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的不解书缘
2014-09-19陈效卫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27期
陈效卫
提起俄罗斯长期傲居“世界爱读国度”榜首,不禁让人想起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苏联的真实故事。
1941年至1943年,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长达872天,平均每天饿死冻死700余人。令人惊诧和敬佩的是,在这朝不保夕的危难时刻,列宁格勒市图书馆竟每天照常开放,大量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市民坚持汲取着精神食粮;而一位建筑师在查阅资料时两眼昏花,几乎饿死在椅子上,为的是设计一座迎接苏军胜利的凯旋门。
和平年代,俄罗斯人又有另一派读书景象。举凡人们出入的公众场所,无一不见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影:广场、公园、商场、饭店、银行、地铁、车站、机场、码头等无一例外。在这里,公园成为露天图书馆,地铁即是移动阅览室,众人阅读的“合影”构成了俄罗斯“这边独好”的风景。
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说法:俄罗斯盛产美女得益于爱读书。“美女教育”自幼儿时就已开始:舞蹈、绘画、音乐等都是必修,但最为持久普遍的“气质瑜伽”还是读书。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时,俄罗斯女性忍着饥饿却依然盛装去看芭蕾舞,听音乐会,书本这一简约的“装饰”更是须臾不离。可以想见,女士们历经如此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的饱读修炼,各种“先天毛病”如稚气、娇气、俗气、暮气等得以医治,而秀气、灵气、才气、朝气等优雅灵动气质则逐步褪茧化蝶、琢玉成华。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罗斯女性实现了“做花瓶,但要做景泰蓝花瓶,外有彩釉,内有金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