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愿澎湃新闻一路成功

2014-09-19

投资者报 2014年29期
关键词:消息建议政府

我送上祝福,希望你们一路成功。同时送上几点建议,作为同行,希望这些建议听上去不那么刺耳

2014-07-28 323期

《投资者报》

我对澎湃新闻的建议是:一、多写消息,少追究原因、少做解释;二、勇于不当喉舌,只做自己,致力于拓展表达自由的空间,并促使媒体立场的多样化;三、提供真实的新闻,由此不但可以赢得读者,还可以抵御侵袭,更能让管理者信服

上周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最具反响的新闻就是一个新的新闻媒体面世。伴随着它颇具诗意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来自上海的“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圈内人士热议,看多、看空、看平者都有,严肃分析、嘻笑挖苦皆成文章。

我无法回避这一事件,无论对于近来倍感压抑的行业自身,还是对于行业外的众多投资者,“澎湃新闻”最终取得的成就很有可能是“现象级”的。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尽管从未见到正式的有关这家新闻机构究竟获得了怎样数额的投资的报道,人们仍然倾向于认为那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接连传出了1亿、2亿和三四亿的版本。我想澎湃新闻的主办者——上海报业集团默许人们的猜测,除了这些猜测有利于他们在市场上形成号召力以外,也会让它真正的“老板”——上海政府,难以轻易脱身,绝不能因为钱而让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半途折戟。

我也相信,澎湃新闻如果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在看得见的将来会得到资金保证,而不会很快陷入争取收入的压力之中。这是让中国的新闻人多么羡慕嫉妒的事情啊。所以,有人以商业前景不清晰、不看好而对它表达了不忿。

还有一种代表性的看法,对澎湃新闻出身于官方大家,这个大家又有着极为“听话”的传统,听话的媒体如何办得好?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担忧。但在我们国家,真正市场化的媒体又何其廖廖?我们所期待的,无非是更多些敢于、善于触碰管制界线,进而让言路更宽广的仁人志士。

所以我送上我的祝福:澎湃新闻,希望你们一路成功。同时我也送上我的几点建议,作为同行,希望这些建议听上去不那么刺耳。

第一个建议,希望你们多写消息,少追究原因、少做解释。作为最先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新闻业尝试改造的先行者,澎湃新闻最应该做的是恢复这个行业被互联网媒体破坏的标准文本——消息。

身为同行,我深知事实的报道倚靠的就是消息。但放眼看去,当今的互联网上,哪里还有合格的消息?事实要素不全,消息源不具名、不可靠,报道者主观陈述,以及大量的所谓解释性报道充斥。后者不但让新闻的事实部分变小,公信缺失,还助长了社会化的阴谋论思维。从业者不再追逐新闻中的事实和真相,而醉心于动机的猜忌和编排。

第二个建议,希望你们勇于不当喉舌,只做自己,致力于拓展表达自由的空间,并促使媒体立场的多样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建议不切实际,但在我看来,政府对言路的管制有着与时俱进的可能。很显然,如果抱定敌我关系,“你不当我的喉舌,那去当谁的喉舌”这样的诘问就难以回避。但是,作为新闻业的改革与先行者,在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更多表达自身愿望和理解,更多以自身视角看待世界,让自己的立场和声音成为公众的一种选择,与高高在上的教化主体相比岂不更好?

第三个建议,澎湃新闻,相信让它最终获胜的武器还是“真实”。“真实”的新闻不但可以赢得读者,还可以抵御侵袭,还能让管理者信服。我做出这样的建议完全没有暗示澎湃新闻乃至更广泛的新闻工作者对“真实”有所忽视。我只是提醒,当下的新闻就是未来的历史,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可以成为历史的书写者,他们用真实的新闻突破对历史的扭曲、掩盖。这在中国并不长的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更常见的还是皇帝们自己写的历史。澎湃新闻有机会在互联网时代做最让新闻从业者心动的工作。

这样的建议能被真的付诸实现,相信不会有太多的支持者。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作为政府出资、政府管人的媒体做不出那么超前的“独立性”。我则不这样看,一个媒体的独立首先来源于新闻人的人格独立。只要新闻从业者告诉自己,政府所使用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为纳税人、为公众服务如果需要独立,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做到的。而政府,也应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是吗?

猜你喜欢

消息建议政府
一张图看5G消息
晚步见道旁花开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FOOD
完形填空三则