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铲掉“处长经济”的土壤

2014-09-19毛翔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权力经济企业

毛翔

“处长不在,你下次再来吧。”

“这事省厅说了不算,处长说了才算。”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反映在办理项目审批时曾受过这样的“刁难”。本来政策支持、手续齐全的项目,到了掌握审批“要权”的处长那里却卡了壳,不“表示表示”就难以通过。

有人将这种个人权力金钱化的现象称作“处长经济”。掌握审批权力的处长们人为设置障碍,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上,透支公共权力“变现”为个人私利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区区处长之职位“跻身”巨贪大蠹的也不在少数。

当权力遇到利益,“处长”和“经济”的畸形组合体现出的是权力寻租的冲动,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县官”不如现管

“处长经济”中的“处长”是一种指代,它指代的是机关干部中人数众多、掌握一定权力、直接面对群众的一个群体。他们虽然职位不高,却往往掌握着审批等权力。只要他不动笔、不盖章、不发话,在他所管的“一亩三分地”内,任你手续再全也别想顺利过关。如此,便造就了权力运行的怪象——“县官”不如现管,官大不如“管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东部省份的人大代表讲了一个故事。他所在的企业三年前准备上一个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乙醇的新能源项目,这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将审批权限下放到了省发改委,结果就“卡”在了管审批的处长这关。处长不发话,准备了三年多,投资四五个亿的项目,“说废掉就废掉了”。

不仅企业要时时求着处长们,身居高位的领导们有时也不能“免俗”。一位身为厅级干部的人大代表坦言,“我有时也会为一些项目请这些有行政审批权的处长们吃饭,送点土特产搞好关系。”从组织结构看,是上级领导下级。但从权力具体运行机制来说,有时竟出现处长主导厅长的现象,“现管”的威力可见一斑。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在受到处长们的“刁难”时往往敢怒不敢言。除了赶紧疏通关系,“表示表示”外,只能选择沉默。“我不能讲,因为我得为上万职工的企业考虑。这方面应该去调查倒闭的企业,他们没后怕,敢说话。”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媒体,“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

项目审批本该是依法办事,然而在目前某些审批过程中,申请人需要请吃饭、给回扣、拉关系,“处长”的能量着实不小。

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按照行政级别看,处长的职务并不算高,但因为岗位关键,掌握实权而成为腐败高发易发岗位。一方面,处长虽然没有决策权,却牢牢把握着执行权。政策出台后如何实施,对等待审批的事项快办还是慢办、全部办还是部分办、给谁办不给谁办,往往取决于处长们的意志。另一方面,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处长向上“说得上话”,向下“办得了事”。决策层想要了解基层情况,往往要通过处长的“耳朵”,而基层若想“活动活动”,也需要通过处长们去“通关”。在不少地方,处长们是企业眼中的“财神爷”,而在部委,处长们则成为“跑部钱进”的重点关照对象。

以人称“匡爷”的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综合处原处长匡新为例。在调任综合处处长前,他在国家发改委民航处处长职位上任职超过十年,被称为“中国十大最有权力处长”之一。尽管只是处长,但由于握有能决定机场和航空公司重要项目命运的实权,民航系统很多职位或资历高过他的人,也要让他三分。顶着“实权处长”的头衔,匡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大肆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锒铛入狱。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曾任河南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审计处处长的冯哲落马时,被查出受贿200多万元,800万元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受贿案,检方指控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2400多万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财会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挪用公款3.96亿元……

除了直接收受钱款,收受土特产、变相消费也是处长们获利的重要方式。“对有的处长、科长来说,吃拿卡要这一套他们运用得非常‘娴熟。八项规定出台前送土特产现象流行,这些土特产大多数送给了科长、处长们。此外,节假日带着七大姑八大姨到企业所在地,免费旅游、免费吃喝等都很常见。”一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说。

“处长经济”就是权力寻租产生的怪胎。相对于引人注目的“老虎”而言,处长也许仅能算不怎么显眼的“苍蝇”,但“处长经济”滋生出来的腐败问题却不得不正视。这些“苍蝇”利用手中的权力换来自己享受和利益的同时,损害的却是企业和群众的利益,败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这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必须严厉惩处,否则最终可能纵“蝇”为“虎”。

打通中梗阻需釜底抽薪

“处长经济”的形成,根源在于拥有审批等权力的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把持的权力寻租变现,而权力范围不明确、运行不公开、惩治不严厉又成为破除“处长经济”的重要障碍。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破除“处长经济”首先要管住不该伸向市场的“手”。划清权力边界、防止权力滥用,政府部门必须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新一届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过去一年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通过改革,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备案能行的就不必报批。如此一来,需要审批的项目就少了很多,审批项目少了,处长们利用职权寻租变现的机会也就少了。改革的前进方向,正是要打通中梗阻,铲掉“处长经济”的土壤。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破除“处长经济”还需权力公开。在国务院各部门分别公开本部门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国务院审改办进行了汇总,形成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建立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范围,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群众知晓政府拥有的权力数量、规模、边界,了解权力具体运作方式。“总清单”的公布相当于给拥有审批权限的处长们又套上了一个“紧箍”。

还有,在亮出“权力清单”的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外部监督和问责机制。对于具体的项目审批流程、时间等各项事宜,予以公示,让审批过程接受公众监督,避免暗箱操作与权力寻租。同时,根据权力行使情况,细化量化违规后的处罚办法。对于故意刁难市场主体、为难群众的行为,务必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以儆效尤。

猜你喜欢

权力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