文本材料的同步互动,而微博平台自带的消息功能也使用户之间实现问题的实时解答和反馈。同样,网络环境和移动平台将师生间的异步互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移动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运用邮件、论坛、讨论组、留言板等形式加强联系,从而使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拓展到课外的所有时间,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并收到答复。和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形式更为多样,在课堂活动中所占比重更高,而它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都可以随时利用移动终端登录网络平台,观看微课,完成作业,获取无限资源。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实时地展开互动沟通,有效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借用微课和移动终端,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关注身边的语言实例,在教室的指导下选定主题,搜集资料,编辑制作微课课件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其他同学则依靠移动终端随时下载、播放微课进行课外学习,给予反馈,在开放式的在线环境中构建学生个体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互动模式方面展开有益的变革尝试,最终期望通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最终逐步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黄淑梅.试析高职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6):115-117.
[5]邵健.基于“生活情境”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0-83.
[6]司晓宏,张立国.“交互”研究的现状与启示开放教育研究[J].2007,(6):72-74.
[7]杨丽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2,(33):190-191.
【责任编辑:黄素华】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Based on the Online Platform
SHAO Jia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s of English teaching with the aid of the small-sized mobile terminals such as the cell phone and the ipad in the information age.It discusses how to gather and organi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update them onto the online platform,therefore creating an open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how the class activity is organized and what changes it will bring to the interaction mod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mobile learning(E-learning);open learning;interactive mode
G718.6
A
1671-9565(2014)04-083-04
2014-11-0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生活情境、突显语言实践”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编号JG201313)阶段性研究成果。
邵健(1980-),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